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浮沉时才能品味出茶叶清香;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茶艺。
你喝茶喜欢哪种类型?对此,余不假思索地回答:平时以饮铁观音为主,天寒则以红茶辅之,作为暖胃之计。打个比方说吧,青茶味醇厚,像个充满阳刚之气的硬汉;红茶韵飘逸,则似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少女。前者隽永,后者绰约,睹之,一如黄袍加身,一如美人在侧,继而让人心神摇曳、怡然欲醉。尤其是红茶冲泡出来的茶汤色泽红润,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女子红扑扑的面容,想到可遇而不可求的红颜知己,情感上不由得亲近了几分;待你品尝出它的浓郁热烈的香甜之味后,便会一下子迷恋上它。只要难以割舍的情愫一经产生,保准你一辈子离不开此物。意味深长,于红茶而言,那是当之无愧的。都说红袖添香夜读书,其旖旎画面曾被几多士子视作美好的精神图腾,而老夫我时而青茶,时而红茶,仿佛天天与儒将相遇,与淑女相逢,岂非更具人生福缘也!
茶与佛,因缘深长。茶最初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向以“佛宗道源”著称的武夷山,历史悠久,儒释道三教鼎盛,历史文化沉积浓重。“天下名山僧占遍,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庙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传播茗饮习俗,都与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有八九。世事的纷扰,人间沧桑,有谁真正的想过,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古语说:懂茶者,必是“精行俭德之人”。所以,懂茶之人,必懂人生!
无论是名人雅士,还是凡夫俗子,茶都是通达智慧、放松身心的载体,在这一碗茶汤里,珍惜当下,放眼未来,品味现在,克已自愉,又何尝不是自我精进、修习茶道的历程呢?茶之道,在行,不在言。人人道,在做,不在说。
善于品茶,要讲究五个方面:第 一须备有许多茶壶茶杯。壶如酒壶,杯如酒杯,只求尝试其味,借以观赏环境物事的,如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 并不在求解渴,所以茶具宜小。第 二须讲蓄水。什么是惠山泉水,哪个是扬子江心水,还有初次雪水,梅花上雪水,三伏雨水 何种须现汲现饮,何种须蓄之隔年,何种须埋藏地下,何种必须摇动,何种切忌摇动,都有一定的道理。第三须讲茶叶。何谓“旗”,何谓“枪”,何种须“明前”,何种须“雨?”,何地产名茶,都蓄之在心,藏之在箧,遇有哪种环境,应以哪种水烹哪种茶,都是一毫不爽的。至于所谓“红绿花茶”,“西湖龙井”之类,只是平庸的俗品,尤以“茉莉双窨”,是被品茶者嗤之以鼻的。第四须讲烹茶煮水的功夫。何种火候一丝不许稍差。大致是:“一煮如蟹眼”,指其水面生泡而言,“二煮如松涛”,指其水沸之声而言。水不及沸不能饮,太沸失其水味、败其茶香,亦不能饮。至于哪种水用哪种柴来烧,也是有相当研究的。第五须讲品茶的功夫。茶初品尝,即知其为某种茶叶,再则闭目仔细品尝,即知其水质高下,且以名茶赏名景,然后茶?尚矣!
禅学有个著 名的公案,“吃茶去”。不但是人与人是平等的,包涵的更是无碍的平常心。这样的平常心若执意了解本相,就会背离其原意。平常心应无是非、 无取舍、无凡圣,蕴涵了超越理性的智慧。来去自如、当舍则舍,当取则取,或浅或深、或甜或苦,都用自然本性取去面对,以自然本性的心去体悟,便是平常心的 真谛吧。只怕人生不经过一番磨难,很难达到这种境界,待茶过三味,无味无色、无形无气,已经体老发白,身掩半土。也有人说的好,禅是什么?什么也不是,是 超脱语言之外,存在于人心之中。禅是大海,有的人从海中看到虾、鱼、只是一瓢水或是整个世界,取决于个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