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创新的思议

张立文

(教授)

中华民族不能再以旧的文化形象、旧的文化面相呈现于世界,塑造文化新形象、新面相的关键就在于文化创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日新之谓盛德”的民族,在世界大变革、大转型、大发展的时代,“尊新必威,守旧必亡”已成为规则。这就是说,崇尚创新必然兴旺,守旧必会亡国或面临破产。这是当今世界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塑造文化新面相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一体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一体的核心是中华文化,她是中华民族的心和魂、体与根,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智能创新的源头活水,繁荣昌盛的智慧源泉。

中华文化亘古至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不断壮大。她的精神理念、核心价值、伦理道德、人文信仰,彰显了其无穷的力量,辉煌的魅力,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因为中华文化以其悠久、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影响力,而具有持久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从而唤起民族的自觉认同感、归属感、安顿感。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地球村落化之时,中华民族以大国形象崛起之际,应该怎样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怎样展示与大国相匹配的文化面相,已经成为一个急需思议的话题。显而易见,中华民族不能再以旧的文化形象、旧的文化面相呈现于世界,塑造文化新形象、新面相的关键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简言之是指发前人所未发、见前人所未见、说前人所未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化。

文化创新的基点和前提是解放思想,换言之开放思想。唯有如此,文化创新才有可能,才有美好的前景,才能激活文化的生命活力,才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独放异彩。

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和心态。文化创新不是抱残守缺的“祖宗之法不可变”,不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亦不是“变器不变道”,而是“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上下无常,“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通,文化创新才能与时俱进;变通,文化创新才能持久不息。中国古代一些人误解“孔孟之道”不可变,其实孔子主张“温故知新”,温习传统文化是为了求知新的意蕴,蕴涵温故创新的意思。

文化创新的风险和机遇。凡是创新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但风险与机遇总是并存的,冲决风险就是机遇。在当今文化改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下,文化创新成为主话语,只要有包容的思想、机制、管理和设施,文化创新就会插上鸢飞戾天的翅膀,在天地广袤的空间中织出五彩缤纷的画卷。

文化创新的观念和道德。文化创新要求观念创新和道德创新,观念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先导,道德创新是文化创新的保障。观念创新是主体的自觉活动,是对于观念变革的内在机制和社会实存的体认把握,而具有客观性;观念创新作为精神变革的主体精神活动,而具有主观性。主客观的融突,构成了观念创新活动。观念创新涉及各领域,从总体上说,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创新。

世界观是指人对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议的反思,它是在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人生观是对于人生目的、理想、道路、价值、意义的根本看法和信念,是对于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等自觉的反思。价值观是对于人的生活实践活动经验和价值选择活动的反思,而形成的价值观念系统。

文化创新的自由和爱智。创新不是一种潜在的或预定的可能性,而是人类性命所需要的价值性和意义性。创新活动需要自由,需要一片任鸟飞的天空,需要一种交流对话的包容氛围、宽容环境,这样才能激活思想的创新灵感,碰出理论思维的创新火花,掀起文化艺术的创新热情,才能度越前人,才敢于像亚里士多德那样“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才敢于像牛顿那样站在先圣先哲的巨人肩膀上起步,才敢于标新立异。

文化创新的精神和气概。创新需要焕发为人类盗天火的勇气,需要有敢于下地狱的精神,需要有甘于上绞刑架的气概。只有经此上下煎熬,才能获得成就。中外历史上一些伟大的大家,不是也经受此种磨炼而成功的吗?

文化创新的竞争和安全。文化建设不只是纯粹国内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从全球语境中考察的问题。在国际领域,文化创新的传播和竞争历来是政治、经济、军事竞争的隐形战线,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面向全球竞争力的表现。在当前西方企图以文化“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来控制世界,为其政治、经济、军事渗透服务之时,中国适时地提出建设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主张,笔者将此称之为文化“和实力”。国际历史将会证明文化“和实力”是化解国际争端、冲突、危机最具有效性、合理性、正确性的价值抉择;它是符合世界人民大众最大利益和需要的文化实力。文化“和实力”对内强化了文化的自尊、自信、自觉,增进了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对外构成文化竞争力、传播力、影响力,以此保障文化安全,呈现中国文化创新的世界形象。

文化创新的古今中外。在国际的视野下,现代化运动进程有先后之别,率先进入现代化的西方国家,以其殖民主义的强权,压迫非现代化的国家。对非现代化国家、民族而言,进入现代工业文明,融入全球经济,成为一条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化救亡图存的进程中,必然地引进西方现代化器物、制度、价值文化,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现代化与传统制度文化、价值文化的全面冲突,便出现了既要学习、吸收、消化西方的科学技术、经济制度、价值观念,又要继承、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矛盾与尴尬,在理论思维上表现为文化自觉和认同的危机,以至出现文化自我身份的迷失。近现代以来,中国发生的“古今之变”“中西之争”,是其表征。在当下,既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批判、抛弃其不适合现实发展需要的成份;既要学习、吸收西方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又要批判、抛弃西方二元对立的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无“他者”施为,使世界文化在冲突、融合而和合中创造新的辉煌。

文化创新上述八个层面,诠释了其内涵、性质、特征、机制、心态、气质等,为文化创新铺路奠基,使中华文化以新的面相登上世界文化舞台。

文化创新应具备的精神

文化创新从本质上讲,是中华文化独具匠心式的“自己讲”,依据中华文化的实际“讲自己”,这是古希腊哲学“认识你自己”使命的逻辑延伸。如何认识自己?怎样文化创新?应具备这样几方面的精神:

第一,怀疑的精神。怀疑古今中外传统文化,这是文化创新的起始和契入点。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创新的思想家,无不具备怀疑的精神。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心学家陈献章说:“为学贵知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章初学时亦是如此,更无别法也。”

“能疑必生于能思”,不疑就不可能独立思考,不能转化古今中外知识为自己的认识,不能提出自己独创的见解,也就不能进行文化创新。所以李贽说:“学人不疑,是谓大病。”破除了疑问或怀疑,就是觉悟。基于此,魏源说:“疑乃悟之父。”只有呼唤民族文化的觉悟、文化的自觉,文化创新才会顺理成章地取得成功。

第二,批判的精神。哲学的本质在于批判,文化创新的本质也是批判。批判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学术思想、哲学理论思维、文化艺术思议的对话、互动、交流、探索、反思的过程,是一种在“以他平他”的承认他者、尊重他者的文化氛围中的平等对话、交流、互补、合作的过程,也是一种取他文化之长,以弥补自己文化之短的过程。

文化批判就是去旧见新,朱熹说:“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如去了浊水,然后清者出焉。”正确的文化批判是文化创新不可缺的方法,唯有文化批判才能分辨古今中外文化中的长短、优缺、是非、善恶,分析把握现实社会实际环境和发展趋势,正确采取去除、抛弃什么,继承、发扬什么,使文化创新获取更大的成就。

第三,反思的精神。文化创新要贵于反思。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可谓反思之学,它不是静态的物体及精神生成物的总和,而是为反思着的思想者所拥有。反思的思想,是会思想的思想,既会顺向地思,亦会逆向地思,这是一个会思的动态的过程。反思是人把思想反过来而思,这反过来而思就是去旧创新地思。这就是文化创新的本真,其本质在于寻求真知。

第四,追究的精神。文化创新需要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穷源精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追究到那个源头活水,文化创新才是原创型的。

真正原创型的文化创新,需要有古希腊哲学家从一滴水中发现世界的本源,或从一把火中追究到事物背后那个本质的东西的那种精神。南宋陆九渊少年时问他的父亲:“天地何所穷际?”父亲笑而不答,陆九渊“遂深思至忘寝食”。这种“思而弗得,弗措也”的未追究到底决不罢休的精神,是一种原创精神。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创新,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都应该具备这种精神。

中华民族是善于致思的民族,是擅长创新的民族,我们不仅有四大发明贡献于世界而促进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为人类文化创新贡献了《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原创性的世界名著。原创才能长久,而成经典;非原创犹如朝露,而成泡沫。

第五,笃行的精神。文化创新不是空头支票,不是美丽言辞,不是动人口号,而需要付诸实践,落实行动。中华民族是讲究笃行的民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最终落实到笃行;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追究精神都有赖于笃行精神的支撑和践行,否则便流于虚无和虚空。

中华民族笃行的入世品格和刚健精神,塑造了中国文化积极投身现实社会、关怀大众生活、注重民族命运的情性,激发了民族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孔子看到现实社会生活中言与行、知与行的冲突和分裂,主张转知为行、知行如一的笃行精神,批判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不服务于社会的贪图安逸者。唯有如此,原创型的创新产品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并以原创性的崭新文化形象在世界舞台亮相。

谱写和演奏中华新的“和实力”乐章

中华文化以崭新形象走向世界舞台,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侵占性。中华民族文化是“贵和”文化,是人和天和的文化。中华古今以来都坚持遵循“以他平他谓之和”的原则,尊重他者的存在和地位,尊重他文化的存在和尊严。他者、他文化之间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这便是和文化的“和实力”,她决不排斥他文化、侵占他文化,而是“道并行而不相悖”,并行互动,互济互补,共同提高,合作共赢。

振兴中华民族,弘扬中华创新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谱写和演奏中华新的“和实力”乐章,使中华创新文化成为世界文化新的爱智和平的序曲;文化创新的诗情画意,规定着文化创新的价值方向,“和实力”将调整世界的诸多冲突和危机。和处为美,和立为真,和达为善,化干戈为玉帛,化对抗为对话,化冲突为融合,化动乱为安定,化战争为和平,这是世界人民的愿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