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上海“新基建”走出PPP模式新标杆

编者按

上海版“新基建”发布,将极大发动社会资本投入。我们期待,上海可以在“新基建”领域率先探索出高效的PPP模式,为全国“新基建”树立标杆。

01

1

1

5月7日,上海市公开《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要求三年内推动上海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迈向国际一流水平。《行动方案》共35条,立足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提出了4大建设行动25项建设任务,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
这是中央3月初正式提出七大“新基建”领域之后,上海的正式响应。笔者特别注意到,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透露,2700亿元投资中将有社会资本投入2100亿,占比超过77.8%。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PPP模式。PPP (Public - Private- Partner ship), 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 是指政府、 赢利性企业和社会组织以某种项目为基础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模式。通过这种合作模式, 合作各方可以得到比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PPP是一种完整的项目融资概念,在国外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已经运用多年,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操作模式。PPP在我国1990 年代进入试点后开始引起政府重视和市场关注。

02

2

1

那么,如何看待“新基建”中运用PPP模式的意义呢?
首先,有利于开拓资金来源渠道。众所周知,新基建需要长期巨额投入,而财政资金的使用也越来越强调兼顾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基建”聚焦的数字化基础设施领域更具市场化特征,如果社会资本能够深度和广泛参与,与政府公共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共享机制和高水平运营能力,这不仅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把钱用在更需要政府投入的地方去,比如脱贫攻坚战),而且也体现了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要求,在公共产品领域践行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其次,有利于政府和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新基建”的七大领域: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 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主要发力于科技端,很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本质上看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这是与以往传统基础设施的根本区别。我国很多高科技企业不仅掌握了建设“新基建”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和平台,而且未来也是“新基建”主要的运维者和受益者,对“新基建”的需求和应用场景理解最为深刻。因此,政府和企业各自发挥优势,是效率最高的。政府通过规划布局、政策保障、财政贴息等手段解决项目落地问题,企业则负责投钱投技术。事实上,一些大企业也表现出对于“新基建”的积极性,比如4月20日,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再投2000亿,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
第三,期待上海“新基建”成为中国PPP模式标杆。PPP模式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上操作比较复杂。它不仅仅是一种融资模式,而是一种综合的管理模式,涉及项目全周期的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维护等多个环节,有的项目长达数十年,对政府的监管能力、协调能力和履约意识,对社会资本的经营能力、掌控能力和诚信意识,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每一个“新基建”项目涉及部门众多,中国特色的九龙治水之困在PPP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我们期待,上海优秀的城市治理能力和国际化的资本市场眼光,可以在“新基建”领域率先探索出高效的PPP模式,为全国“新基建”树立标杆。
作者简介

刘小玲,博士,副研究员,上海科学院规划研究处处长,民盟上海市委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