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苏东坡教我写散文
苏东坡教我写散文
我学写散文是在两年前,一开始我以为散文是“我笔写我心”;后来又意识到“心中无物”,也便没有值得写出来的东西;对散文的理解,就停留在所见所感的层面。总认为写作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也就不讲究“路数”了。
苏东坡写文章,也是不讲“路数”的。讲“路数”的话,他就不会把西湖比作西施,就不会在黄州的江上说着荆州赤壁的事,更不会把“河东狮吼”写进诗里……
他是“无招胜有招”,而我是“乱招”。
他的诗词名作很多,但我现在想学的是他的散文。不过,散文往大的说,也能把诗词囊括进来,我也不细究散文的概念了。
学习苏东坡,我首先想到关于做文章,他这样说过:“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
他写过这样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通篇读下来,刚开始也没觉得有什么新奇的。但用“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句去体悟,便豁然开朗了。它是由“静”、到“净”、再到“境”的过程;它是把心写向开阔、把人写入安定的过程。
这时,我又想到他的名句――吾心安处是吾乡。
这里我想化用一下,来理解写作,变成:若心安处,便是文章。
读过苏东坡,都知道:这句“吾心安处是吾乡”并非苏东坡的原创,而是一个叫“寓娘”的歌妓说的话。当时听到这句话,他颇为感动,便写下流芳百世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关于歌妓的:在黄州一次筵席上,一个歌妓李琪走到苏东坡面前,求他在她的披肩上题诗,但是苏东坡从未听说其人,写完开头“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然后停下继续喝酒谈笑。看到开头两句,在场的人都以为这诗平淡无味。后来他又给李琪补了后两句“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对此诗,林语堂这样说:“犹如一粒小宝石,有轻灵自然之美。”
林语堂写过《苏东坡传》,他对苏东坡的散文,也有过类似的评价,“在写散文时,他笔力所及,至为广阔,自庄严纯正的古文风格,至轻松曼妙扣人心弦的小品,无所不能,各臻其妙。”
对林语堂的评语,我是这样理解:笔力之广阔,如李白;纯正之古文,如陶渊明;轻松之曼妙,如欧阳修。如此,岂不是“一苏集三家之功力”啊?当然,诗是不敢这么说的;但从散文的感觉,陶归于自然,李发于想象,欧从于内心,而苏在于妙,其妙在于他把三家之所长融为一体。可以说,散文发展到苏东坡这里,得到了新的突破,产生了新的活力。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散文之于苏东坡,就像佛法之于慧能。
而且历史已证明:苏东坡的散文,是具有生命力的。
再看一篇散文《浊酒有妙理赋》(节选):稻米无知,岂解穷理?曲蘖有毒,安能发性?乃知神物之自然,盖与天工而相并。得时行道,我则师齐相之饮醇;远害全身,我则学徐公之中圣。湛若秋露,穆如春风。疑宿云之解驳,漏朝日之暾红。初体粟之失去,旋眼花之扫空……兀尔坐忘,浩然天纵。
读这样的文章,总能让人心旷神怡。
我们知道,苏东坡一生苦命,但不影响他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他一生“黄州惠州儋州”,基本都是处在困境之中,他的有趣也多半是苦中作乐。可以说,他的生活无趣不在、无趣不有。除了酿酒,他还自创了东坡肉,研制了烤羊骨头,发明了蔬菜羹……
他的人,充满生活的智慧;他的文章,也因此充满生活的气息。
他所有创作灵感,都来自于跟他息息相关的生活。
最重要一点,苏东坡以写作为至乐。他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关于乐与苦,他写过一篇短文:乐事可慕,苦事可畏,此是未至时心耳。及苦乐既至,以身履之,求畏慕者初不可得,况既过之后,复有何物比之?寻声捕影,系风趁梦,此四者犹有仿佛也。如此推究,不免是病,且以此病对治彼病,彼此相磨,安得乐处。当以至理语君,今则不可。
可见,在他眼里,乐和苦即是那么一回事,“未至时心耳”;但又不是那么一回事,“彼此相磨,安得乐处”。他所谓的乐,是心之通达啊!
他与任何人都是心通的。文如其人,所以读他的文章,欧阳修会欢乐终日,宋神宗则食欲倍增,甚至九百多年后的我们现代人也是津津有味。
通过学习苏东坡,我认识到:散文写作,不只是写所见所感,更是要达到与心灵的一种相通――在于求物之妙,在于识生活之趣,在于通人之性;它是心之所达,善之所为,道之所悟。
简而言之,散文写作就是人和世界达成的某种共识。
这种共识,可以理解为共情或通感,但绝非妥协。若妥协了,就没有苏东坡了,更不会有苏东坡的那些千古名篇名句了。
当然,我学习苏东坡,并不是为能写出名篇名句,只想寻得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正好苏东坡可以教我这一点。诗词学不来,散文还是可以学一学的,呵呵!
插图/网络
作 者 简 介
覃金诚,网名:爱在云端。1983年9月出生,新厦门人,诗歌初学者,“之乎吟古韵,风雅觅知音;相忘凡俗事,多情学作文。”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