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几年韩料逐渐销声匿迹了?产地高贵论在和田玉行业内其实是个伪命题!
全年不咋休息的大叔在国庆期间继续市场寻找货品的过程中,偶然听到一位同行为自己的客户介绍玉石知识:“和田玉有不同的产地,划分不同的等级,比如说韩料就是其中最低级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话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应该有许多同行都认同,可细想来玉件品质的“三六九等”,真的就只是产地的锅吗?和玉大叔想以此为引子,聊一聊自己的见解。
自撰文以来和玉大叔就一直秉承这样的原则——我们选择和田玉不要片面的去盯着产地纠结,任何一个产地都有比较垃圾的低端料(而且是占大多数),那些看起来不是很起眼的小产地,也有品质上乘的原料,想想看在一大块原料中寻找小块区域肉质干净细腻的,其实不是什么难事,但不同的产地究竟是如何被价格逐步划分档次的?
在中国,和田玉主要的产区分布在昆仑山的沿途,从青海开始延伸到新疆,最后在跨境到巴基斯坦、阿富汗地区,巍峨的昆仑山高耸入云,特殊的地貌结构,使得埋藏大山内部发育的玉矿晶体致密,品质较高。
自然也不是没有缺陷,比如青海料就受制于地质活动的频繁而天生自带许多的水线;新疆料大多出产自渺无人烟的高海拔雪线区域,开矿无法使用大型机械,人力又不可能背得动太重的原矿下山,唯一的办法只能采用扦插炸药的原始方式来开采,后果就是新疆地产山料不但表面布满许多的明裂,还有相当多的暗裂隐藏在原料的内部,石皮灰扑扑的也看不清楚,唯有在解料后才能看清内部的毛病,这就是且末料贵的原因——不是采不出来,而是能用的部分太少,浪费太多。
这里大叔还想顺便提起一则很微妙的冷知识,有许多玉友都不知道,有相当一部分成品在佩戴了几年后内部悄然显现以前看不到的裂纹,曾经有不少同行循着惯性思维认为这是奸商对料子进行了“合蜡处理”,其实和玉大叔曾经多次见过多年前的老料子,没有任何处理后面也慢慢出现了小裂纹。
从科学上解释,这是一种地质的应力释放导致的,和田玉原本稳定的“压”在山体中,在矿区被炸药开采出来的瞬间,释放掉大部分压力(释放裂纹),但仍会保留少部分内部压力,随着时间慢慢向外扩散从而产生了后天的裂纹,不管是僵、脏、玉化不完全还是裂纹,都统属于玉石的瑕疵,这一点是老天爷决定的,与产地并非正相关。
有玉友看到这里有些着急,怎么还没有解释韩料到底算不算最差的玉料?和玉大叔甚至亲眼见过优质的韩料可以冒充俄料巴沙料的,大部分的韩料真实肉质颜色微微偏青黄,近似黄口料,确实与巴沙料的质感比较类似。韩国的和田玉春川产区,总体海拔不算很高,也不需要使用大量的炸药开采,原矿块头较大,裂纹更少,成品玉石的颜色相对比较稳定,相比新疆料常见的多糖色及伴生其他颜色的杂色矿物而言,韩料最大的问题是产量低而并非品质都低劣到夸张。
至于最近几年市场上韩料供应突然一下明显变少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疫情影响旅游人群的锐减,使得旅游景区对金镶玉成品的进货需求大减(这是韩料以前最主要的供应用途);其次是在贵州罗甸发现了新玉矿,罗甸白玉质地细密甚至达到无结构,白度明显比韩料要高,且刚刚发现产量还比较稳定,国内平添新的”内卷”竞争矿脉抢市场,韩料本就以低价竞争,如今价格慢慢不占优势(进口手续比较麻烦),自然就遭到了冷遇,这与韩料品质是否最低并没有直接联系,君不见有大量的罗甸玉时至今日还在各类直播间里冒充“米达料”呢!
今天和玉大叔想用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告诉诸位,不要片面以产地去丑化玉石,其实每个产地都产好料,只是您没机会见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