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秀全丨走笔龙王滩(之一)

走笔龙王滩(之一)

文/贾秀全 摄影/崔桂林

龙王滩原是一片海边滩地,在黄海之滨的千年古镇伍佑东首。紧临老204国道,国道的前身叫通榆路,再前称古驿道,宋叫捍海堰(范公堤),唐叫常丰堰。“滩”字,常见海滩、沙滩、河滩、滩涂等词组。没错,一千多年前,这一带就是一片海滩,这地名何时、何人命名,已不得而知,它存续了千年之久,保留了当地历史地理的古老记忆,曾经沧海桑田,几度风花雪月。出于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兴趣和保留记忆的一份责任,几个月来我多次在龙王滩漫步、采访、遐想,在书籍史料中寻觅、徘徊、思索,历史的记忆抽丝剥茧,一点点向我呈现出龙王滩的来龙去脉,故往和今生……

唐大历二年(767年)黜陟使李承任淮南节度判官,忧海潮危害,出动民夫沿海岸沙脊筑常丰堰以捍海,由楚州(今淮安)、庙湾(今阜宁)至盐城,继向南筑至海陵(今海安)。宋开宝年间(968-975年)海堰修建过一次,称“捍海堰”,此次修堰,当属小修小补。宋天禧五年(1021年)33岁的范仲淹(989-1052年)调监泰州西溪(今江苏盐城东台市)盐仓,27岁进士及第的仲淹在此前的五六年间做些闲散的幕职,广德司理参军、集庆军(今亳州)节度推官,还短期借调京师做秘书省校书朗试秩(管理、校对图书),迎母侍奉,恢复范姓。监西溪盐仓虽说是小官,但仲淹真正意义上的行政治理一方发端于此,宋时的盐城一带尚属于蛮荒之地,远离中原,偏居海隅,仲淹的理想抱负由此展开。仲淹在此任上除留有一批诗文之外,最大的贡献提议修筑捍海堰,其时,海堤失修,多处溃决,大潮来时,“远听若天崩,横来如斧戕。”潮水倒灌,沃壤盐碱化,五谷不生,百姓流离失所。这时,张纶为江淮发运使,仲淹向他建议修复海塘(即捍海堰),有人反对,以为筑堰之后,将有积潦。张纶权衡利弊,觉利多弊少,便奏请朝廷以仲淹为兴化县令,负责修筑捍海堰。这一年是天圣三年(1025年)。海堰秋天开工,仲淹在现场督工,和他一起的还有滕宗谅(990-1047年)即《岳阳楼记》中的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与仲淹同时进士及第,时任泰州军事推官。不久,遭遇一场罕见大雨雪,海上风涛汹涌,堤身屡被冲决,兵工和民夫200多人致死,工程因此有了曲折。反对修复的人放出舆论,以为“堰不可复”。朝廷也很纠结,派人调查现场,打算停止修复海堰工程。事关重大,又命淮南转运使胡令仪与仲淹当面再商。结果令仪全力支持仲淹修复主张。此时,仲淹母丧,丁忧离去。在失母的悲哀之中,仍致信张纶,申说复堰的利害。张纶于是三次奏言朝廷,陈兴筑之利,请求亲自指挥修筑捍海堰的工程。1028年7月捍海堰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堤跨三州,长150余里。海堰对防止海潮倒灌,克服内涝发挥了极大作用,历千年而堤基犹在。仲淹撰有《堰记》,总结修堰经验教训,可惜已佚。时人念仲淹首创之功,将捍海堰命为“范公堤”。

仲淹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是科蔡齐榜进士及第者计197人。伍祐其人与仲淹均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及第,也同在淮南相聚几十公里的两个盐场任职,一以筑堤以范堤为名,一以复兴盐场以名命场,这两个历史人物不知他们当时有无交集,但他们在任上为百姓谋福祉的举措深深烙印在故乡人民的心田,历经千年而不朽。据福建省《八闽通志》记载:“伍祐,字祐之,宁化人,正己曾孙。大中祥符(1015-1028年)中进士甲科。调雩都(江西省南部)令。历知宣城(安徽省东南部)、海昌(浙江省海宁市北)。以廉能称。寻差楚州团练推官。(先)是州有(个)盐场,自唐乾符(857-888年)间废。盖百四十余年,未有能起之者。祐至,首议复兴。役不及民,甫期而就。岁入公上缗钱数万。人号为伍祐场。为文进古,尤长于诗。终太常博士,通判潍州(今山东省潍坊市)。”

范公堤曲曲弯弯,无人知道它有多少道弯。范堤烟雨曾是古镇八景之一。烟雨范堤不乏美丽的传说。千年前站在堤上,一望无际,堤东是海,此处是滩。这片滩,处于范公堤与串场河之间,区域面积二三百亩,沿老堤的南北长度约600米,东西约300米,南北长东西窄,由串场河东流入海的伍佑港穿越龙王滩,据说,伍佑港是自然河流,我尚未取得佐证。滩四周有河,叫滩子河,河畔就叫滩子边。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得一幼子,不胜宠爱。因疏于管教,十分顽皮,常常独自到大海中戏水。一日,不慎潜入大海与运河之间的一条内河,迷途难返,竟乐不思蜀,在南岸刨一水潭,接上河水,定居于此,昼伏夜出。这里的人们经常见到蛟龙出现,于是把这块滩地叫着龙王滩,滩上建了座龙王庙,庙里香火不断,人们祈求蛟龙赐福,风调雨顺。某年南方大旱,颗粒无收,百姓生灵涂炭。一朝廷命官查察至此,带领百姓在龙王滩龙王庙前祈雨。礼毕。只听潭底发出一声巨响,一团白雾从潭内蹿起,随后狂风夹着大雨倾盆而下,直下得沟满河涨,大地解了干涸。龙王滩从此更添神秘色彩,龙王庙的香火也更盛。盐城县志有伍佑场龙王庙的记载。龙王庙供奉龙神,下海捕鱼的船只从伍佑港出海前都烧香祭拜,祈求平安。旧址位于今伍佑街道办院内,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

作 者 简 介

贾秀全,男,汉族,江苏盐城人,1962年4月生,研究员级高级政工师、正高级经济师。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盐城市作协会员、市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1984年始发表编史论文,有通讯、散文等作品散见于国家和地方报刊。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0)

相关推荐

  • 金宝圩那些治水往事

    金宝圩那些治水往事 袁晓明 微信版第843期 (本文原载<宣城历史文化研究>2020年第4期) 宣城北乡的金宝圩肇始于三国,初成于南唐,完善圩垾水利于宋,告成于新中国建国初,是皖南地区第一 ...

  • 龙王庙(东门外浙溪头)旧址…

    据民国·汝城县志记载: 龙王庙有两处,一处在北门外厚坊,一处在东门外浙溪头.两庙均由民间捐资创建. 清乾隆二十四年,贵州巡抚周人骥请定祭期,礼部覆议在京于春秋仲月辰日致祭,先期斋戒一日,不理刑名. 按 ...

  • 冯家大坝和镇水神兽

    长沟有句俗语:大水淹到狮子腰,城门楼上(济宁)挂苲草:大水没(mò)了狮子头,济宁淹没城门楼. 这里说的狮子是镇水神兽水潖,俗称"石狮子",坐落在蜀山湖和运河交接处的水口处,就在今 ...

  • 漫谈颐和园|昆明湖龙王岛诗联欣赏

    昆明湖中布置有"三岛两屿",三岛即龙王岛.藻鉴堂岛.治镜阁岛,两屿即凤凰墩.知春亭.昆明湖水面被昆明湖西堤和治镜阁东堤划分为三部分,三岛各居一片湖面.这种布置延续了"一池 ...

  • 南湖岛、十七孔桥、铜牛

    在这盛夏季节,当您乘船来到岛上,看到这森森古柏,通幽的小路,是否有种置身仙境的感觉呢?在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渤海东面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山上有许多琼阁,住着神仙,藏有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曾派 ...

  • 西海龙王庙和温泉的传说,可以的话,申请非遗可好?

    山西曲沃县东部有个西海村,绿树成荫,景色秀丽.村北有一座龙王庙,气势雄伟,建筑精美,殿钱有个八角海,殿后有个七星海,这便是著名的西海温泉.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发生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方圆百 ...

  • 贾秀全丨走笔龙王滩(之七)

    走笔龙王滩(之七) 文/贾秀全 摄影/崔桂林 家父在世时,关于龙王滩之滩子河有过描述.那时,滩子河完全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滩地四周的沟河,最早当是范公堤工程取土成河,后来古镇随着盐业的兴盛人口集聚,街市扩 ...

  • 贾秀全丨走笔龙王滩(之六)

    走笔龙王滩(之六) 文/贾秀全  摄影/崔桂林 这是一座曾家百年老宅,在老婆婆家北隔两户人家.我一直看到的是外部建筑,朝南三间堂屋青砖小瓦马头墙,西侧几间厢房.主屋面上的瓦松矮矮的敦敦的呈果冻般红色, ...

  • 贾秀全丨走笔龙王滩(之五)

    走笔龙王滩(之五) 文/贾秀全  摄影/崔桂林 滩子边的人家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有退养老红军.政府官员.人民教师.镇办单位的头头和工人:有各种匠人,如瓦匠.木匠.钟表匠.衡器匠.补锅匠.剃头匠.修脚和 ...

  • 贾秀全丨走笔龙王滩(之四)

    走笔龙王滩(之四) 文/贾秀全  摄影/崔桂林 老镇人家爱种花草.居住滩子边的人家除种花草,边边角角的地上还有果树葱蒜青菜豆荚茄子西红柿等.稍微注意你会发现,滩子边南端迎街的一户人家一株百年香橼正对着 ...

  • 贾秀全丨走笔龙王滩(之二)

    走笔龙王滩(之二) 文/贾秀全 摄影/崔桂林 滩子边与财神巷的拐角处是佛教古寺广利院藏经楼的原址,如今已是一片民居.我曾经在<消失的广利院>一文中写过一个本地高僧释海然(?-1860).据 ...

  • 彭全正丨走笔闽北

    春去夏来霞蔚蒸,高山雾海总放晴, 闽东地域海拔高,一年一度一收成, 三月季春气温底,凉风伴雨雾蒙蒙, 满目青山绕岚气,十里八里人无踪, 地阔人稀空气好,山泉绕梁哗哗声, 水杉参天互竟秀,更有春笋似箭生 ...

  • 布衣丨 太行走笔 朗诵:风清扬

    总第1367期 摄影|布衣 版权©️归原作者 01  大峡谷 太行大峡谷 是大地敞开的心扉 大地把沧桑的肌肤 撕裂开来 成就百里画廊 可是,每当陶醉其间 有谁能够想到 亿万年来,大地的痛 02  天  ...

  • 『尘世走笔』郭泽民丨 博野▪母亲,我的眷恋

    博野▪母亲,我的眷恋                      作者:   郭泽民 一 简爱, 是简单的爱吗? 我只知道, 博野, 是母亲生我养我的地方. 于是, 便有一种简单不过的爱, 爱母亲, 像 ...

  • 『尘世走笔』陈玉洲丨重游千年古关隘

        重游千年古关隘--友谊关              作者:  陈玉洲       阳春三月木棉盛开时节,我终于又一次拥抱了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关隘--友谊关.该关位于中越边境之两山对峙险坳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