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我心中的粘豆包/冯武
我的母亲是一位地道的东北农村妇女,说没文化,“不科学”,因为她会写自己的名字。
在东北以前有个习惯,一进腊月家家都做粘豆包,特别是“农村”,这时就闻到年味了。在古时豆包是祭祀用的,后来努尔哈赤在行军打仗中当作干粮。如今做豆包代表在新的一年里,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粘豆包”也是过个好“年”的意思。
记得小时候到了腊月妈妈就开始忙活,为春节做粘豆包。首先准备材料,例如:苏子叶,红芸豆(东北人叫红小豆),大黄米面,玉米面,绵砂糖等。做豆包非常讲究,也很麻烦。例如:豆包皮的做法;把大黄米面加玉米面,按5比1的比例在盆里和在一起,揉成面团,揉好后盖上盖帘(盖帘:用高粱秆和蒲棒杆穿做的)放在火炕最热的地方自然发酵。豆包馅的做法是把红芸豆加清水浸泡一夜,第二天早起用水洗净倒在锅里,加四倍以上的水,之后盖上锅盖,在灶台里点燃木材,大约1个半小时红芸豆煮成软烂,这时加入绵白糖,如有水,煮干后在搅烂豆子。这时已经万事俱备,大家一边唠着家常一边包着豆包,包豆包也有技术,首先揪一小块发好的面团在掌心压扁,放入小块豆馅,一手拖住面团,一手用拇指和食指慢慢向上推面团至合拢,将面团收口向下,两手将面团旋转团圆,在拿起泡好的苏子叶裹在豆包底部,轻轻放在蒸帘上(蒸帘:也是高粱秆和蒲棒杆穿做的)。就这样大家包好一百多号后,往锅里加水,把蒸帘和豆包放在锅里盖上锅盖,在烧上二十多分钟才熟。而我们都是睡到半夜妈妈用轻声叫起,吃那第一锅粘豆包,我们都是沾着白糖,那种味道真是甜在心里。但我们哪里体会到妈妈深陷的眼窝和疲惫的身体,只是看到她幸福的微笑。
我们的母亲在当时我们认为是一位傻母亲,因为她忙碌的“成果”在天刚放亮的时候就拱手送给了别人。儿子你去给张大伯家送一碗豆包,他一个人生活不容易,闺女你去给李婶家送一碗,她年纪大了自己做不了让她尝尝。就这样母亲把自己辛苦做的豆包除了我们吃掉的送得差不多了!不知为什么我们内心很不情愿。母亲在屯子里是出了名的贤妻良母,人缘好、热心肠,为别人不为自己的傻妈妈(我们这样认为)。母亲这种做法直到伴我们长大。看似平凡,简单,但却深深留在记忆中。
母亲十几天终于把几锅的豆包做完蒸好,搞好后放在外面冻起来,等到春节亲属和屯邻来家做客的时候吃。
这天终于盼来了春节的初一,七大姑八大姨,屯子里的张大伯,李大婶和各位屯邻都来拜年,无比热闹!这时爸爸也拿出自己酿制的散装白酒,妈妈也端上热好的粘豆包,还有东北杀猪菜,小鸡炖蘑菇等东北名菜。大家边吃边聊,谈国家一片祥和、谈收成带着喜悦、谈邻里带着和谐、谈未来带着憧憬。这场景;东北人常说的:骑毛驴吃豆包,乐颠馅了。多么朴实的屯里人;就像粘豆包一样,外表不华丽,里面透着甜。
如今这种气氛只是美美的回忆了。为什么?自己去想吧!
作 者 简 介
冯武,出生于吉林四平市,不善于用语言文字表达,拔出萝卜带着泥土气息的人。偶有诗歌发表个刊物。
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不分等级奖,评选十名金奖作者,颁发印刷精美的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有奖征文 金奖 证书,奖品为团结出版社出版的《行参菩提——2017年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二强》散文作品集、现代出版社出版的《行参菩提/作者孙春雷 贾国勇》(二者选其一),并在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旗下五大新媒体同步宣传。
评选办法:征文将根据“文章点击率”、“打赏率”、“评委意见”进行评选;获项作品领取证书和奖品后,新媒体《行参菩提》即获得版权,结集出版时不再向作者支付稿酬。
投稿方式: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投稿信箱为“289341034@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春节的味道”有奖征文。
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