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请家堂/宋维运

在我们莒北农村,过年规模最大最庄重的祭祀活动就是请家堂了。从年除夕傍晚迎家堂开始,到大年初一傍晚送家堂为止。有老家堂和服家堂之分,老家堂是在一个大家族里,由族长或者有威望的牵头,每家每户凑些钱,置办上供的牲菜和燃放的鞭炮,在家族祠堂里,集体对祖先进行祭奠和跪拜。仪式结束后,再在大街上宽阔的地方燃放烟花爆竹。

记忆中,这样的场合我只记得在人群中捂着耳朵看燃放鞭炮的情景。因为那时还小,祭拜祖先的仪式自然不能参加,也就不能描述祠堂里庄重盛大的场面了。后来渐渐长大,请老家堂的风俗也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只有请服家堂了。

所谓请服家堂,就是没出五服的小支家族祭拜先人的小型仪式。哪家有老人去世了,就从当年开始连续请三年,由本家做主要的牲菜。

村里有几个心灵手巧又热心的叔叔大爷,能做出很多种栩栩如生的菜品。有用猪耳朵、猪嘴巴和猪皮拼成的缩小版的猪头,用猪肚里面填满萝卜丝,在头上插上两段葱芽做成的大象,用猪肝做成的荷花瓣,还有别好造型的整鸡等等,什么花样的都有。供桌上还要摆各种面点和时令水果,然后在除夕下午,每家由男劳力用托盘端着炸鸡块和肉丸或者别的两碗菜,送到请家堂的人家,摆在堂屋正面的几张八仙桌上,人户多的人家要好几张桌子才能摆的开。等菜上满了,各家的男人都到齐了,天也渐渐暗下来,就由一个年长的领着,像个浩浩荡荡的队伍,去村外或坟地附近请逝者回家过年了。

我的父亲五服之内的叔兄弟有二十七八个,算是人户比较大的家族了。对于我,爷爷奶奶辈的有很多,他们相继老去,自然家族里请家堂的仪式就比较多。因为要连续请三年,所以过年时参加请家堂几乎成了主要的活动。

奶奶去世的那年,我和弟弟还有叔家两个兄弟从城里回家过年时,父母和叔婶两家已经分头把需要的牲菜做好了,都放在一个条编的大笸箩筐里,我们只是去镇上超市里把各种水果买齐就可以了。

到除夕这天,早晨去上了坟,上午以往是贴春联的,但有老人故去的家里是不贴的。整个上午我们哥四个就在奶奶住过的屋子里打扫卫生,安放桌椅,生起取暖的火炉。因为家族比较大,我们摆放了三张八仙桌,只是水果就占满了差不多一张桌子。等我们把奶奶的牌位安放妥当,把两家的肉菜摆好,留出空余地方,已是下午了。来上菜的本家叔叔兄弟们已陆续赶到,摆上他们各家的菜品。或是坐下来喝茶聊天,或是回去再去别家上菜。等到傍晚,天渐渐暗下来,屋里和院子里都已经站满了人,大家相互问候着,寒暄着,互相说着在外闯荡的见闻,其乐融融。

看人差不多到齐,主事的二大爷就吆喝一声,下手吧!把准备好的托盘递给身为长子的我父亲手里,托盘里安放着奶奶的牌位,酒壶和纸钱。由我父亲走在最前面,其余的跟在后边,出了院门,浩浩荡荡地向村外走去。有时在路上还能碰到其他家族请家堂的人群,有人多的,有人少的,不一而足。有时需要暂停一下,先让别的队伍过去,都是互相谦让。等到了村外,找个合适的地方,就在路上停下来。二大爷和父亲蹲下身子,把纸钱点燃,酒敬上,说一些请老人回家过年的话。我们后面一众人纷纷跪下,虔诚地磕三个头,作揖起身。再跟在父亲后面原路返回,先在大门口两边点上给门神的纸钱,进到屋里把牌位安放在满是供菜的中间桌子上,点上红烛,摆好酒杯、筷子,就算把奶奶请来家过年了。

当然这还没完,等请完家堂的人纷纷回家吃过晚饭,重要的一项就是请家堂的人家相互给亡灵磕头。每家派出一个代表,大家七八个一群,十几个一帮,把村里的家堂屋一一去到,给逝去的先人磕头,献上纸钱。还有从年夜饭后,本家的叔叔兄弟们用托盘端一碗水饺,来给奶奶的灵位祭奠,大家嘘寒问暖,拜年的话语此起彼伏。

那晚,我们一行十几个人,把村里二十几家家堂屋都拜访到了。每到一家,主人都热情相邀坐下喝茶,殷勤递烟。我们说着一些客气话,祝福语,过年的气氛浓烈又令人难忘。一些多年在外见不到的发小、故交也在这祥和的场面里相见,更添几分绵绵情谊。平时村人之间难免的一些小误会、不愉快,也在这相互拜访,问候的气氛里化解。一圈下来,腿都酸酸的,虽然外面天气寒冷,但心里却是暖暖的。

回到家,便是守家堂的环节了。一家人还有家族里的一些叔叔大爷们,围坐桌前,喝茶、吃着瓜子,直到天亮,期间还要迎来送往一拨拨来给奶奶磕头的。初一早晨和上午,就是女人们成群结队挨着家堂屋磕头的时间了,一些年长的妇女还专门看谁家的菜做得精致,谁家的桌子摆的多。

等到傍晚时分,就是送家堂的仪式了。还是昨天那些人,陆续来撤完菜,还是由主事的领着,把先人的牌位请下来,送到村外,完整的请家堂流程就算结束了。

也许有人说请家堂这是迷信活动,但我觉得这不过是一个仪式,是农村里最淳朴也是最本真的对先人的一种怀念和追思,也是活着的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子女要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念逝去的先人,民众的道德就会归于仁厚。直白地讲就是指父母在世尤其是年迈时,子女要从物质和精神上满足他们的需求;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发自内心地怀念他们,继承他们的遗愿。这和清明节扫墓一样,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民俗,是对孝感文化的传承和体现。

每次参加完请家堂的仪式,都能深深地感受到农村里民风的厚重和淳朴,家族里亲情的和睦和温暖。

作 者 简 介

宋维运,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人,1971年出生。微信名宋氏推拿,从事中医推拿正骨,业余爱好诗歌和散文。是莒县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莒州文苑》编辑部编辑。曾在《土地的花冠》,《莒州文苑》,《诗人思归》,《行参菩提》等刊物和网络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多首(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