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座汉唐古墓现身郴州,出土大量瓷器、铜器及银器
黄泥塘墓群位于郴州市北湖区槐树下黄泥村,在第二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发现,年代为汉代,是北湖区重要的地下文物埋西藏之一。2021年3月~4月,为配合北湖区社会福利中心(郴江敬老院)项目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郴州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郴州市博物馆等单位对项目红线范围内开展了文物调查勘探工作。6月~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执字2021第913号),联合考古队完成了项目涉及黄泥塘墓群的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11座汉至唐代古墓葬和1座东汉时期房址。
此次黄泥塘墓群发掘的墓葬和房址年代明确, 墓葬、房址出土的文物标本等是湖南汉至隋唐时期文物资料的重要补充,为湘南地区汉至隋唐时期的墓葬、建筑以及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一、墓葬
11座墓葬包括3座东汉墓、6座东晋至南朝墓和2座唐墓。墓葬均位于北湖区郴江镇梨树山村一低矮山岗的山腰东南侧,开口表土层,打破生土。墓葬基本朝向东北,无明显的分布规律。墓内棺椁、人骨腐朽无存。
(一)东汉墓
包括1座土坑墓和2座砖室墓。土坑墓早期被毁,为竖穴土坑墓。2座砖室墓相邻近,编号分别为M1和M10。M1多次被盗,M10保存较完整。这两座墓葬规模较大,平面近“中”字形,由斜坡墓道、封门、甬道、前、后室组成(图一)。
墓葬出土器物有陶器、模型明器、铁器、铜器、串饰以及银器等。陶器有鼎、壶、罐、釜、钵等(图二),模型明器有猪圈(图三)、灶、房屋等。铁器有刀和棺钉,锈蚀严重。铜器有铜镜、带钩和铜钱,铜镜保存较好,为六乳六兽镜(图四),铜钱保存差。其中M1出土器物基本被损毁,陶器和模型明器上有薄绿釉。墓砖皆为青砖,烧制火候较高,多见菱格纹,少数几何纹饰。
根据墓葬出土器物特征和墓砖纹饰,推测M1和M10年代相近,均为东汉中晚期。
(2)东晋、南朝墓
6座墓均为单室砖墓,或被损毁或被盗扰。墓葬规模较小,基本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和排水沟组成(图五),其中M11有砖砌的棺床。M8、M9为纪年墓,纪年铭文分别为“永和三年”(图六)、“义熙十年”。
该时期墓葬因被盗扰,出土器物少。主要为青瓷器,有盘口壶(图七)、钵、盏等。墓砖多为青砖,也有红砖,烧制火候较低,见有叶脉纹、网格纹。
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及纪年砖等,初步推测6座墓葬年代为东晋至南朝时期。
(3)唐墓
2座唐墓编号分别为M2、M3,部分被毁。均为单室砖墓,墓葬规模较小,由墓道、封门、墓室和排水沟组成(图八)。在M2中发现有纪年砖,为“□□五年”。
墓葬出土器物有瓷器、铁器、铜器、银器等,以瓷器为主,有盘口壶、碗、罐、盒(图九~图一一)等。其中M2出土瓷器基本保存完整,共6件,包括彩绘瓷盒、瓷罐等,器型较小,两件瓷器上所见彩绘纹饰、及器型特征均为长沙窑典型瓷器。墓砖为青砖,较小且薄,多为素面,少量网格纹。
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及纪年砖等,初步推测M3年代为唐代早期,M2年代为唐代中晚期。
二、房址
房址1座,编号为黄泥塘F1,其西南与M1相距15米。F1为砖基房址,平面近方形(图一二)。东、南墙基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北墙基残长696厘米,东墙基残长441厘米,南墙基残长780厘米,西墙基清理残长135厘米。
在F1墙基附近倒塌堆积中发现有较多的板瓦、筒瓦(图一三)以及2件瓦当。板瓦、筒瓦面多饰有浅绳纹,板瓦内侧见有布纹和凹点纹。瓦当残,均为云纹瓦当(图一四、图一五)。房基用砖皆为青砖,烧制火候较高,多饰有菱格纹,与M1、M10墓砖基本相同。
因长期受自然冲刷和人为的破坏,初步推测房门可能位于房址东北角。在房址内以及周边均未发现柱洞、灶、居住面等生活遗迹。
根据出土陶瓦、瓦当以及砖的纹饰,初步推测黄泥塘F1年代为东汉中晚期,与M1的年代基本相同。F1规模较大,占地面积近64平方米,且位于M1墓道东北,很有可能是M1的地面附属设施,用于祭拜或者守孝。在房址堆积中发现高等级建筑才有的瓦当,说明M1墓主身份较高。F1是郴州市第一次在墓地内考古发掘的房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三、结语
此次黄泥塘墓群发掘的墓葬和房址年代明确, 墓葬、房址出土的文物标本等是湖南汉至隋唐时期文物资料的重要补充,为湘南地区汉至隋唐时期的墓葬、建筑以及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来源:读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