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何彩云||寺庙古城,文昌传说——阚疃

寺庙古城,文昌传说——阚疃
文/何彩云

千年古镇阚疃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被称为寺庙古城(阚疃当时被称为房钟),其中最古老的寺庙当属文昌宫。

据文昌宫碑文记载,古镇属北亳会盟管辖之区,城池自淝水以北而建,南北五里之多三里之余,东西各二门,南北各一门,城内大部分被庙宇、寺院、祠台所占,棋盘式大街,商铺、饭店、客栈以及各种手工作坊、商行、粮行、药铺等分布在各条街上,各寺庙门前大都是卜卦和卖香火纸炮的店铺。场地由戏班和说书、唱轻音、坠子的占据,也有杂技表演及猴戏演出。两旁有停轿、拴马之处。每天香火不断,善男信女、游客和文人志士及各地来的小商小贩摆满地摊,当时是人欢马叫,车水马龙,热门非凡。
西周大肆宣扬迷信,城内先后建了很多引人注目的三皇五帝时各路神仙庙寺,大都是道教为主,像原始天尊殿、玉皇庙、城隍庙、太公寺、火神庙、龙王庙、娘娘庙以及三皇五帝以后的神相达三十多个寺院,各寺庙香火旺盛,引来了各州、府、县衙以及远道而来的回汉蒙各族人群来此朝拜。各行各业也兴旺发达,生意兴隆。随之丝绸、棉布和西北的特色古玩也到此经销。由于水路发达,江南的竹、木、茶、麻和大米也来此集散。当时身居古城的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真是一派好景象。由于政治稳定,买卖公平,这个古城远近闻名,每天餐饮人满,客栈人多,实乃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风水宝地也。
西周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南侵,古镇受到战乱破坏,第二年周平王建了东周,这块活土又兴旺起来。加上连年丰收,农工商人均过着平安舒适的生活。可是这个三起三落的古镇也在历史演变中受到破坏,城墙倒塌和各寺庙遭火烧。到了春秋五霸争雄和战国七雄年代,古镇在车轮下摇摇摆摆的生存,城区兹移,人口外流,商铺南迁,庙宇倒塌毁坏。强人横行,荒草丛生,古城即将消失。连年战火,荒年水灾,再也看不到周初的繁荣景象。
据传在文昌宫之前本地有座炎黄寺,商朝末年,武乙继承了王位,当时周侯击败了鬼戎,捷报传来,武乙大喜,他带领一队人马巡猎表示庆祝,武乙在打猎的途中遇到雷雨,当场被雷击殒命,他死后由他的儿子文丁继承王位,周侯季厉一如既往的向商朝进贡,文丁表面高兴,暗地里总想加害周侯季厉。后来发现周侯势力越来越大,他趁季厉来朝进贡把他囚进牢中,季厉无辜的囚禁被害而亡,他的儿子姬昌继承西伯侯的位置,他就是日后的周文王。姬昌即位后,时刻准备为父报仇,当时商朝势力强大,时机不成熟,他只得年年进贡,月月来朝,后来文丁死后其子帝乙继位,为了修复与周侯的关系,将自已的妹妹嫁给了姬昌,并加封了西伯侯,通过两家的联姻,商朝和周侯的关系暂时有所缓和。后来帝乙死后儿子帝辛继位,他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商纣王,纣王执政后,成天沉迷于酒色,滥杀忠良,并用残酷的刑法镇压人民,遭致民愤,当姬昌来进贡时劝解纣王,也被抓捕囚禁。姬昌被囚禁在牢中受尽了酷刑,后来他的几位好友和儿子商量用计救出了姬昌,连夜逃到了古镇房钟(今阚疃)。住在炎黄寺,姬昌在炎黄寺焚香朝拜,并许下大愿若以后能打败纣王,一定翻修炎黄寺和扩建三个大殿。后来朝歌纣王派人追杀一路向西,忽视了古城房钟的庙宇,姬昌幸运地躲过一劫回到故土,操练兵马。后来在谓水河边遇见一位白发老人姜子牙,他用自已的马车请进宫内,姜子牙励精图治辅佐文王打天下,实现了“内圣外王”的大业,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地位,建立了周朝。姬昌继位后,想到复修炎黄寺的三个大殿,他勤于政事,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在位五十余年。后来由文王四子周公旦亲自主持在房钟古城兴建了“文昌宫”,意为文昌帝君即是文王姬昌,这个庙宇经过历朝历代复修,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仍在。
昌宫初建于西周武王姬发时期,主要颂扬文王的立国功绩,取文昌二字,供奉文昌帝君青铜像,分前殿和后殿,两旁配殿大都是西周以来的各路诸侯大将和文武上将神位。古镇房钟即成兵家必争之地,当时淝水比较宽,南岸全是原始森林,南北有驰道,东西有淝水,交通十分便利。当时截流桥修建在淝水之上。后来战火不断,已庙塌神无,到了东汉文帝年间重建于南站门以北,占地二十余亩,前后大殿、配房百间,院内是个花园,大门是二层建筑。后来有唐、宋、明、清四块圣旨御碑,记载了春秋战国以后的文史(此四块碑一直保留到解放初期),后来供销社在此收购废铁、杂物时扒掉,于文昌宫东门做石梯用。听本地老人解释四碑情况和文昌宫的龙虎图,由于历经各个朝代,历史深远,战乱和人为破坏无法考证原有的样子。从清光绪六年重修文昌宫碑文里也有古镇历史人文记录,及民初各商家捐资修复的商家名号,解放初期作为一个初级小学(一至四年级),后来又改为扫盲冬校,后经五八年大炼钢铁时,院内的铜像和铁塑神像都被凤台县拉走送到钢铁厂熔化,这些文物均被人为破坏,太可惜了。如今能看到的还有清光绪六年重修文昌宫的石碑,所幸碑文保存完好。
曹操与“古房钟”
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乾溪。吴人败其师于房钟,获宫厩尹弃疾。子荡归罪于薳泄而杀之。”据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注:“房钟即今安徽蒙城县西南,西淝河北岸之阚疃集。”
为何阚疃被称为房钟呢,据文昌宫碑文记载,古镇阚疃在西周时期就被称为寺庙古城,当时西周分封七十一国,其中周姓占大多数,他们占据富庶地区和战略要地,这个寺庙古城的诸侯也都是同姓王爷。由于古镇得天独厚的交通和发达的水运,周姓诸侯铸了一个青铜大钟,约两万多斤,丈八有余,钟内可容百人以上,钟面上刻有刑法和治国法律,立在城隍庙院内。这个青铜大钟如同房屋一般,人们习惯叫成房钟。由于古镇远近闻名,全国罕见,慢慢地被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的就以“房钟”叫开了。后来古城遭战乱洗刷火焚,只有青铜大钟和几个庙的铁钟仍在。古镇城隍庙附近非常热闹,每日香火不断,回汉人群前来朝拜。每年庙会定在正月二十一逢会,逢会期间各地戏班搭台唱戏,加之杂耍、琴书、大鼓、猴戏等,引来了远近人们来此赶庙会。后来得到官方认可,以房钟为地名流传到三国鼎立之时。古镇是吴楚边陲,兵家必急之地。吴楚争州来时凤台遭到严重破坏。东周初年就依“房钟”为地名叫开了。到了春秋年间归宋国管辖,曾以房钟集全国兵马演练,钟声响起即是号令,各路诸侯必须到此集结。当时钟声可听十余里,老百姓最怕听到钟声,因为此钟一响必有战火发生,人心惶惶不安,青壮年更是害怕。当年伍子胥(伍员)曾镇守房钟,为楚国辖地。后来传说用此钟铸造成各庙的铜像七十二尊,只留下钟鼎在古镇。中央为朝拜者焚香用,谁家老人去世大都在此鼎前跪拜三日为超度灵癸。这个铜钟在城隍庙碑文可见。众所周知没有古城怎能建城隍庙呢,可见古时必须有城,这是不可否认的。
解放初期城隍庙东墙二块石碑还在,后来改为二小,碑折二段压在蓝球架两头,这两块碑和文昌宫的四朝圣旨碑,对考古研究极有价值。从五八年至文革就消失了,可能被谁家建房做了基石。从上几代人传说“文昌宫”取文王姬昌命名,由他儿子武王姬发兴建,全国罕见。又说是西周文化发展昌盛之意,从四朝碑文都有记载,据此古镇阚疃距今约有三千多年可查的历史。
三国时曹操在南站门题“古房钟”,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久东汉灭亡,三国鼎立,战乱四起,加上连年干旱,青年人大都征役,人们在水深火热中度日如年的忍受着饥寒生活。当时曹操曾在古镇阚疃屯兵,扩充势力,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实力日益增强,号称八十三万人马,分配在城父、亳州、古城、雉河集(涡阳)以及房钟驻扎。由于人马太多,曾在古镇上开挖七十二眼深井供兵马饮水。各寺庙住满了兵卒战马,大都放生在淝水边。由于多年战乱,镇内人口外逃,店铺搬迁,古镇成了曹军修炼人马得天独厚的地方。每日操练人马声震十里开外,淝水两岸的芦苇和青草供战马饱餐,这个古镇演变成曹军的根据地。一日曹操视察军情来到了房钟古镇,发现此地是个风水宝地,只是城内空虚无人,房屋倒塌,田园荒废,几个站门也倒塌了,街道也不成样子,他非常痛心的下令修复南站门和东站门,并在南站门题“古房钟”并落款“魏  孟德题”等隶书书体,他还为东站门题“紫气东来”字样,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阚疃就是一座千年古城了。
曹操题写的南站门的“古房钟 ”石条,解放初期被人抬到食品站西井边做接脚石,至于东站门倒塌以后,只有几个大石滚和石条,不确定被后人盖房压在了谁家的墙根下。曹军的军营当时驻扎在文昌宫,并在西侧加盖了“魁光阁”,对文昌宫加以复修一新,设三道门卫防守。后来魏军南下合肥,在消遥津击败袁绍,取得中原稳定局面后恢复了农耕和安定了人民生活,他曾下令任何后将马匹不许吃老百姓的麦苗,后来他骑的战马夜逃吃了青苗,他忍心割下心爱的胡须为戒。北魏成立后,他曾在老家亳州建京,可后来有军师建议在许昌或洛邑(洛阳)建京,几年后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古镇也随之恢复了当年兴盛繁华的景象。街道和庙宇也得到了修复,绅商仕民也捐资在各条大街铺上青石条,各行各业也兴旺起来了。北魏建立后,不少外流的人们逐渐回归故里,又有北方的逃难者也在此地居住下来,从此古镇人口逐年增加,后来由阚泽把古镇变成了一个鱼米之乡。

作者简介:何彩云,亳州市利辛县阚疃镇党委委员,热爱文史研究,曾参与主编《阚疃镇志》。

爆款热文
“洄溜古镇杯”乡愁主题散文大赛启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