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38】晚清官场的洋大人
第三十八期
《晚清官场的洋大人》
点击播放
即可观看
今天读一本轻松一点的书,《晚清官场的洋大人》。
1867年的11月,美国驻华公使普安臣任期届满就要回国了。清朝政府觉得这是个对中国友好的人,就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宴会。在宴会上,这位公使表示,以后如果中国政府在世界上遇到不平事,他会帮助处理。
这也许是客套话,但是在场的恭亲王奕却动了心思。恭亲王后来又在家里宴请了普安臣,表示说,中国有可能聘请他,以中国特使的身份出使西方。
当然,这是他请示朝廷同意以后的打算。当时的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对普安臣说,简而言之,你将是我们的公使。恭亲王说的更形象:如果一名公使能为两个国家服务,我们将很高兴请你做我们的公使。
蒲安臣当然很高兴,因为这是他外交生涯的又一次突破。不过,他还是听取了另外一位老资格的清朝官员,不过也是洋大人,总税务司赫德。英国人赫德这时已经是清朝廷的三品大员。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官场上混得如鱼得水。
赫德当然赞成普安臣也能够加入清朝的外交队伍。
后来,清朝政府委派普安臣代表中国出使西方,被任命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
在北京的其他的外国使节们非常惊讶,他们议论说,中国政府为什么要派一个外国人当自己的使节?这个天真的决定是谁做的?普安臣有权代表中国吗?
无论如何,晚清中国第一次派遣使节出使西方,是由此开始的。
这个事情,一方面说明满清政府还是蛮开放的,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派不出合适的外交官。即便符合条件,他们也不喜欢远涉重洋。
1866年春天,在中国当三品大员的英国人赫德,作为当时的大龄晚婚青年,要回国结婚,特地到总理衙门请假六个月,临行前,他对恭亲王说,中国可以派出一个考察团随他到西方各国游历一番,也了解一下西方。
恭亲王很赞成,但是没想到,谁都不愿意去,大家都认为到西方去十分危险。有的说,家里有80岁老母需要赡养,有的说,家里有八个月的幼儿需要照看,还有人说家里小妾怀孕八个月了,正要临产,谁也不愿意去。最后,有一位63岁的老同志站出来,他表示愿意去。这下解了燃眉之急,于是他带了三个同文馆的学生和他的儿子一行五人,组成了中国最早的出洋考察团。
出去一趟,当然收获很大。但是,这件事情的过程说明,大清子民不愿意到西方去,游历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去长住国外了。所以,这个情况下派一个外国人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确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中国的外交。
同时这也说明了清朝政府的开放。
在晚清的洋大人中,远远不止赫德、普安臣这样几个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除了在外交战线上工作,有的还深度地参与到中国当时的改革中来。
其中一个马格里,是个英国军官。他是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行动中来到中国的,马格里虽然汉语水平不高,但是也能进行一般的交流。这为他接触晚清官场和士绅提供了条件。
马格里后来认识了李鸿章,并且得到了他的赏识,实际上成为李鸿章的私人助手。李鸿章发现,洋人兵器非常精良,他想把自己带过来的淮军发展壮大,就开始购买西方的武器弹药,但是要花很多钱。马格里就出主意说,自己建兵工厂生产枪炮弹药更合算。
李鸿章听取了这个建议,让马格里在上海的松江建起了一个车间,对于中国军队来说,自己生产现代化的枪炮弹药,这是一个很大的改革,而这只有洋人才能提这个建议。
李鸿章后来接替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他前往南京的时候,让马格里把兵工厂也搬到了南京,改名为金陵机器制造局。
这个马格里,在中国的外交上也有重要地位,虽然他犯了很多错误。他后来担任了中国首任驻英国公使郭松焘的英文秘书。此后的三十年里,他一直在伦敦的中国公使馆里占据着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一个英国人,在中国驻英国使馆里耀武扬威,我真的不知道他是不是加入了中国籍。
在外交事务上用外国人,对于很多国家来说,似乎不那么稀奇。前几年,我在美国看到日本出钱做的智库和韩国人出钱做的智库,都是用的美国人,这些美国人在美国曾经做过很重要的位置,所以能够有话语权。但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就有这样的做法,除了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丧权辱国”以外,是不是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某种程度的改革开放呢?
购书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