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郭淮篇(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郭淮重大事件之七——识破孔明意图,放弃武都、阴平
太和三年(229),诸葛亮第三次伐魏。这次诸葛亮的战略目标与前两次试图鲸吞陇右不同,变得更加谨慎务实。诸葛亮以陈式攻打汉中西面的武都、阴平两郡,自己则率领主力横在武都郡西北角的建威。这种策略想必是诸葛亮吸取街亭之战教训,所以分兵攻城略地,自己则亲自迎战魏国援军。
每当我们阅读古代战争的文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交战地点都有个形容词:战略要地。说的也是,没有战略价值的地方谁会舍得去抛头颅洒热血,浪费时间金钱生命大打出手呢。不过武都、阴平还真就不是战略要地,甚至称作鸡肋也完全可以。至于邓艾偷渡阴平一举灭亡蜀汉,那是一连串冒险与巧合形成的不可复制的事件,并不代表阴平本身有多重要。
阴平郡原为广汉属国,所谓属国是汉朝为归附的少数民族在边境地区设立的行政区划,与郡级别相当。看到广汉,很多读者马上会想到益州重镇广汉郡。没错,广汉属国原本就是益州的,只不过曹操征汉中时顺带划进了曹魏势力范围,并改名阴平。至于武都郡,在汉中之战初期张飞、马超跟曹洪、曹休大战于下辩,这个下辩就是武都郡治所。
这两个地方严格来说就在汉中正西而并非北方,所以曹操撤出汉中之前进行移民时,也把武都、阴平两郡的百姓搬个精光。等到诸葛亮北伐时,这两地人口仍然非常稀少,而且也没有通往蜀汉的道路,所以确实没什么战略价值。这也是之前两次北伐,诸葛亮没有进攻这里的原因。
有观点认为,诸葛亮劳师动众攻打两郡,是想通过一场低风险的胜利提振士气,对蜀汉国内有个交待。毕竟已经第三次北伐,再毫无斩获不仅是面子问题,整个伐魏的国策可能都要受影响。
笔者认为这太小看诸葛亮了。上面的观点套在一般人身上可行,但诸葛亮不会眼光这样狭隘。而郭淮在当时就判断出诸葛亮的真正意图,那就是——钓鱼。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七年,亮遣陈戒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戒,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
当中“郭淮率众欲击戒”,戒字应为式字的笔误,在典籍传抄过程中时常见到这种笔误。不管是陈戒还是陈式,指的都是同一个人。
言归正传,对诸葛亮第三次伐魏,郭淮本传是没有记载的。因为郭淮作为雍州刺史丢失两郡,这种不露脸的事没有放进传记里。所以我们来看《诸葛亮传》。陈式进攻武都、阴平,郭淮立即出兵救援。然而当郭淮赶到建威时,发现诸葛亮大军严阵以待,于是直接撤退了。
再怎么鸡肋,两个郡的地盘也不能白给蜀汉啊,为什么郭淮不战而退并未受到处罚,而且魏军后来也没有试图夺回失地,终蜀汉一朝,武都、阴平并未再次易手。是不是很奇怪?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一,地理位置。武都、阴平并不在汉中以北,而是在西面。这就注定两郡受蜀汉影响更大,魏军救援路途遥远,代价太大。而且武都、阴平并无入蜀道路(邓艾偷渡走的根本就不能叫路,但凡有任何一支蜀军半途发现,魏军立刻完蛋),所以对魏国来说价值不大。
第二,人口稀少。阴平原本是划给羌人聚居的广汉属国,可想而知土地并不肥沃,人口本来也不多。而武都紧邻汉中,当年曹操撤离汉中前进行大规模移民,把这里的百姓都搬到关中,只给刘备留座空城。汉人不在,这里自然变成羌人的乐园,可羌人数量也不多。
第三,羌人态度。在刘禅给诸葛亮的诏书中,称赞孔明“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兴复虽然远谈不上,但得到氐、羌部落支持应该是实情。上篇文章中笔者讲过,为了应对诸葛亮第二次伐魏,郭淮在缺乏粮草的情况下把手伸向羌人部落,强制他们纳粮。虽然郭淮此前花大力气在羌人部落树立良好形象,但这一下就前功尽弃,虽然稳定住前线军心,却寒了羌人的心。
综合起来,地利、天时、人和都不占,郭淮果断撤退是正确的。而且当时的西部总帅是曹真,他也没有迎战诸葛亮,说明郭淮的策略得到了曹真的认可。
诸葛亮原本想围点打援,专等魏国援军到来,结果郭淮根本不上钩,于是第三次北伐戛然而止。表面上蜀汉得到两郡地盘可喜可贺,实际上双方实力对比没有任何改变。
郭淮重大事件之八——阳溪之战败于魏延
来而不往非礼也,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攻占武都、阴平,曹真虽然没有立即反击,但那是因为上面的几条因素所做的现实考量,曹真一代名将,当然不会善罢甘休。
太和四年(230)七月,大司马曹真亲率主力由子午谷出兵,大将军司马懿由汉水逆流而上,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则进兵褒斜道,三路大军分进合击,直指汉中。
然而事实证明子午谷用兵风险太大,遭遇连绵大雨使曹真大军寸步难行,九月魏明帝下诏全线撤军,而曹真也因此患病,数月后去世。
讲到这里似乎跟郭淮关系不大,因为曹真、司马懿、张郃都是独当一面的统帅,郭淮相比之下还有差距,而且他本人也不在三路伐蜀大军中。然而,郭淮恰恰是伐蜀的第四路军队。
《三国志·魏延传》载: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这里八年指蜀汉建兴八年,即曹魏太和四年(230),所以这场蜀汉魏延、吴懿对阵曹魏费(瑶)曜、郭淮的阳溪之战,正发生在曹真全面撤军不久。
这个阳溪是古河水名称,根据查找资料显示,双方战斗的地点位于今天的甘肃舟曲县附近,在三国时期为南安郡所辖。南安郡与武都郡紧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魏蜀大军在汉中剑拔弩张之际,双方竟然不约而同分兵开辟第二战场。
南安与上邽
道理很简单,曹真为首的三路魏军都在汉中的东面,而西面因为地形、距离等原因,并未安排主力部队。但安排一支策应部队从西面进军牵制蜀汉也很有必要,所以雍州刺史郭淮当仁不让地承担这个任务,在南安郡集结部队,伺机进攻武都郡。
诸葛亮这边考虑的也差不多,如果分兵西入羌中直插陇右腹地,必能在空虚的曹魏大军后方搅乱局势,减轻汉中防线压力。于是分兵给魏延、吴懿两员大将,由武都一路向西进入羌地,再向北进军直扑陇右。
结果魏延跟郭淮在阳溪遭遇,魏延进攻出其不意,费曜、郭淮一门心思盯着南面的武都,没想到蜀军却从西面冲了过来,军心顿时有些慌乱。如同丢失武都、阴平二郡时一样,这场阳溪之战仍然没有被写入郭淮传记,对比魏延本传记载的封侯拜将,可以想见郭淮此战败得很惨。
好在此战的大背景是曹魏进攻蜀汉防守,魏延此战的目的只是搅乱局势,偏师兵力有限,所以得胜后也径自撤军,只留下郁闷的郭淮在风中凌乱。
魏延
郭淮重大事件之九——迎战诸葛,再吃败仗
太和五年(231)二月,诸葛亮第四次伐魏。曹真此时病情愈发严重,于是魏明帝曹叡把司马懿从荆州调到长安,指挥魏军各部迎战诸葛亮。
诸葛亮分一部兵力围攻祁山魏军,自己率主力直扑雍州为数不多的大城之一上邽,抢占战略要地。诸葛亮大肆破坏附近农田,为阻止诸葛亮,郭淮、费曜率领四千魏军迎战,结果被诸葛亮击退。很快司马懿赶到,保住了一小部分农田,但司马懿也不敢与诸葛亮决战,只是凭险而守。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
双方僵持数月,蜀军粮草不支终于撤军。而一代名将张郃却被司马懿强行派去追击撤退的蜀军,木门道中伏身亡。
郭淮惯例,本次作战仍然因为败给蜀军而没有收录进本传中。在《三国志·郭淮传》的记载从太和二年直接跳到青龙二年,当中的诸葛亮第三、四次北伐以及中间的曹真伐蜀这三次大事件全部跳过,作为主战场雍州的刺史,郭淮竟然毫无提及,只能从其他人的传记、其他史书的残余资料里才能知道郭淮的经历。
1800余字的郭淮本传在惜字如金的《三国志》里长度排得很靠前,但连续三次大战让陈寿连续避而不谈,显然这几年郭淮的军事生涯并不顺利。
郭淮是公认的三国中后期名将,无论综合历史表现还是知名度都能排在前列。对比郭淮初出茅庐于定军山之战挽救魏军与即倒,到后期独当一面与姜维多次过招不落下风,都毫无疑问展现出名将风范。偏偏在诸葛亮这里半点便宜也占不到,还被魏延打得大败亏输。
郭淮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无需用司马懿来举例,我们仅看郭淮风光无限的名将履历当中空缺的这几年,就能知道诸葛亮用兵的水准。以智谋见长的郭淮屡吃败仗,不是郭淮不行,也不是曹真没水平,只是诸葛亮真的厉害。当然本篇主人公是郭淮,这里笔者纯属有感而发,诸葛亮的才能与褒贬笔者并不准备进一步探讨,毕竟这是个更大的话题,留到以后有机会再谈吧。
本期主要为您讲述了郭淮在诸葛亮三、四次北伐期间的表现,虽然屡战屡败,但曹魏家大业大,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下一期,继续为您讲述历史上的郭淮,经过历练的他将有更出色的表现以配得上良将二字。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历史事件等待着他,感兴趣的话敬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