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与五脏气血津液之清阳浊阴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之病机,论气血津液气机气化与脏腑功能性特色。
一,在中医基础理论病理学机制上,常常听到这一段话,“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这句话在中医学特色文化哲理上,可谓是尽人皆知无不知晓。
1.“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首先是指无形之痰浊稀饮病理内容特色而定的。
也是针对痰饮来源起源致病特色上的在五脏范畴内产生病理总体概括。
更是内生痰饮病机学在本症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等的病理机制。
所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内容,既是病因学又是发病学与病机学范畴范围。
病因学是研究致病因子特性和所致病证规律。
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原因、条件及其规律特色。
病机学是研究探索机体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疾病发生之后发展变化的原理或规律,包涵疾病过程中因果关系。
《类经 疾病》:“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
2.疾或病是由于内、外伤与生物钟功能失调合变受损伤害过程性反映。
痰饮之变属内伤五邪范畴,且是属“浊阴"性变病理,也属体质疾病基础之变,但总体归属邪正斗争,五脏气血津液筋脉、升降出入变化类似“痰饮"的病理状态。
二,内伤痰饮病因,病理,病机。
痰、饮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是水液停积或是津液气化失调反映于临床的两种不同证候。水、饮、痰的合称,程度粘度颜色不同而已。
脾之健运,肺之调节,肾气煦蒸,肝之疏泄,三焦之气化等因素功能是气血津液、水谷精微发挥正常功能的基础,机制功能失调影响变化必影响发生发展为病理变化。
在病理状态下,脏腑物质功能基础气血津液、水谷精微气机气化输布失调而变。
内伤引起痰饮,在致病因素中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是本症发生发展变化的重要致病因素特点,所以在治疗祛痰时常配伍理气药,行气药,或治风祛风药,或多与燥湿药,润燥药配合结合。
痰饮与风寒湿燥火等邪素关系密切,具合病同病、同源害或共体伤人特色。
痰饮与气血津液之“清阳浊阴"气机气化关系,是“阳气化,阴成形"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特色,且多与“浊阴"病理变化联系紧密。
痰饮与五脏生理功能关系,是功能特色属性起源来源变化与调节特色。
三,“无形之痰”是从哪里来的呢?
…略。近期连载。
下期内容:
1.无形之痰饮与风为百病之长。
2.与百病由痰生。
3.与百病从肝治,调肝治百病。
等内容特点。
原创作品,本文为知识共享。
如使用不当,概不负责,并保留相关法律事项。
作者 罗占光 中医生。
注:转载本文,需在显著位置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