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同伴交往时总是产生矛盾
提问
孩子和同伴交往时总是产生矛盾,同学之间的小摩擦或意见不合在孩子看来都是其他同学有意欺负自己,因此心里很沮丧,也很敏感,对同学不经意的言行总是充满敌意。在学校没有处理好同伴关系时,孩子就会把这种负面情绪带到家里,故意和家人顶撞,对于家长的开导听不进去。但实际上,孩子很渴望能交朋友,希望大家能认可自己。新学期已经到来,作为家长,该怎么帮助孩子呢?
专家观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老师姚慧玥:在各个班级中仔细观察,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孩子开朗热情,有许多朋友,无论和谁都能很快拉近距离、友好相处。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在和同学相处时常容易因为一点小事产生矛盾,几乎每天都要找老师解决问题。对于这样的孩子,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帮助孩子提升同伴交往能力,增进社会性发展。
首先,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前提是与自己融洽相处。家长能做的是帮助孩子提升自信心,当孩子认可自己、重视自己时,就更容易融洽友好地与他人相处。因此家长在平时和孩子聊天时,应该尊重孩子,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肯定他的每一点进步。孩子犯错误时,家长和孩子统一战线,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孩子,或把问题原因归结于孩子本身。在这里为家长提供一个小妙招,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每天记录1-3条孩子的优点或进步之处,记录的内容越具体越好,比如“今天你比昨天提前五分钟起床”,“你能自己把彩笔整理好并放进书包”。还可以让孩子也在后面记录下今天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促进孩子反思。日积月累,孩子的点滴进步就变得“可视化”,孩子的自信心也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不断强化。
其次,以具体有效的示范代替枯燥单一的说教,帮助孩子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方法。同伴交往看似是孩子每天都在做的事,每个孩子似乎天生就懂得这门功课。其实不然,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是需要方法的,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学习这些好方法。比如,见面时主动打招呼,给同伴一个微笑;将自己感受到快乐的事与同伴分享;当同伴遇到困难时,主动予以关心和帮助;想要发怒时,在心里默数“1、2、3、4、5”,让自己冷静一下;当同伴做了让自己不舒服的事,用有力量的语言告诉他:“你的做法让我感到不舒服,请你不要这样做。”家长教孩子这些方法的时候,应以亲身示范代替单一的说教,让孩子清楚地看到家长的动作、表情,听清楚家长的语言,并试着模仿练习。这样,当孩子再遇到类似情况时才能真的做到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