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后:论文选题的三个方法
本文为科研写作学院原创
作者简介:
选题是困扰我们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因为没有选题,就意味着无法开始论文的写作。所谓“万事开头难”,在这里也是同样适用。选简单的会太没有营养,选难的我们又写不了。所以,选一个既可以胜任又看起来很有逼格的题目,的确是一件费尽脑汁的事情。
这就牵扯到选题从哪里来。大概来说,我总结的是,选题其实就像谈恋爱。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就是一见钟情型,为什么叫一见钟情型?首先,它是属于突发奇想来的,比如某个老师说了某句话,或者你突然看了某条八卦娱乐报道,或者是溜着溜着弯儿,脑海里就蹦出了一个选题。这个情况下我个人是非常多的。我相信各位老师和同学也有类似的体验。更有甚者,对某个研究对象抱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爱,就一定要写,一定要做选题,认为这是生命经验里生发出来的。但是问题是,在这里我们所挚爱的,我们所感兴趣的选题,老师们都不感兴趣,都觉得不行。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一个人感兴趣。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选题一般都会不了了之。最终又证明,我们对这些选题的爱也没有那么深。
第二种,是属于非常靠谱的,就是青梅竹马型。这样的选题一般都是我们自己一直关注的,长期有研究的并且形成积累的。这种选题一般是非常靠谱的。这个就不多说了,因为前期有积累,长期关注,你都会对它有研究。
第三种是包办婚姻型。包办婚姻型一般是导师要求你写的,这类选题大多是导师有过或多或少的研究基础,认为是可以继续深入开展下去的。导师毕竟是有很多经验的,一般不会坑自己的学生。但是,我身边也确实有两位同学被自己的导师坑了,使得他的博士论文费尽周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对选题有一定的判断。最保险的方法是根据导师提供的选题,在最短的时间内从研究对象着手,搜集到足够的数据或资料进行支撑。然后,你就可以判断选题是否可以深入地开展下去。
接下来,我们谈一下选题方法论。选题方法论我也总结了三个方法。
1.文献外延法。文献包括学术著作和论文。在文献中除了作者自己的主要观点,一定有其他的知识点。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这些知识点来进行外延、扩展,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方法来论证,进行写作的可能性。选题方法论这一块,我主要是用理论和实践的方法,和大家展示一下我们如何来进行选题。下面以《意大利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例进行说明。
我们来看一下这篇论文。从题目中,我们就知道它要讲什么,它其实就是研究意大利的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其中肯定包含了许多有关意大利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因为它一个是现状,一个是发展趋势,所以一定包含了意大利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思考,音乐教育在意大利既然可以发展,而且其发展形势特别好(人家既然会提到发展趋势,就说明它发展得很好,不然的话写发展趋势,这篇文章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那么就足够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意大利它有足够好的教育环境,尤其是艺术教育的环境来支持它音乐教育的发展。可以理解吗?很简单,文章谈的是意大利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它的发展趋势,我们就可以思考,音乐教育在意大利可以发展,那么它的发展形势就很好了。因为它有谈发展形势,那么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说它一定会有足够好的教育环境,特别是艺术教育的环境来支持它的音乐教育的发展。
围绕这一个点,我们大约就可以形成一篇新的论文。有的老师或者同学说,太草率了。其实不是草率,单看这个题目,你不用去读这篇文章,文章都不用读的,你就知道它要讲什么,然后我们做一个思考,思考它讲了什么,从这一点去进行外延延伸,就是我们可以去写什么。就单单围绕有足够好的教育环境,尤其是艺术教育环境来支持音乐教育的发展的话,就这一个点,我们会形成一篇什么论文。我们来试着来看一下,我们可以谈什么?我们可以谈意大利艺术教育的特点,对不对?以及延伸出的相关问题,可不可以?再微观一点,我们还可以谈意大利高等艺术教育,因为前面的意大利的艺术教育,它包括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等,那么我们就可以再微观地只谈高等教育,大学以上的教育,高等教育这一块。众所周知,意大利的高等艺术教育历史悠久,它有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同时,意大利的高等艺术教育,注重实践课程和教学组织。进而再一次地延伸,就是通过分析意大利高等艺术教育,也可以对比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不足,进而再得出启示和建议。这样一篇新论文的框架就出来了。
这一篇我不知道有没有讲清楚。其实就是从这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延伸出一篇新的论文。很重要的一点,这个方法你如果掌握好了,任何一篇文章,稍微有价值的文章,你都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去形成一篇新的论文。这个方法非常地好,而且写作特别地高效,就在这个基础上,然后你进行一个外延,然后再成为一个新的论文,它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然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会更高效地写出一篇新的论文。
再补充一下,如果这个方法在一开始的时候,你进行尝试的时候有一点点困难的话,也就是说,我不知道从哪个角度进行延伸、进行扩展,我建议你,可以从两篇或两篇同主题的文献的阅读开始。我们可以叫它对比提取法。对比提取法就是A作者和B作者等于我。什么意思?就是说同一个研究对象,不同的作者他一定会有不同的观点,因为他所用的研究视角、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不同,会导致有不同的结论出现,因此会说A作者认为一个圆圈是零,B作者认为一个圆圈是O,B作者甚至还批驳了A作者。那么,我们就可以在阅读这两篇论文的基础上,提取出A作者和B作者各自的论点,再进行新一轮的论证。这就是另外一篇的论文。
2.案例分析法。这个方法要求我们阅读案例。区别于上述文献外延法中的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案例分析途径是来源于报纸、杂志、网络新闻、娱乐报道等。这些媒体毕竟是面向公众的,因而是非学术性的,却会提出实际性的问题。鉴于公众阅读的篇幅限制等,一般他们不会去做深入的剖析和逻辑论证,也就是说仅仅是提出问题而已,那么我们的机会就来了。我们可以案例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拟定题目,进而用我们自己的研究视角、研究理论和方法进行论证。
举个例子。我的一篇文章,《“丧文化”的集体无意识解读》,,这篇文章也是我在咱们学术大讲堂线下所写的一篇文章。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篇文章我就是用案例分析法来写的,文章是从大家非常熟悉的“葛优躺”照片开始的,因为那段时间“葛优躺”非常火,葛优在《我爱我家》中照片曝光的很多,然后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新闻效应。从“葛优躺”剧照,然后到后面一些“小确幸”“佛系”等网络用词的持续发酵这个现象中,我就去想、去看,看这个背后是什么东西,大家怎么突然间关心起“葛优躺”来了,大家怎么就推崇起“小确幸”“佛系”这种无所谓的感觉来了。
然后就查资料,进而得知这就是一种“丧文化”。然后溯源一下我国魏晋南北朝,还有日本、英国、美国这些国家,其实都有类似的“丧文化”现象,只是它的表征和名称的叫法不一样而已。所以说对于这种现象的论证,我是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中的理论原型内容为理论基础的,分析了“丧文化”滋生和发展的原因。它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环境中的信仰失落,以从众心理、批判意识、精神危机为代表,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人认知中的人格失范行为,具体表现在人格面具的过度膨胀、阴影的过度释放以及自信的缺失上。其实论文的结构只分为三个标题,第一是“丧文化”的界定与历史溯源,第二个标题是“丧文化”的集体无意识解读。第三个标题是“丧文化”的两面性:积极价值与消极影响。论文就是很简单的一个结构,先解释一下什么是“丧文化”,追溯一下“丧文化”的由来,然后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去论证“丧文化”的现象,最后得出结论。什么样的结论呢?这个现象它是两面性的,需要指出的是,论文的写作到最后是一定要有一个结论的,这也是我们写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反之毫无意义。
这是这篇文章用的案例分析法。其实这个要牵扯到一个思考,并且是一个理论套定的问题。你知道这个现象,但你一定要用一个理论去套它,而且这个理论是刚好可以套住的,并不是说差不多就可以的,那是不行的,因为你一定要用这个理论去深入地剖析现象,最后你还要得出一个你自己的结论才可以。这是第二个案例深入法。
3.模仿借鉴法。其实很多学习型的东西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论文写作亦然。当我们不知道如何下手时,不妨借鉴一下相同领域的文章,尝试着进行模仿。一般来说,有模仿研究对象、模仿研究理论、模仿研究方法、模仿研究结构四种,任何一种模仿都可以,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仿同时进行。
我举一个我用这个方法论写成文章的例子。我以前在《中国书法》杂志上读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论大草生成的艺术生态——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看到“艺术生态”这四个字,我就想什么是“艺术生态”?“艺术”我们知道,“生态”我们也知道,可是“艺术生态”这四个字放在一起,我就有点云里雾里了。带着这个问题,我就去读文章。
先大体阅读主干部分,也就是摘要和标题。然后我发现,“艺术生态”其实就是进行发展的环境。你看,它第一个标题是“大草的生成与传续”。大草书体的生成与传续就是一个环境,然后它就讲了大草生成的艺术“外生态”。“外生态”这里很清楚,“外部环境”可以看到吗?是受到外部环境因素,你可以简单地认为“外生态”就是“外部环境”。再往后它就讲大草生成的艺术“内生态”。紧接着,写艺术自身的内在构成系统。我们大体就知道了,大草书体生成的“外生态”,其实就是外部影响它的一个东西。“内生态”就是艺术自身的一个自律性,大体就是这么个意思。在后面它又写了一个大草生成书法的“自生态”。再看,“自生态”是书法艺术自身发展的一个状态。那么,我们就大体了解了什么是艺术生态。这篇文章实际上写的是大草这种书体的生成环境。如此通俗的主题,作者用了“艺术生态”四个字,就会让我们读不懂,读不懂就会产生距离感,因此便会觉得高大上。
当然,除了将通俗主题用专业词汇进行表征,这篇文章值得借鉴的地方还有研究理论和研究视角。首先,研究理论。它运用了艺术学、生态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作为论证依据。其次,研究视角。从书法艺术的“外生态”“内生态”及“自生态”三个层面着手,对大草书法生成环境进行多角度的考察,从而揭示了大草书法生成的社会形态特点,并对当前艺术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有所启示。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开始思索了,可以写书法的生成环境,当然也可以写绘画的生成环境,对吧?然而绘画在每朝每代都有,需要挑选有转折点的朝代来进行写作,才有意义、有价值。很明显,转折的朝代就是元代了。元代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艺术风格之大变是公认的。因此,文章要写的就是要分析论证文人画在元代风格之大变的环境因素。那么,借鉴《论大草生成的艺术生态——以张旭、怀素为代表》,就可以写这么一个题目《论元代文人画的艺术生态——以“元四家”为例》。
结构也是模仿上面的结构,我这个结构有三个:艺术生态语境中的元代文人画,先交代一个大的环境背景,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一个标题;第二个标题,元代文人画的外生态,外部的环境;再一个标题,是元代文人画的内生态,自己发展的一个自律性;最后是结语。一篇文章就出来了。总结一下,我用到的就是模仿研究方法和结构,这篇文章也确实是发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