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春,考古学者齐聚火焰山,展开持续半个世纪的考古勘测,经过艰难跋涉,人们在山坡南麓的砂砾下发现了宏伟的王城宫殿遗址。 王城遗址内有护城河、城墙、大佛寺、可汗堡等建筑,出土了大量的佛像、古文书、陶器
荒漠竭泽而枯山秃岭,火焰山犹如一颗历尽沧桑的红宝石镶嵌在广阔无垠的戈壁沙洲。火焰山曾是一片蒸腾火海,赤石褐岩千万年间寸草不生飞鸟绝迹,观之犹如烈焰熊熊,正所谓“山下多炎风,火氛蒸塞空,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然而,这片地表温度能达到89度的极热火山下,却并非真的是了无生机的绝境。
火焰山山体中隐匿着无数纵横交错的峡谷,峡谷的谷底有高山融雪汇流而成的清冽泉水,终年川流不息,滋养出隐秘而狭长的葱郁绿洲,除了这神奇的绿洲,火焰山下还埋没着另一失落近千年的惊世存在。1955年春,考古学者齐聚火焰山,展开持续半个世纪的考古勘测,经过艰难跋涉,人们在山坡南麓的砂砾下发现了宏伟的王城宫殿遗址。
王城遗址内有护城河、城墙、大佛寺、可汗堡等建筑,出土了大量的佛像、古文书、陶器及罕见的“高昌吉利”铜钱,被漫天飞沙吞没的高昌古国,终破土而出。《汉书·西域传》记载,出长安城八千一百五十里,为北庭火山(即火焰山),属车师前部故地,彼时的车师国分为前后二部。
自张骞成功出使西域后,汉武帝又派出多支人马奔赴西域,或寻求联络或为得到良马,这些使团中的一支曾因飞沙及匈奴的阻扰,而暂避火焰山下的一处绿洲屯田,并将此地称为“高昌”。到了汉宣帝时,大批边塞将卒携带妻儿家小迁居高昌,屯田耕种修建都城,高昌城由此成为汉人扎根西域的一处“校尉都护城”。高昌,因此而日趋繁盛。
当然,作为西域交通枢纽,东接敦煌西连龟兹北靠敕勒的高昌,虽然汉人云集,却也少不了西域胡人。从出土的文书中得知,高昌内至少生活着车师国的车氏、龟兹国的白氏、匈奴的沮渠氏等十余部族,这些人与中原汉人一起,筑建了盛产葡萄美酒、良马石盐的高昌城。两汉时期,高昌城由戊己校尉统领,东汉之后才出现高昌王。
此后千载之间,高昌先后受制于北凉、柔然、突厥、高车,但高昌王多为汉人,这也就确定了这个西域王城的文化主脉。高昌王沿袭汉人规制,诸如高昌人婚嫁也讲究六礼齐全,实行郡县制,打造“高昌吉利”铜钱等等,这里的“吉利”不是说吉祥,主要是指可汗,高昌王的意思。
高昌人笃信佛教,史载“高昌人口三万,僧侣三千”,东晋高僧法显及唐代玄奘西行时,都曾驻足高昌国,并得到高昌王的厚待礼遇。唐玄宗之后,高昌不再以汉人为王,而成为回纥盘踞地,称为“高昌回纥,火州”。元末时期,高昌突遭天灾横祸,至于是何种天灾,史书并未留下切实记载,唯记整个高昌城都化为废墟,高昌遗民四散逃离,这个繁盛千余年的古国,彻底被蒸腾砂砾掩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