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跨界成长(7):当“跨界”成为一种需要
丁 锋
2002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市里组织高中物理说课大赛,当时我错误地认为,“说课”就是把要讲的内容做成动画,配音讲解,就像电视播出的科技节目那样。于是,我买回来几本信息技术书,每天下班后,对着电脑,边看书边操作,一遍又一遍。整整一个暑假,软件学熟了,《人造卫星》一文也被我制作成一个动画精美、带讲解、具有交互功能的“影片”。由于形式理解错误,我的说课失败了。但意料之外的是,这个“影片”投稿后,被清华大学主办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光盘版)收录。就这样,我第一次发表了作品,第一次拿到了稿费。
这一意外经历,让我不自觉地走上了跨界发展之路。我的物理课自然而然地与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变得更生动、丰富、高效。尤其是后来,面对“电子白板”、“微课”、“翻转课堂”、“互联网+”、“3D打印”、“创客”等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我都能做到从容面对、游刃有余。
4年前,我从县一中调到市一所高中任教物理。教学一年后,我又兼任学校通用技术教师,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通用技术是一种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技术,是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和迁移价值的技术,课程实施方式为“学中做,做中学”。这与我一直践行的探究式、体验式教学很接近,我很快喜欢上了这门学科,它最大的特点是“高度综合”,所以“跨界”成为一种需要。在物理学背景的基础上,我不断学习设计、简单机械制造、电子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美工基础、科技史等学科内容,力图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常会碰撞出“创新”的火花。短短两年时间,在全国高中通用技术说课及操作技能大赛中,我与支持我的学生一起获得了一等奖。
今年,我的工作再次发生变动,竞聘到区科学教研员岗位,这是一个很具挑战性的工作。科学由物质、生命、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等领域知识构成,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学科,同时由于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不断扩展,每堂课还会不断地生成各种新问题。目前科学教师的构成,只有极少数是科学专业毕业,一般都是其他单科背景的教师担任科学教师,“跨界”成为科学教师的必修课。如果教师缺乏交叉学科的能力,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呢?
除了研究课标、教材教法等工作外,教研员有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就是每周要到学校视导、听课。作为新任教研员,每次到学校视导前,我都会认真做好准备,仔细研读课标与教材,上网查询教学设计,进行反复比较,搜集多个课堂实录,观看名师同课异构,聆听专家点评,咨询相关专业教师,把一个个问题搞清楚,弄透彻。
在信息时代,课堂教学模式日益开放,多学科交叉整合势在必行。教师必须主动迈出“跨界”脚步,才能打破界限进行学科之间的整合,激发灵感、提升能力,让“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成为可能。
(来源: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