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将法的非常规解读

出处】《资治通鉴 卷第四 · 周纪四》

原文】赵人、魏人伐韩华阳。韩人告急于秦,秦王弗救。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矣!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如秦,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他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请发兵矣。”

译文】赵国与魏国联兵讨伐韩国的华阳。韩国向秦国求救告急,秦昭王不肯救。韩国宰相对陈筮道:“事态紧急,虽然您身体有病,还是希望您连夜走一趟!”陈筮抵达秦国后拜见穰侯,穰侯道:“事态紧急了吧?所以才让您来的吧。”陈筮道:“不着急。”穰侯愤怒地问:“怎么还说不急?”陈筮回答:“韩国要是危急,就会转而向别的国家求救。现在正因为还不急,所以再来秦国求救。”穰侯道:“我立即出兵。”

分析】一般人对于激将法常常想到的就是:语言刺激或者肢体挑斗。这很一般,而今天要分析的这段案例,也是属于激将法的一类,不过手法没有那么激烈,却显得很温顺,不过效果很明显,可谓是以柔胜刚。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制定“实急示缓”的策略:陈筮的行为策略必须显示出不着急

案例中,韩国的华阳城被赵、魏两国联合攻击,情况已是十分危急了,所以,韩国向秦国告急,但秦国明确表明态度:不救。基于此,韩国相国不得不把正在养病的陈筮请出山,希望他能说服秦国出兵。常言道,谋定而后动,陈筮面对此种危急情况,却制订了“实急示缓”的策略,这个策略是正确的,在后面的分析中会逐步提到。

第二,制造地位落差的印象:陈筮必须间接表示出自己认为秦国的地位不如其他诸侯国

穰侯在接见陈筮时,立马就问陈筮:“事情很危急吧?所以派你来。”陈筮也立马回答,说:“不急。”话一说完,穰侯便生气地反问陈筮:“为什么?”(这种局面也是陈筮希望见到的,因为这成功的引起了穰侯的好奇心)陈筮接下来的这段话很有策略性,他是这么说的:“韩国要是危急,就会转而向别的国家求救。现在正因为还不急,所以再来秦国求救。”我们来分析这这句话的威力所在:

其一,明确告诉穰侯,之所以你之前不愿意发兵是因为没有大利益,而韩国现在的处境是不危急的,所以不要狮子大开口,乱要好处!

其二,两种情况下(紧急与不紧急)所采取的措施(分别向哪国求救)的鲜明对比,人为制造地位落差,间接透露自己印象中的秦国地位实力比不上其他诸侯国。

其三,穰侯也不是傻子,他当然也听出了陈筮话里有话:之所以在不危急的情况下向秦国搬救兵,是因为一直当秦国不如其他诸侯国看待;当遇到危急的情况下才选择向其他诸侯国求救,而不考虑向秦国搬救兵。说到底,穰侯印象中还是不把秦国当成一个强大的诸侯国看待,实力地位远不及其他诸侯国。

第三,勾起证明自己的欲望:陈筮的说辞中必须隐含激起秦国出兵的要素

在对陈筮的说辞研究分析下,我们提取出隐含激起秦国出兵的要素:危急,向别的国家求救;不危急,向秦国求救。正是这些要素的碰撞,成功地激起了秦国出兵。

再分析之下,陈筮的说辞显然是激将法,但所采取方式很温和,丝毫没有言语上激烈的侮辱刺激和肢体语言上的叫嚣,但效果就是很明显:成功激起了秦国出兵。这种温和的激将法方式一个最大的优点是很隐蔽,一般人不容易察觉出这就是一种激将法,所以能成功地把自己的目的隐含在里面,我们不得不学。

职场启示

第一,谋定而后动

作为权谋家,不仅讲究非利勿动,更讲究谋定而后动。在面对大事之前,特别是突发的大事,大的战略没有制定好,就盲动,无异于自取灭亡。时机是很重要,但盲动地去争取时机,我们不要!

第二,策略应当灵活多变

在大的战略下,我们的策略可以灵活多变。因人因时因地的改变而改变,策略是为战略服务的!对于策略,可以用一句话较为形象地说明:为了达成目标,可以不择手段(当然了,其中的利弊要权衡好)

第三,心态要稳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作为权谋家,应该修炼的是这种心态。《孙子兵法》强调:斗乱而不可乱,形圆而不可败。乱则生变,作为组织的领导人,更应该心态要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