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率军迅速南下,平安尾随其后,伺机而动,朱棣在淝河将其击退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十二月,朱棣率军出北平,向京师进发。
十二月十二,燕军到达蠡县,不久移至汊河,朱棣派李远率轻兵去前边侦察。
建文帝见朱棣南下,派驸马都尉梅殷镇守淮安。

梅殷是建文帝的姑父,是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的宁国公主的夫婿,梅殷比较有才能和智谋,备受朱元璋器重。
朱元璋去世前,建文帝朱允炆和梅殷随侍在侧,梅殷被封为顾命大臣。朱元璋对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说:燕王不可忽视,随后又对梅殷说:你老成持重、忠诚可信,可以托付幼主,然后把遗诏交给梅殷:“敢有违天者,为朕伐之。”(《明史纪事本末》)
至此,建文帝下令募集淮南兵马,号称四十万,交由梅殷统率,驻守淮安,以阻遏燕军南下。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正月,建文帝把已被削爵的燕王胞弟朱橚从蒙化召回京师,任命魏国公徐辉祖率京军去支援山东。

燕将李远在藁城击败盛庸的部将葛进,不久,朱能在衡水击败平安派来袭击通州的兵力,随后朱棣率军从馆陶渡河进入山东,接着避开驻扎在山东的朝廷军队主力,从东昌、济南之间疾驰而过,接连攻克东阿、东平、汶上等地,进入山东南部。
然后,朱棣率军先后绕过孔子的故乡曲阜、孟子的故乡邹县,抵达沛县,燕军连夜攻入东门,指挥王显投降。
正月底,朱棣率军到达徐州。
燕军一路南下,沿途未曾遇到朝廷主力,朱棣内心有些不安,担心盛庸、平安等人趁机攻打北平,于是派兵去探察,结果与朝廷运送粮饷的军队相遇,生擒两名千户,得知平安等人已经驻扎在济宁,朱棣这才放心。

朱棣兵临徐州城下,徐州守将闭城不出。
朱棣本想继续带兵南下,可是已经派士卒出去征集粮草,担心他们归队时被徐州兵力突袭,于是在九里山设伏,又在演武亭事先藏好百余骑兵,派数名骑兵到徐州城下叫骂,诱使其出战,第一天,徐州守将不为所动。第二天,朱棣又派兵去城下叫骂,徐州守将一怒之下,派出五千兵力追击,遭到燕军的前后夹击,战败后退回城内,从此坚守不出。
朱棣于是不再理会,继续挥师南下。
平安率四万兵马尾随其后,伺机而动,对燕军构成威胁。
朱棣将如何应对呢?
朱棣亲率二万骑兵,携带三日粮草,疾驰至淝河设伏。

可是没想到,平安的兵马迟迟没有出现,朱棣本以为平安会很快到达,所以只带了少量的粮草,眼看粮草将要用尽,朱棣进退两难。
正在此时,侦察骑兵带回来消息,说已听到平安军营的更鼓之声,强敌将至,朱棣连夜安排战斗部署。
朱棣令王真、刘江各率百骑前去诱敌,沿途设伏,又让王真把束草包裹起来,伪装成束帛,对方来追时,假装掉到地上,让对方误以为是金银细软等贵重物品,等对方下马去捡时,伏兵趁机出动,发起突袭。
孰料平安率大军突然出现,王真被团团围住,身受重伤自尽。
朱棣于是下令迎战。

平安的部将火耳灰十分骁勇善战,曾是燕王府番骑指挥,被召入京师后,隶属于平安麾下。见朱棣亲率数十个骑兵迎战,火耳灰持槊向前,向朱棣猛冲过来,朱棣令胡骑指挥童信射其战马,战马中箭跌倒,火耳灰被擒。
平安战败退回宿州。
朱棣爱惜火耳灰的才能,给予他极大的信任,这天夜里,让火耳灰带刀宿卫,火耳灰深受感动,成为燕军骁将。
火耳灰的转变也许能说明当时一些武将的真实心态,或许他们并不在意效忠于建文帝还是燕王朱棣。在这些武将的心中,也许燕王的起兵之举并不是那么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