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一定年龄,要有点递减的智慧
1
几年前,父母决定离开老家,来到我所在的城市定居时,为一大箱子瓷器发愁了许久。
不是什么昂贵的名家作品,就是他俩从结婚到现在陆续添置的酒具、盘子和碗,爱惜得很好。离开时,这一箱子既不舍得送人,又不好搬运,因此左右为难。
我只得劝他们人先过来,等放长假时我再开车回去拉。
一年后,我和老公准备兑现承诺回老家拖东西,我爸却说算了,那些东西就是搬来也只能闲置在地下室,对我们而言反而是种负担,只需要把他们结婚时那一对酒具和花瓶带过来留个纪念就好了。
照他的吩咐,我们留下了最有意义的这两套物件,其它的都送给了老家的亲戚和邻居。
想起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份流行于日本的“终活”清单,这份清单是从4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开始的,看上去颇有点“递减”的意味:
40岁,要开始大量的“物品断舍离”;
50岁,处理青年时期最爱的运动器械,处理掉90%的书籍;
60岁,处理不动产和家具,精简银行卡;
70-80岁,处理收集品和相册,把电子版留给孩子;
80岁以后,处理掉大部分锅碗瓢盆,做好财务分配……
我把这份清单分享到了自媒体账号上,收到了很多陌生读者的留言。
有读者说自己今年45岁,因为孩子在外地成家,他卖掉了原来140平米的房子,换了一个离地铁很近的小平米,家具也尽量简单,旧物件不是扔了就是送人,生活少了选择后反而轻松了不少。
还有读者说40岁以后连烹饪方式也变得简单起来,以蒸煮、炖为主,低盐低油低糖,衣服也不再追求繁复,简单舒适就好。
看了他们的留言,不得不承认:人到了一定年龄,需要有一点递减的智慧。
在精力受限的时候,要开始对成千上万的好东西说“不”。逐步减掉不好的习惯、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多的欲望。
2
知乎上有个浏览量达1亿的提问:人是怎么废掉的?
有一个点赞量很高的回答是:一个人被废掉,不是因为没有向上的欲望,反而是他的欲望太多。
新年立的目标之所以很多时候实现不了,就在于我们想面面俱到,从健身到充电、再到购物、交友,想在一个时间段,把一切的选择都实现。
对于精力处于巅峰的年轻人,在多个方面同时发力可能不是难事,但对于精力逐渐下降的中年人,目标越大、选择越多,反而更容易产生疲惫与无力感,最后事与愿违。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减少目标和选择。
一个成年人不让自己废掉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精力把最优先的选择完成好。
可能因为年轻时受过穷,我很爱囤积物品,对他人扔过来的旧物也是来者不拒。
后来一位朋友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作为一个白天工作、晚上带娃的中年妇女,不学着精简自己的生活,焦虑和暴躁就会抓着你不放。
这话对于一个家有两娃的职场女性,还是很有杀伤力的,于是我也开始学着“递减”生活。
例如定期清理衣厨,拒绝不必要的馈赠,让购入小于清理,逐渐减少翻找东西的时间;尽量只买黑色和白色衣服,只保留一个学习APP, 减少选择的时间;只保留两项自己最能坚持的爱好,减少纠结的时间。
古人说四十不惑,其实也可以有另一层理解:到了一定的年纪,那些想不明白的或者不太重要的事情,可以放下了。
3
生命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随着年龄的递增,人的精力在衰退的同时,又迎来了认知能力的全盛时期,这个时候对生活进行“递减”,是用有效打开人生下半场的重要方式。
一位主持人曾在演讲中提到,年轻的时候要拼命去尝试、去做加法、找机会,但不要忘了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往回收。
如果不收,人就会在奔波中产生一种错觉:一切我都应该得到,一切我都应该追求。
到了一定的阶段,我们都需要慢下来认真思考,哪些是适合自己的。排除干扰,才能把有限的精力都放在最珍贵的事情上。
前几天听朋友讲过一件小事:
她在找写作素材时,被推送的小说所吸引,在界面多停留了几分钟,系统就开始反复推送,最后她把持不住点开了APP的下载,看着越走越快的进度条,她猛然惊醒,自己好不容易把这些阅读APP删到只剩一个,居然一个不小心就要让过载的信息重新占据自己的时间,于是赶紧停下。
排除干扰后,她完成了当天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很有成就感。
不懂得删减,就会被越来越多的诱惑牵着鼻子走;认定生活里最重要的方向,其它可有可无的东西,便都是多余的。
这道理就好比逛超市:刚开始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会忍不住往购物车里不断增加,等逛到一半购物车也满了,这时再翻翻,有些用不着的东西其实也没那么喜欢,完全可以拿出去。
不要等到付了钱,才发现自己买了太多无用的物品,而那件你最需要的,反而忘了拿。
学会递减的智慧,才能体验生命里更多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