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房」,只可能在北上广深杭 | 叶建英
疫情,只会加快我们奔向大城市的步伐。
除了还有胡柚、茶叶抗新冠病毒这样的零星段子,江浙沪的整体表现仍旧是可圈可点。如果说有遗憾,那就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速度还是太慢了。高速公路上,虽然省界收费站刚刚在年前被拆除,新的栅栏却又重新竖了起来。
朋友圈上,有人说武汉疫情会让中国逆大城市化,甚至是压坏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有人说,要回老家置业,要买度假的别墅房。
我们认为,那都不对,都要警惕。
疫情之后,大城市和城市群面临更大机遇,你应该加快来到杭州、来到「北上广深杭」的步伐。
就像我们在今年的新春致词中说的 ,加快奔向2000万人口的杭州(点击参阅)。
1
要不要建大城市、超大城市?
疫情当下,争议再起。有人说,经过此次疫情之后,我国的城市应该从大规模的集中走向适度分散,大城市还是要控制,以避免病毒的快速蔓延。
深圳大学张宇星等专家也已经在进行反驳。
为什么疫情不能阻挡大城市化之路?我总结一下,主要是两个支撑性观点。
一是,此次疫情传播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于密度问题以及集中、分散问题,而是有没有瞒报的问题,和爆发以后城市快速应对能力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只有继续做大,升维,才能适应下一次危机。
二是,快速应对需要协同大量的资源。在城市外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城市之间的连接效率和连接密度。在城市里面,需要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的弹性,把比如机场、体育馆、图书馆、音乐厅、街道、公园、学校、政府机关大楼等,建成通用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城市应急系统的一部分。这也要求,建设更大的城市,更紧密的城市群。
插一句,虽然发生了疫情,我们仍然不能否认武汉这几年在发展大城市和集聚人口方面的努力。
那些以为回到乡土社会,才能抗得住疫情的观点,其实是忘记了历史。回忆历史上的大瘟疫,那时候人口没有今天密集,城市没有今天大,但瘟疫的「超级传播者」照样在城市乡村四处流窜。
而所谓城市里的人群容易加速传播,就像香港SARS时期的淘大花园,和这次NCP疫情的青衣康美楼的邻里传播,原因正是因为建筑设计上的缺陷。只有升维,弥补缺陷,才能隔绝传播。
2
抵抗通胀买房产?
在大城市化刚刚起来的中国,要应对货币贬值,房地产是少有的能保值增值的工具,但是,也只有人口流入型的大城市的房地产才可以。
为什么湖南衡阳、河南驻马店要救市,而且衡阳在疫情前就已经执行救市政策(点击参阅)?
因为他们不是人口流入型的大城市。虽然这两个城市说起来常住人口都达到了七八百万,但是这些人口大量分散在下面的县,市区的人口规模并不大。而且随着高校扩招和中国经济从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流向东部沿海城市。
衡阳和驻马店这些城市的市区,虽然也在吸引县里的人口,但盖房的速度远远快于人口流入的速度,高库存就形成了。
为什么中小城市容易形成高库存?
原因很简单。假设一座中小城市的建成区是半径为5公里的一个圆,如果这个城市的半径向四周拓展5公里,那么,它的建成区面积不是多了1倍,而是从78.5平方公里增加到314平方公里,多了3倍。这还没有考虑到市中心新建的高楼。容积率的提高,更是大大增加了城市的承载量。
3
买哪里的大城市?北上广深杭。
是的,除了首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都是东南沿海城市,如果在这个名单上继续添加,也是成都、南京、苏州、宁波、厦门、福州、长沙等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的城市。
为什么?
在疫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复工最积极的是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等省,都位于东部和南部。他们派出大巴、包下高铁、包下专机,去人口流出地区免费接员工回城(点击参阅)。既解决了复工难题,又最大限度避免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交叉感染。
这些地方的复工最积极,是因为,这里的企业多,而且这里的企业多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企业一日不复工,企业和老板当然要多亏一天,员工也要面临失业的可能。
网上有一份自1976年到2018年全国各省市GDP排名的变化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总量不断地向东部、向南部倾斜,最近几年更是加剧向南部倾斜。
只要买在北上广深杭,你买的就是「抗疫房」。
图片来源:格隆汇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