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未来的自己
引子
2020年4月初,重回人群里写作,这对于我个人而言是走入新的纪元了。就像是登月一样,虽然是创举,可还是走得不够坦诚大气,有点过于小心翼翼。此生我最想做什么?是什么阻碍我和的心底的梦想链接?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大声说出心底的声音?答案其实很明显。
这次每日写作打卡(日更),选择社群里、生活中都活跃法爷,她组织了一个名叫#我要发光#的日更群,“发光”二字尤其吸引我;每周千字文打卡(周更)还是回归到温馨的小树团队,这里的#佛系周更#多一度随性,以轻松的态度面对写作,也为我所看重。
想着借助日更“堆肥”,周更“发酵”思想,这是我此阶段写作练习追求的状态,因为渐写渐明白:其实没有什么比写作更能吸引我。
对写作的爱越深,那句深埋心底的话就越发按耐不住,明明呼之欲出了,却又被我深深咽了回去。
.
零
参与日更的第一天,我在文章中给自己的定位是“在写作上有所突破,冲出此阶段的书写困境”,收到同桌认真的点评,在此仅留下他给的思考方向:
Tips
1
你写文章要提升哪方面的质量?
期待、目标是什么?
想要什么样的成果?
假如你的文章质量很好,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那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点评文章:2020我们会发光
点评人:小康
看着同桌问的这些问题,不禁陷入深思,果然如我一贯的规划习惯,这次的写作目标又是不甚明确的含糊之词!
于是有写下具体目标的想法,并总结三年来的写作心得,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由来。
.
壹
含糊的开端
自开通公众号来,不觉已有三年,我承认最初写作并没思考太多,只觉得码字欢喜便踏上了写作之旅。因为酷爱文字到了“不写就白活了”的地步,便自顾自地累积着,内容主要是记录和疏导情绪,为自己敏感的灵魂寻一处出口。
至于日更的最初的形式——自说自话的日记,我特意去翻了翻之前的数十篇稿子,从2017年7月20日开始,往后的许多文字都记录着那些年的心路历程,也可以说是写给某个人,至少是期待某个人看的情绪。
这些文字都是情感失落的副产品,对于我个人的成长有着排解作用,别人基本是无心深入探究。因为写得隐晦,没有背景铺陈,读着难解费劲。
.
贰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后来在朋友推荐下进入#辉哥奇谭#分享群,遇见许多同样爱好写作的人,看着他们分享的文章,对比自己渐而怅然若失,很长一段时间都评判自己写得东西过于肤浅,不够接纳自己的写作风格,又寻不到突破口,些微有逃避写作的意思。
好在此时,辉哥一直有写作主题的文章分享,他讲到他坚持日更的理念——“完成比完美重要”,写作不在于句句要求完美,而在于每日的积累和输出,由输出来倒逼输入,这样一个成长良性循环,才不至于因为要求完美而迟迟不愿下笔。
另外读了娜塔莉的《写出我心》以后,便对写作更加放松了,也不再盲目与人做比较了,不给自己的贴标签,也不去否定自己的文字,只是每日每日重复的写。
萨默赛特·毛姆写道:“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村上春树这样理解”大约是说,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客观认知的东西来。
可在认知出来之前,我的写作又陷入瓶颈。
.
叁
Doing要升级到Being
后来读村上春树《当我跑步时在想什么》,正是我写作再次跌进低谷的时间,我依旧写着那些别人读来味同嚼蜡的句子,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话——“感觉挺好的呀,可并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虽然表面我还是笑嘻嘻,可内心到底是翻江倒海了,于是半开玩笑半嘲讽的口吻安慰自己,并许给自己一段“说鬼话”的时间,至于何时能说上“人话”我并不自信,更别提深入浅出地表达思想了。我总是不免怀疑——我真的有思想吗?
这时候,碰巧也在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其中有一个原则是“以终为始”,立足未来来指导现在自己的行为。李欣频的《10堂量子创意课》则讲得更具体,她建议如果是写作者:我们要以Being的角度随时观察、吸收、学习,而不再是以读者的角度看事情。
印象中村上春树在书中有过类似的阐述:写作者应该将自己视为作家,而不能总认为自己是业余选手,总以为可以懈怠了事。在这里作家就是Being。而写作只是Doing。Doing有时候还不够,因为常会缺少理论的支持,而变成重复的絮叨,以至于总是回到原点。而Being是借助想象力来清楚预示未来,以未来的思维指导并规范当下的行为。
改变思维模型,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当然,村上也提到身份的变化确实,也确有心态接受上的障碍:“虽然将自己最初将冠名'小说家’有些难为情,最初跑步被人看见也是难为情的,可就算这样:'跑步如同一日三餐、睡眠、家务和工作一样,被组编进了生活循环,成了理所当然的习惯,难为情的感觉也变得淡薄了。”
肆
活出未来的自己
以未来想成为的样子要求自己,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李欣频以“成为作家”这一概念为例,她说“眼前至少有两种版本得'未来得你’——已出书得你,没出书得你,这是两个平行世界。所以你若真的想出书,就聚焦并直接活在'已出书'的这版本上。”于是自己便会以”已经出书”的我的新视角看待问题,自然便会有新的视野出现。
每天给自己的梦想做点什么,浇灌些什么可能是不够的,反倒是直接进入成功后的角色——未来实现梦想的自己,并以那个视角需要的原则来要求自己,比如自己成为作家的话,新书的序言应该怎么写?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一天等等。
其次,得确定自己是真的热爱,找三五个兴趣爱好,以热情将之磨练成专长,便是造就自己的天命。《让天赋自由》有云:“天命乃喜欢做的事和擅长做的事能够相互结合的境界。”唯有真正是自己热衷的事情,我们才会活得自由,否则就像村上对以意志自律的人的劝诫一样:“意志之类恐怕也与'坚持’有一丁点瓜葛,然而无论何等意志坚强的人、何等争强好胜的人,不喜欢的事情终究做不到持之以恒;就算做到了,也对身体不利。”
而如果是建立起了如李欣频所界定的天命——“天命就是找到自己愿意出一辈子生命旅程的事,并从不怀疑它,就算是成功了也不会停下来。”那我们当下哪怕辛苦,也会是幸福的那一个。
想到这,我发现我何尝不是“非写不可,不写会死”那个人呀。做了如此多的铺陈,我终于敢说:我此生最渴望的身份——那就是作家。而现在起,我就该以作家的身份及原则要求自己。
、
.
总结
01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欲望是行动的驱动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敢于承认自己的需求。比如,我现在明晰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如此方能有明确目标,并就此欲望拟定成长计划。
02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完成是执行力,完美的结果却不存在,为了避免我们拖延、逃避,我们应该即刻动手,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手头的要事。
03
Being比Doing更有效
运用想象力,借助吸引力法则,将未来的成功“下载”至现在,并以“未来的视角”来看待当下的难题,是更高效的生活方式。
04
活出未来的自己
“持之以恒,不乱节奏。”是每一项长期工作该有的状态,明白我们自己的梦想,那就不妨直接活成梦想实现的版本。
相关文章链接:
2020我们会发光
https://www.jianshu.com/p/c98ae6c8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