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率军在夹河击败盛庸,是因为天降狂风吗?非也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二月,朱棣与诸将商定先集中力量先对付盛庸。
三月初一,朱棣沿着滹沱河扎营,同时派游骑为疑兵去真定迷惑吴杰、平安,以延缓其出兵时间。
朱棣厉兵秣马,静待盛庸的到来,可是盛庸却迟迟没有出现。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盛庸已与吴杰、平安约好夹攻燕军,还是他们已经合兵一处?朱棣开始有些焦虑了。
朱棣的担心不无道理,无论上述哪一种情形发生,都对朱棣极为不利。
朱棣急忙派兵往返渡河搜寻对方的踪迹。
三月十二,盛庸率军抵达单家桥,朱棣探知盛庸的动向后,松了一口气,原来是虚惊一场。
三月二十,盛庸带兵驻扎在夹河。
朱棣得知后,次日率兵从陈家渡过河,在距离对方四十里的地方扎驻兵。
三月二十二清晨,朱棣便下令向夹河列阵前进,盛庸严阵以待,他仍然使用上次的办法,在阵前布置大量火器、强弩。
朱棣亲率几个骑兵掠阵而过,侦查情况,盛庸派骑兵追赶,朱棣早已布置好强攻压住阵脚。
朱棣派万余骑兵、五千步兵进攻盛庸左翼,可是“庸军拥盾自蔽,矢刃不能入”(《明史纪事本末》)。
如何击破盛庸的盾牌阵呢?朱棣早已想好对策。
燕军已经提前准备好一种特制木矛,大约六七尺长,横贯有带逆钩的铁钉,投掷出去能将对方的盾牌勾起来,使盾牌失去掩护作用,然后趁机发射弓箭。
盛庸的部众失去盾牌的保护,只得在燕军的乱箭中慌忙后退,竟然来不及使用火器。
燕军乘机猛攻,闯阵而入,双方混战在一起,朝廷的兵马渐落下风。
朱棣的部将谭渊素来骁勇善战,眼见双方已经交手,于是冲入阵中。
盛庸的部将庄得也十分勇猛,率众死战,谭渊及其部下指挥董中峰战死,朱能、张辅率众迎头并进。
双方交战异常激烈,打得难解难分。
朱棣担心硬攻难以取胜,于是亲率精锐绕到对方背后,突袭庄得的后部,庄得战死。
双方交战甚酣,直到傍晚,才各自收兵回营。
朱棣带兵追击对方,直到夜色夜色深沉,敌我难辨,可是此时伸手不见五指,无法回到大营,只能在外野宿。
第二天黎明,朱棣醒后才发现身边都是盛庸的兵马。
朱棣心知对方尚未察觉,于是低声叮嘱左右别慌,然后趁其不备,突然上马,跃马飞驰,穿过敌营。
盛庸的部将惊得目瞪口呆,谁也没料到到朱棣竟然出现在自己军营。
朱棣回营后,排兵布阵,准备再战,他决定改变前一天正面硬冲的打法,让精锐骑兵冲击战阵,一旦发现可乘之机,燕军主力立马出击。
然后,朱棣鼓舞部众士气,“两阵相当,将勇者胜”(《明史纪事本末》)。
清晨,朱棣在东北方向列阵,盛庸在西南方向列阵,双方再次交战。
朱棣临阵督战,派骑兵来回冲击,从辰时一直打到未时,双方数次进退,互有胜负。
燕军始终没有打开对方的缺口,朱棣事先的设想没能实现。
双方短兵相接,将士们都很疲累,短暂休息后,双方再次混战在一起,相持不下。
突然,一阵狂风从东北方向刮来,尘埃蔽天,盛庸军队顶著风沙,漫天的风沙吹得他们睁不开眼睛,没法作战,燕军乘风大呼,左右翼一起猛冲,顿时钲鼓之声振动田地,盛庸大败。
燕军一直追击到滹沱河,盛庸退到德州。
朱棣回到营中,尘土满面,将士们都认不出来,听声音才知道是他,纷纷上前相见。
其实,没必要过于夸大这阵狂风的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盛庸在东昌战胜朱棣后,有些轻敌,他的很多将士出征时竟然带着金银扣器、锦绣衣袍,准备攻下北平时痛饮。
与此同时,朱棣对于此战极为慎重,不仅部署周密,而且及时调整,务求必胜。
而且,双方交战的过程中,吴杰、平安始终没有出兵助战,使朝廷军队的战斗力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