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卫气营血同治, 先安未受邪之地
孔氏以善治温病而著名,著有《时斋医话》、《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等。
自《温热论》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众人一般认为“卫”“气”“营”“血”代表的是邪气侵犯人体由浅入深的具体部位,需辨证清楚,不可混淆。
病重药轻,恐贻误病情;而病轻药重,又有可能引邪深入。
所以,历来医家反复强调卫气营血不同阶段须把握时机,治疗得当。
然而纵观孔伯华医案医话,常有“卫气营血”同时治疗者,个中原因,值得探讨。
“卫气营血”同治原因分析
1. 对“卫气营血”的独特认识
对于“卫气营血”的认识大多认为是邪气所在的病位,孔伯华通过认真研读叶天士《温热病篇》和王孟英《温热经纬》,并结合自己临床实践经验,认为“卫气营血”没有明显的界限划分,并非是简单针对疾病病位的概括。
“卫气营血”应是邪气侵犯人体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和说明。
孔伯华在《论温热病之传变》一文中写道:“叶氏所指营卫气血,乃是说明外感温病轻重时期之不同,病势浅深之不同,其意并非病邪真入营、入卫、入气、入血也,要在示人以辨明表、里、浅、深及治疗缓、急、先、后之门径耳。”
2.“卫气营血”同治以防温病迅速传变
温病较之伤寒有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的特点。
《湿热论》明确指出:“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孔伯华当年诊治温病多为传变迅速的重症,若等待营血之证出现,再给予“有是证用是药”则可能会耽误病情。所以经常“卫气营血”同治,以免药不达其病所。
孔伯华诸多医案中往往疾病初期即用“温病三宝”,是为既病防变,意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曲溥泉在“从伏邪论治四时温热病”一文中提到:“孔氏……一见壮热神昏,即投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心开窍,涤热透邪,谨防热极动风而有痉厥闭脱之变。”这里的“透邪”二字,足以打消闭门流寇之虑。
3.邪入营血时治疗卫气分
意在给邪以出路
温病处于营血分时热势炽盛,或多或少都会有气机不畅的表现,此时加入轻清宣透的卫分、气分之药以畅达气机,可使部分邪热透发而出。
吴鞠通的清营汤中银花、连翘、竹叶即有此意。
柳宝诒在论述热陷心包证治时说:“凡遇此等重证,第一先为热邪寻出路,如在经者,从斑汗解,在腑者,从二便出是也。”同叶天士所说的“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卫气营血”同治的诊疗特色
1.清利湿热贯穿“卫气营血”始终
孔伯华认为,当时湿热体质的人十有八九,湿热为患症状百出,在上焦可出现发热头痛、头昏目蒙耳聋、胸闷,在中焦可出现胃脘痞闷、不思饮食,在下焦可出现小便量少、色呈黄赤、大便溏薄或秘燥。
舌苔多为黄腻或白腻,脉多弦数或濡数,故治疗温病应将清化湿热贯穿始终。
并在“湿热何其多”一文中指出:“湿之与热,一为阴邪,一为阳邪,二者相合,形成湿热而胶滞,黏腻淹留,稽滞不去,蕴热缠绵,因而造成病情反复,病程延长,变化多端,于湿温一病最为明显。湿热合邪,伤人甚广……治依两邪而立法,'热者清之,湿者化之’,
倘只顾治湿,则湿去津伤,内热愈炽;
若只顾治热,养阴则更助湿浊,黏着而不去,既须两相并举,又分孰重孰轻,随证变通,不可一执。”
2.善用石膏
孔伯华应用石膏少则三五钱,多则半斤或数斤,诚可谓有胆有识。
他认为临床医生若想对药物明澈,则须深入研究《神农本草经》和《伤寒论》。
他在《〈神农本草经〉之我见》一文中指出,“故常以用药必须吃透《本经》,澈晓其个性疗能,更参《伤寒论》用之之法,才能作到有的放矢,药不虚发,恰中肯綮,病无遁形,勉诸学子。”
因此,遵《神农本草经》和《伤寒论》之旨,他认为石膏药性为凉而微寒,反对《名医别录》和诸多唐宋及后世医家认为石膏药性大寒之说。
并认为石膏与大多清热类药物不同,大部分清热药只有清热泻火之力,而石膏气轻、质重则能清泄肺胃热邪,气轻方可解肌透表,使邪热从毛孔而出,如若临床遇到较重的温病时需要大剂量应用才可获效。
同时也指出石膏并非百无禁忌,气血虚弱者当禁用。
3喜用鲜药
鲜药从古至今都在应用,尤其是清代的温病学家用之更多更广。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暑邪为患常用鲜菖蒲根、鲜荷叶、鲜莲子等,徐灵胎评价说:“此老治暑邪,能用轻清凉润之品以和肺,是其所长。”
薛生白《湿热论》中治疗湿热也是鲜药层出,以加强清热祛湿的功效。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清络饮的药物组成为鲜荷叶边二钱,鲜银花二钱,西瓜翠衣二钱,鲜扁豆花一枝,鲜竹叶心二钱,丝瓜皮二钱。
此方几乎全是鲜药,足见鲜药在温热性疾病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伯华临证处方常选用鲜药,笔者认为是从清代三位温病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的临证经验所得。
如鲜芦根、鲜茅根、鲜苇根、鲜石斛、鲜荷叶、鲜九菖蒲根、鲜竹茹、鲜藕、鲜冬瓜皮、鲜生地等,处方中鲜药多为清热滋透之品,应用鲜品效果更为显著。
典型验案
徐男,七月二十七日。
热蓄于中,兼感时邪,服药未当,迄未得解,寒热未除,口渴喜饮,舌苔黄燥,脉象滑数而大,亟宜清疏凉解。
生石膏一两,莲子心二钱
龙胆草一钱半,青竹茹五钱
鲜芦根一两,鲜茅根一两
焦栀子三钱,全瓜蒌一两
滑石块四钱,忍冬花四钱
青连翘三钱,生知母二钱
生黄柏二钱,冬桑叶三钱
鲜荷叶一个,藕一两
鲜九节菖蒲三根,紫雪丹四分(分冲)
按语:
方中忍冬花、连翘、冬桑叶轻清宣透卫分表邪,鲜芦根、鲜茅根、鲜荷叶、藕滋透气分热邪,透邪外出,生石膏清透胃经郁热,莲子心清心经火热,全瓜蒌去肺经痰热,龙胆草、竹茹清肝胆相火并除下焦湿热,生知母、生黄柏清命门火热,栀子、滑石清利弥漫三焦之湿热,鲜菖蒲芳香化湿、开窍醒神。
孔伯华认为“此药善开上窍,鲜品尤良,凡属痰湿郁闭者皆可用之”。
紫雪丹清热凉血、芳香开窍、镇痉安神,用以清营凉血。此案卫气营血同治,五脏湿热分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