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生与死
生与死
——阴阳思辨系列随笔之五
艾平||湖南
除去寒冷的冬季和下大雨的日子,几乎每天早晚,城市公园广场里都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笔者曾在一个山林公园旁边住了将近20年,对此深有感触。那时候,到了周末只想好好睡个懒觉,可是天还未亮,就被一阵阵喊山或吊嗓子的声音吵醒。
信步走上山,满眼都是火热场景:打太极的跑步的跳舞的唱歌的吹管的应有尽有,这边一群,那边一伙。有的是固定的团队,有的是散兵游勇。这些人以中老年为主,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他们深恐来日无多,变着法儿来健身,千方百计想要成为活过百岁的“老妖精”。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显然做过了头,腰椎劳损韧带撕裂肌肉拉伤的现象偶有所闻。
某晚八九点钟的时候,我正沿着竹林小径散步,突然,一条黑魆魆的影子从对面迅疾地爬过来,着实吓了我一跳。原来,不知是谁听了哪个狗屁养生专家的蛊惑,光着上身,戴着手套,匍匐在地用四肢行走。这种健身姿势真的很奇葩,好好的人不做,偏要返祖做畜生!
与中老年人的选择相反,当下的青春族之中“夜猫子”不少。城里的夜生活多么美好啊!简直可说是五光十色。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备受年轻世代推崇。看电影打游戏搓麻将喝酒泡妞吃夜宵,不“浪”到凌晨两三点不收场。而一旦上床便睡成死猪,手机设铃声也不管用,上班迟到挨批受罚已是家常便饭。年轻就是本钱,哪怕天天透支生命,他们也感觉不到来自死亡的任何压力。生活习惯上的迥异,表达的是不同族群对生死观的不同态度。
所谓生死观,是指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儒家对生死有其独特的见解:孔子曾经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体现的是他对生命的珍惜;但他同时也强调 ,“朝闻道,夕死可矣。”必要时亦可做到“杀身成仁”,亮出了为追求真理、捍卫道义而不惜牺牲的勇气。而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了“舍身取义”的鲜明主张。更有司马迁站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高度,提炼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著名论断。道家则特别重视养生,其炼丹术和对药用植物的早期研究,直接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也有走麦城的时候,威名显赫的汉武帝就是因为偏信其御用的道士,过度服用丹药,造成重金属元素摄入量过高,以致脏器中毒一命呜呼。真正参透生死玄机的是释家,他们界定“休生死即涅槃”,自觉觉他,广度众生,出苦海,了生死。
“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救民殉国慷慨赴死。南宋小王朝的宰相文天祥兵败被俘,当其押解至元大都,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可他却不为所动,甘愿受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铮铮誓言,至今仍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系浏阳文家市人。变法失败后,原本有许多出逃机会,可都被他放弃。他抱定“决死”的心志,意欲以自己的热血唤醒麻木不仁的国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的《绝命诗》展现了湖湘子弟气壮山河的节操。革命烈士夏明翰就义前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句名言,激励后来者勇敢地走上革命道路。刘胡兰小小年纪面对刽子手的铡刀英勇无畏;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杀开一条血路;黄继光为掩护战友奋不顾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烧岿然不动……诚如司马迁所言,这些人的死,的确比泰山还要重。
人世间既然存在英雄,同样也存在狗熊。总会有个别人在威逼利诱之下吃败仗,沦为变节者或叛徒,这些人的死,足以把他们自己钉在耻辱柱上。诗人藏克家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呀,真正的人民英雄,长长久久地活在人们心中。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抓住“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念头不放,即使自己丑闻缠身声名狼藉;有的人以为有了锦衣玉食就是幸福,终日无所事事;有的人专以损人利己为能事,喜欢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之所以有那个大写的“人”字,无非是因为只有人才具有信仰、道德和爱心。如果人们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则无异于动物式的生存;如果没有任何思想地活着,那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
当然,那些视生命为儿戏,动辄以“生无可恋”为借口,随便找个地方自我了断的人,他们的死不足惜,大概也难以博得任何同情。原因在于他们缺少担当,逃避为人一世的责任。倒是那些身患绝症、在痛苦中生不如死的人,应该获得人道上的关怀。咱们或许可以向一些发达国家取经,通过有关安乐死的立法,帮助垂死挣扎者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其实,生老病死就是一个完整的轮回。佛门认为,灵性是不灭的,故有前世(往生)、今世(今生)和来世(来生)之说。前世是指今生之前的世界;来世是指人死后再转生到世上即下辈子;今世是指活着的当下。因为前世罪孽深重,故而今世必须以受苦受难来修炼自己,以求有一个好的来世。得道者可以升天入仙界;转世者可以投胎再世为人;怕只怕堕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死亡”是轮回中无法回避的话题。因为对来世的憧憬,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又一次轮回的起点,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僧人把死亡称为“圆寂”正是此意。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阴曹地府,被描绘得优美而富有诗意——说某人走在黄泉路上,路旁有一条流水潺潺的忘川河,两岸柳色青青,鸟语花香。河边有一块三生石,铭刻着某人的前世今生;河上建有一座造型别致的奈何桥,跨过此桥,在望乡台上可以最后望一眼自己的故乡和来时走过的路。尔后就会经过一个美丽的村子,遇到一位名叫孟婆的老妇人,她正在凉亭下用忘川河水煮制孟婆汤,款待行色匆匆的每一位。那孟婆汤十分讲究,少不了人世间收集的八味汤引:一滴生泪,两钱老泪,三分苦泪,四杯悔泪,五寸相思泪,六盅病中泪,七尺离别泪,这第八味则是孟婆自己的伤心泪。喝下这碗孟婆汤,前世今生的所有一切,都化作缥缈烟云淡然散去……既然人有三生三世,偶然死一次又何足惧哉!
“看淡生死”知易行难。到底生要如何生、死又将怎样死?内里其实藏着大乾坤。
插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