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纪行 许辉

.

日照纪行   

许辉

.

万平口景区

一放下行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往万平口景区跑,一方面是为了去看景区,而主要的则是为了去亲近大海。景区自然是很不错的,黄灿灿的沙滩,碧绿清鲜的大草坪,宽展的中心广场,高高耸立的潮汐塔,慢动作一般的悠闲游人,鲜花盛开的小径,都让人的心绪慢缓下来。慢慢地挨近蓝色的大海,海风略微有些儿强劲,却又并不凌厉,只是有点儿劲道。生活于是展现出它的另一种面貌,悠然而高远。这时站在海岸上,面对浩远的海洋,竟然感觉自己并不渺小,甚至与海洋同等伟大。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在大自然面前,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渺小,那是敬畏天地;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伟大,那是敬重使命。这里面的内蕴,应该是丰厚得不得了的吧?

凤凰措

凤凰措坐落在低山的山坡上。这里本是一座叫杜家坪的老村落,现在被打造成具有乡愁记忆的美丽村居。山乡多石,因而这里的民居、阶道、墙垣、花坛,多由石头垒叠而成。日照市在淮河以北,在传统意义上,就属于北方了,因此凤凰措的山,就不像江南那般丰腴、滋润,而显得精瘦干练、苍桑有年了。山居都显得墩实、宽厚,石垒的墙壁厚可盈尺,结实笨重,一付仁者乐山的憨面目。村舍间的仄巷,不长,但拐弯时都呈直角,直来直去地拐,没有曲里拐弯地拐的。山村里显得干,但忽然就看见一溪的水流过去了。一树似桃若杏的花,从墙头上开出来,象极了古人的意境。上午阳光明亮。这时在山村的阳坡上,一群美术实习的孩子,数十个,都把画纸铺在地上,或撅着腚,或弓着腰,或坐在地上,都在全神贯注地描画。孩子们衣着鲜艳、多色多彩。仲春的阳光打在他们身上,是一种生气;仲春的阳光打在古老的石墙上,则是一种永恒。

五莲山九仙山远眺

车北行,地平线外渐出现几座大号盆景似的山。车里的人都兴奋起来,七嘴八舌地打听那些山的名字。同行的当地领导便用手指点着告知,那座是五莲山,那一座就是九仙山了。哦哦,这几天已经耳熟能详的五莲山和九仙山,便是它们了。车驶入谷间平原,一眼瞄过去,谷间平原是丰裕的,植物都长得富态,山、原、河流、村庄、农田各地理文化单元的边界都清晰可见。右手的山渐次占满眼帘,但也就是一个相框大小,没超出到相框外面去,象是个浓缩的山景。山的折皱阴阳分明、深浅突现,明亮的阳光打在山的顶部,把山的中下部的暗黑,与山的中上部的光辉灿烂,衬映得一目了然。车里的人,有的议论,有的评点,有的默然静观。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竟冒出了几个顺口溜的句子。

五莲九仙峰连峰,微缩盆景喜相迎,

仙人手捧莲花去,跌入黄海华光生。

丁家楼子村

丁家楼子村在九仙山的半坡上,村居多用当地的块石砌垒,看上去似乎不显山水,但是走过去细瞅,才明了村落的悠远。村南有一个院落,叫仰止坊,坊里有一座建筑,叫丁公石祠。仰止坊占有的面积不大,大约就是一个高大的门坊,一具院落,一间石屋。石祠为全石结构。当地村干部介绍说,祠内有8块碑刻,建祠总共用了108块石料,就算整个丁家楼子村的户口数,也一直保持在108户不变。仰止坊是明代当地名人丁耀斗,为颂扬其父丁惟宁的功德,专门建造的。丁惟宁亦是当地名人,退归乡里后,隐居九仙山麓,教授晚辈,寄情山水。当代有人考证说,丁惟宁就是明代小说《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除了方言借音之外,佐证之一,就是丁惟宁长子丁耀斗,曾经续写过《金瓶梅》,后来还因此而获罪入刑。仰止坊也经过多次修缮,方才几百年不倒。另外,我又想,得亏这样的建筑存放在山乡偏岭,要是在平原地区,大约早就毁于兵燹了吧,就象安徽徽州的古民居,要不是藏身偏荒,总是禁不住社会动荡的。

一砣巨石

丁家楼子村西,就是九仙山。一行人相跟着,逶迤着出了村,往山上攀去。阳光愈加明热起来,有人就把外套脱去,在胳膊上搭着,叫人不由就联想起日照这个地名来。迎面现出一砣巨石,横在山径上。人们挨个从巨石边绕过去,这才看见那砣巨石下,细凌凌地流出一线泉水来,叮叮当当地往山外流去。人的身上顿时凉爽了,站在巨石和细泉边想,这又不知是哪一条河流的源头了。转过巨石,看见路边长着几丛细竹,就和村里的干部搭话说:“这几丛竹子,是村里种的吧?”村干部说:“是的,都是后来种的,却长不旺,开头几年还好,后来,就越来越长得难看了。”我说:“那是的,中国竹子的北界在淮河两岸,自然界中的竹子,在淮河以北这里,当然不那么好长。”村干部可能对我说的话不怎么感兴趣,虽然他点着头,脸却是偏向山上看的。我也随他的目光,仰脸向山上看去。原来上面走得快的人,已经攀上了一个高高鼓突的大石台。从下面向上面看,只见一对夫妻,男的穿着深色的外套,女的穿一件深红厚裙,上大石台的时候,两人伸手相拉着,共同都上去了。“那就是苏轼题款的白鹤楼旧址呗?”“那里就是的。”“那咱们也上去罢。”

白鹤楼旧址

北宋苏轼题刻的白鹤楼旧址,就在丁家楼子村村西南九仙山山腰上。那是一整块巨石,从石下仰望,石是圆的,站到石上,石却是平的。石上有几个方槽,大概是原来白鹤楼的桩基。石上已空无一木,不见一物,似乎仅留下一些光阴、岁月和沧桑了。苏轼1074年知密州后的两年间,多次登九仙山,咏山、水、峰,还认为九仙山景观不逊于浙江的雁荡山。“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气势确是宏大的。九仙山的大名,来自一段传说,说汉明帝时,有九老饮酒于万寿峰下,一日同时化去;又说有兄弟九人,于此山误吃异人之食,同仙而去;故名九仙山。众人已经埃定下来,于是站在巨石顶上,看山下的村庄。从山上往下看,才得见丁家楼子村的选址好。只见整个村庄排列有序,坐北朝南;北倚大山,南面流水;再往南,又是大片的山间平原,开阔敞亮,一直铺往远方。

五莲山的花

进得五莲山,山径旁都是花树,大多叫不出准确的名字来,只知道有些可能是樱花,有些可能是李花,有些可能是山楂花,有些可能是山杏,有些可能是紫薇,有些可能是木香,有些可能是丁香,有些可能是蔷薇,有些还可能是桃花。见到桃花,身边的境界似乎为之一变,竟感觉山里的空气漫渐洇凉起来,这是唐朝白居易那几句诗使然吧。“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当年白居易觅得这等嘉境,想必正是在踏山寻寺的过程中的体悟。中国文学的三大文化特征,诗意、哲理、意境,倒是被白居易的这首诗占去了两个半还多。中国先代文人的势头太猛,这可叫后代的文人怎么活?后代的文人无路可走,只好去写不押韵无格律的诗,去写虚构的小说和松驰的散文了。

五莲山光明寺

五莲山光明寺,是一座历经明清两代的“皇家寺院”。据说明代皇帝曾为光明寺敕赐了山名和寺名,叫“山曰五莲,寺曰光明”。到光明寺时,已是下午,虽然天色尚早,但山凉渐起,人声平息。人在这样的时间,走到这样的地方,内心不由便宁静了许多。山寺的附近,麻石铺地,草木始盛,花香怡人。走着走着,一群人便松散开去,有的去拍花朵,有的去看山峰,有的去听溪水,有的去寻寺门。走到一处绝壁旁,伸着头往下看,只见一谷绿叶杂花,蜿蜒而下,去势从容。想想春天如此,夏天必定更加葱笼,秋天大概苍劲有力罢,冬天则半山、半水、半谷雪。正想着,听见有人大声招呼合影了,赶紧跑去寺里,往台阶上攀。寺里通往大殿的石阶十分高陡,爬到一半,大家便就地坐倒,由摄影师由下往上拍。这时从高陡的石阶上往寺外看,只见山岭沉稳,山风不乱,山云不渡。别人专心拍照,我却沉迷于虚构。这种境界,真是好!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许辉  2021041922:37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