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丽新书《古珠诠释》成都发布会
————— ❉ ❉ ❉ —————
朱晓丽新书《古珠诠释》发布会将于2021年5月21日下午2点至4点在成都锦绣工场古玩城四楼会议中心举办,届时朱晓丽将会对新书《古珠诠释》做一个全面介绍。介绍结束,大家可以现场与作者朱晓丽互动,之后是签名环节。由于新书定价偏低且印量有限,且发布会时间有限,现场友好限制参加发布活动的朋友最多可购两本签名本。
当晚8点,朱晓丽会在直播间作一次新书在线发布,与线上的朋友一起互动,方便当天没有到场成都发布会的读者和朋友。直播间会有限量的签名版新书提供,想要了解新书更多有意思的内容以及朱晓丽写作背后的故事,请不要错过哦。
————— ❉ ❉ ❉ —————
作者介绍
朱晓丽,四川成都人,2005年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师从卢丁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工艺美术史、佛教美术史。
出版专著有《中国古代珠子》(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珠子的故事——从地中海到印度河谷文明的印章珠》(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喜马拉雅天珠》(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年1月第1版)、《古珠诠释》(广西美术出版社,2021年5月第1版)。曾参与《鹤林寺摩崖石刻造像 》、《邛崃石荀山摩崖石刻造像调查简报》等考古报告撰写,发表论文有《蒲江邛崃唐代佛教摩崖造像的题材和编年》。2003年参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与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中国西部南北游牧文化走廊研究”项目,并撰写《四川民族历史文化综合研究》(卢丁、工藤元男主编)中《2003年8月四川金川阿科里牧区西藏调查日记》部分。
————— ❉ ❉ ❉ —————
新书介绍
◆ 前言 ◆
口袋书的想法来自读者的提议,原打算写一本容易检索、方便携带的词条书,随着临近完稿,发现内容超过预计,口袋书便成了《古珠诠释》。我之前的三本书,《中国古代珠子》、《珠子的故事》、《喜马拉雅天珠》基本涵盖现今可见的大部分古珠类型和相关珠饰,但是多数读者是从古玩市场的实物或博物馆展品的吸引入手而非美术考古或工艺美术史的角度,要在短期内读完并消化三本美术史角度叙述古珠和古代珠饰及其文化背景的书籍并非易事。
大多数读者和古珠爱好者并非专业人士或资深藏家,尤其是初学者和入门级爱家,他们最需要的是基础信息,即“是什么”、“什么时候的”、“哪里的”、“什么人的”、“有什么说法”(象征意义),而不用涉及“为什么”、“怎么会”、“怎么做”和珠饰背后的工艺脉络、历史情境、与美术史关联的逻辑。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藏家和珠商,也会不断遇到新近面世的实物和资料,尤其是在咨询发达、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古珠古物的认知和知识积累更需视野全面和不断更新。
今天的社会,科技发明和信息爆炸使得人类的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在古代只有帝王将相和社会精英可以掌控的资源和奢侈品,现在也能进入寻常富裕人家的生活。古珠在根本意义上是一种奢侈品和不可再生资源,古珠收藏和对背景知识的学习给人带来愉悦和眼界,应是有益身心的学习过程和审美训练。
古珠之外,近年又兴起文玩风气,这本该是雅志,不幸的是一些玩家藏家不惜越雷池、残忍猎奇。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一位学界前辈专门发给我一篇使用大象皮和犀牛角制作佛珠的文章,场面触目惊心。人的私欲和残忍已经给许多动物带来灭顶之灾,给自然资源造成枯竭。如果不能善待与人类生息相关的动物和自然,人类如何善待自己?如果不能以克制的理性的温和的情感投入审美活动,何来文化和传统的善加保存?如果搜珍猎奇只为一己私欲,我们的后人将再也没有机会像今天的我们那样仰望历史的浩瀚星辰。如果这是题外话,我也希望分享给我的读者。
————— ❉ ❉ ❉ —————
◆ 认识古珠 ◆
珠子有一部完整的历史。人类最早将某个小东西当成珠子穿戴起来,并非出于灵光一现的想法,这种将没有实用功能的物质用于某种标识或象征的行为,即表明抽象思维的开始。从远古群落到文明社会,珠子的意义和象征不断被改变和丰富,制作工艺也经常更新和演变,数万年的传统、工艺沿革和文化象征构成了珠子本身的脉络。
珠子的制作工艺从简到繁,材料从随手可得到艰难开采,并不断有人工合成材料的发明和应用,随着更多更稀有的材料的应用,珠子背后的文化也与材料特性联系起来,就像特定的纹样和色彩具有特定的象征一样,特定的材料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珍稀材料即是珍稀资源,它们或者代表等级区分,或者代表财富和特权。这些珠子背后的意义经常被珠子的装饰性掩盖,即使撇开珠子背后的故事不论,珠子以其外表美丽和可佩戴的特性,从远古存活到了今天。
珠子是这个世界上任何地域、任何族群、任何文化和任何信仰都不会缺席的手工艺品,珠子采用过的材料种类是所有手工艺品中最丰富的。除了材料和工艺的物理属性,珠子似乎还有一颗“灵魂”— 这听上去有点危言耸听 — 但是,当一颗珠子或者由“珠子们”构成的饰物被赋予意义和象征的时候,便有了物理特性之外的某种东西,对于某些族群,它是魔法,而在另外的文化语境中,它是与人的社会属性相关的象征物,有时候我们还会对某种材料本身并不昂贵的珠子情有独钟,因为它包含某种对个人而言的特殊意义,这便是珠子的“灵魂”。这或许就是我们喜爱珠子并一直试图保存它们的原因。
————— ❉ ❉ ❉ —————
◆ 导读 ◆
这本口袋书按照一页一珠(或一类)的节奏编写,尽量涉及各个年代、地域、族群和文化背景的典型器,文字不再过多讨论和分析背景知识和美术史规律,而只给出珠子的基础信息,同时顾及知识点。每种(类)珠子有编号和词条名、类型、品名、年代、地域、材质几项基础信息;词条名跟随编号,名称以方便记忆为原则;类型,指文化类型或文化背景下的分类;品名,指物件名称,尽量沿用考古名称;年代,指考古编年,没有考古编年的标明历史年代;地域,指物品采集地,不一定是原产地;材质,指制作珠饰的材料,有时也标明与材料有关的工艺。
写作按地理分区,时间线索尽量兼顾由早至晚。注意这里的地理分区是按照当今的地域概念和国家的行政划分,与古代特定的文明和文化在地理位置上大致重叠,但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地理分区为:一,中原及周边;二,藏传;三,东亚;四,东南亚;五,印度、巴基斯坦、南亚次大陆;六,伊朗、阿富汗、中亚;七,西亚、中东 小亚细亚;八,黄金草原;九,希腊、罗马、拜占庭;十,欧洲。十一,埃及;十二,非洲;十三,非洲贸易珠;十四,美洲、大洋洲。其中伊朗的地理分区属西亚,地理位置连接中亚,历史上无论文化还是族群,对中亚和阿富汗直至帕米尔高原的影响都很大,因而在本书中与中亚划分为一组。埃及因其特殊性从非洲部分独立成章。非洲由于一直保持和延续了源自先人的珠饰样式和手工传统,则加入了近代乃至现代的珠子珠饰,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手工技艺的延续,更多是涉及人类学、民族学意义的部落文化背景。
书的附录部分设置了几个快捷检索入口,如滚印、平印、蚀花红玉髓、三色珠等,由于其他珠子未做规范的类型学分类,因而没有快捷检索入口,只出现在有词条编号的目录里。大部分词条内容没有标注博物馆名称,只涉及考古遗址或出处。一些不太热门的博物馆专门标注了出处。鉴于该书为知识性读物,尽量避免功利和市场因素,书中由私人藏家提供的图片均未标明藏家名字,希望这无损你们对这本书的贡献。对于这些图片中藏品的周折和故事,同样予人以学习的机会和启发,有些我会在《珠子的故事》扩展版中描述。
2021年5月16日 于成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