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变迁
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历史地图集》。
淄博,简称“淄”,是山东省地级市,批复确定的山东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工业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5个区、3个县,总面积596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341.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70.2万人,城镇人口333.84万人,城镇化率72.04%。淄博地处华东地区、山东省中部,南接临沂,北接东营、滨州,东接潍坊,西接省会济南,位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与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交汇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次中心城市。淄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为齐文化的发祥地、世界足球起源地。“淄博”作为地域名称,是随着淄川、博山两地煤矿开发于20世纪20年代初形成的;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鲁中区党委成立淄博特区,设专员公署,隶属鲁中行政区,此为“淄博”作为政区名称之始。1945—1953年,设立淄博特区、淄博工矿特区、淄博专区;1954年,省辖淄博市设立,是新成立后山东第三座省辖市。
新石器时代
太古时期,太昊伏羲氏兴起在齐地。古帝少昊之世,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部落聚居在此地。爽鸠,是一种猎鹰,为东夷少昊鸟图腾部落联盟成员之一,爽鸠氏的图腾。爽鸠氏,在少昊鸟国里世代担任司寇,主管司法,负责缉捕盗贼。临淄是五帝之一颛顼高阳氏的故墟。上古传说证明了淄博在新石器时代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距今八千年至四千年之间,淄博地区出现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临淄区后李文化遗址是山东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和人类遗存,距今8200—7800年左右。该遗址最突出的特点是文化层次多而丰富,文化堆积厚达2至5米,由上到下共分12层,包含了新石器文化遗存、两周(西周、东周)文化遗存和晚期文化遗存三大阶段。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物到清代的器皿,首尾跨越了8000年,其中的后李文化是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它的发现将山东文化的发源年代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虞舜时期至夏代,有季荝氏族部落居住。季,兄弟间排行最小;荝,意思是乌鸦嘴。由此可知,季荝氏是以乌鸦为图腾的部族。
商
商代初年,临淄为逢国属地。逢国的创始人是逢伯陵,为炎帝的裔孙,姓姜,名陵或伯陵,是殷商时代东夷、齐地姜姓氏族的首领,因建立逢国又称之为逢伯陵。张店东南3公里处的昌城村,商代曾是诸侯逄伯的封地,称商城。商代末年,临淄为薄姑国属地。薄姑国为嬴姓,都治在博兴,地域在今博兴、桓台、临淄北部一带,商末打败逢国,在淄水流域建国。
西周
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齐献公即位后,复都营丘。为防备纪国入侵,他加固扩建了营丘城。因为扩建后的营丘城东城墙濒临淄水,沿河而建,所以齐献公就顺理成章将营丘城改名为临淄。
春秋
春秋时期,齐国为第一个称霸的国家,国都临淄为天下中心之一。从姜太公劝其女工,极技巧,通渔盐,至齐桓公用管仲之谋,临淄的手工业、商业就得到了很大发展。齐地出产的鱼、盐、漆、布、帛,特别是纺织品,最为精美,通销全国,号称齐冠带衣履天下。当时城中居民有7000户,经营商业、运输业的达6000余户。管仲为了使各国商人来临淄经商,大搞旅邸设施,甚至在临淄设“女闾三百”,以招徕商人。
战国
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齐相田和迁齐康公于东海,安王封田和为齐侯,田氏代齐,仍都临淄。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的战国时期,燕昭王因乐毅伐齐有功,封其驻守昌国城,为"昌国君"。沂源县建有有齐长城。齐都临淄有稷门,稷门附近称稷下,谈说之士皆期会于此。齐威王宣扬田氏的祖先是黄帝,又把黄帝与老子的学说结合起来形成黄老之学,以此作为稷下学宫的主体,为田氏建立的政权进行辩护,造成"田氏代齐"的合理观念。在这样政治背景下,黄老之学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形成了。黄老之学衰败于秦灭六国,又兴盛于汉初,是文景之治的学术背景,直至汉武帝时期,被儒家替代。临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事实上是的文化中心。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国,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临淄县,属齐郡,郡治临淄,也称临淄郡。在昌国城设昌国县。秦末,齐国王族田儋复国,自立为齐王,此后假、市、都、荣、广、横等田氏宗人相继称王,统治临淄。沂源县当时属琅琊郡,郡治琅琊。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楚汉之争中,韩信破齐,踞临淄;刘邦封韩信为齐王。西汉沿用秦制,仍置临淄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再建诸侯王国;高祖封其子刘肥为齐王,衍嗣历哀王、文王、孝王、懿王、厉王等十余位齐王,先后皆治临淄。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分齐为六国,刘肥十二子刘贤被立为菑川王。孝景三年(公元前154年),晁错建议景帝削夺诸侯王封地,刘贤参加吴王刘濞发动的“七国之乱”,派兵围齐临淄,后兵败被杀。汉代,共有从事丝织品加工的服官两处,淄博乃其一。淄博境分属齐郡,千乘郡、泰山郡。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改齐郡为济南郡,改济南郡为乐安郡,因临淄境内多齐王陵墓,改临淄县为齐陵县,属青州济南郡;临淄为济南郡郡治、齐陵县县治所在地。
东汉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刘秀灭王莽,又改称临淄;齐郡改齐国,临淄再为汉朝齐国都城。千乘郡改乐安国,今桓台县属乐安国博昌县。沂源县仍属泰山郡。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之子曹植封临淄侯。
三国-魏
三国时,淄博属魏,分属青州乐安郡,齐国,徐州东莞郡。青州刺史、齐郡太守仍以临淄为治所。
西晋
西晋时,沿袭魏时行政划分,乐安郡改乐安国。临淄为齐王都,青州刺史亦治于此。永嘉五年(311年),广县并入临淄县;青州治所移广固城,齐郡太守仍治临淄。据《晋书·列传六十》记载,有一年大年三十,县令曹摅到临淄县监狱视察,对囚犯们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过年深表同情,竟下令打开监狱,放囚犯们回家与家人欢度除夕,并约定大年初一早上必须返回。下属们对曹县令的举动大惑不解,纷纷反对,认为放囚犯们回家是放虎归山,他们一定一去不复返。曹摅对下属们说: “这些囚犯虽然犯了罪,但如果你诚实、仁慈的对待他们,想来他们也不会辜负你,我觉得他们明天一定会按时归来。如果出了问题,我负责。”结果第二天清晨,这些获准回家欢度除夕的犯人们,都按时返回了监狱,一个逃跑的都没有。全县的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都很敬佩曹县令的做法,称他为圣君。
北朝-魏
东晋、十六国时期,临淄为青州齐郡郡治所在地。其中311年-323年属前赵;323年-350年属后赵;350年-55年属东晋(齐公段龛);355年-370年属前燕;370年—383年属前秦;383年-399年属东晋。以上各朝青州州治、临淄县治均在广固。东晋灭后秦,改青州为幽州,设刺史镇守广固城;隆安三年(399年),后燕夺取广固建都,临淄为广固首邑,设都尹。南北朝时,先是侨置各州郡县,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临淄县与诸郡县俱废,惟存高阳县,属齐郡,仍治临淄城。399年-410年,临淄为南燕国燕都尹所辖附郭首邑。410年-420年。临淄属东晋,仍为齐郡治所,青州州治、临淄县治在东阳(今青州市北关)。南北朝时期,临淄为齐郡郡治所在地。淄博城区属齐州,州治济南郡历城。淄博地区420年-469年属南朝宋;469年-534年属北魏;534年-550年属东魏;550年-556年属北齐。556年,北齐撤临淄县,577年-581年,属北周。
隋
隋开皇六年(586年),废昌国县名,更为逄山。隋开皇十六年,撤高阳县,复立临淄县,并在其西北境立溡水县,二县均属青州。大业元年(605年),溡水县并入临淄县,属北海郡。淄川县属齐郡,齐郡郡治历城县。今沂源县其时为琅琊郡东安县,琅琊郡郡治临沂县。
唐
唐时,淄博属河南道,淄川县为淄州州治,临淄为青州(北海郡)属邑,青州州治益都县,后改隶平卢道;唐高祖李渊封房玄龄为临淄侯,唐玄宗李隆基早年被武则天封为临淄郡王(临淄王)。五代十国,仍沿用唐制。
宋
宋,淄博属京东东路,分属淄州,青州,沂州。淄川县为淄州州治,临淄县隶青州,青州州治益都县。
金
金时,淄博地区属山东东路。淄川县为淄州州治;临淄县隶益都府,益都府府治益都县,益都同为山东东路路治。沂源县境其时属莒州。宋末金初,张店渐为兴旺。张店之地名,始见于元代(1343—1344年)编纂的《金史地理志》。
元
元为行省制,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淄川县为般阳路路治,临淄县属益都路。般阳路三镇为张店、金岭、颜神。
明
明属山东,淄博地区分属济南府、青州府。淄川县、新城县属济南府,府治历城县;临淄县属青州府,府治益都县。淄博市高新区四宝山街道办事处街子村的街子明楼为山东省现存唯一一座典型明代楼房。
清
清沿明制,仍分属济南府,青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