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展:青少年自伤心理干预与预防

臻雨今年13岁,刚刚读初一,最近几个月来她总是烦躁不安,心绪难平,容易委屈和发火,动不动就伤心流泪。
臻雨没有把内心的感受告诉任何人,直到有一次崩溃时,用美工刀在手臂上划出鲜血淋淋的印记,一种放松和快感伴随鲜血的渗出,在瞬间抵消了她杂乱难平的心绪。
用刀片划伤自己,似乎让臻雨有瘾,每当心情不好时,她就有伤害自己的冲动。她试图控制,又试图渴望。
有一次,控制不住冲动的臻雨在课间再次用刀片划向自己,被同学发现,报告了老师。老师叫来了家长。
在我的诊室里,臻雨的妈妈大声呵斥女儿,既心疼又愤怒。臻雨玩世不恭的抬起头:你们除了骂人还会说什么?根本就不理解我!
在我的门诊中,80%是青少年患者,这些青少年中,80%存在自伤行为,有相当一部分并非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现象被称为: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harm,NSSH)。
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NSSH的发生率约为19.5%,而我国青少年人群中却高达27.4%,且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是当前青少年群体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 NSSH的概念和类型
NSSH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刻意的、直接的对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且不会直接造成死亡的行为。NSSH从早期强调客观的可观察的伤害性(self-injury)到目前对伤害性的心身整体评估(self-harm),将其归为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自我伤害最常见的方式是割伤(55.9%),其次是过量服药(22%)、打自己(11%)和其他(10%)。有一些自伤行为容易被忽略,例如酗酒或吸毒、拒食或暴食、飙车、熬夜、过度运动等,只要是主观上有意且直接导致伤害性的行为,都应归为NSSH。
网络自伤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自伤形式,是指自己在网上匿名发布或分享贬低自己的信息,从而达到自我伤害的目的。
国外的调查显示,大约9%的年轻人有过至少一次网络自伤,但是绝大部分(75%)是非持续性的,这与现实性的自伤不同。
网络自伤者可通过电子邮件、交友平台、社交软件、网络游戏、论坛以及其他任何网络在线平台,发布一条或数百条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评论。他们常常用假名、小号、冒用他人身份发布,例如:你很丑,你很胖,没有人喜欢你,你是个废物,有时候会有他人附和或者为其辩护。
依据行为的性质,NSSH又可分为
自愿性自伤(voluntary self-harm):有意的、故意的行为,以目标为导向,为了达成某种目的。
习惯性自伤(habitual self-harm):自动的、例行的、习惯性反应,已经是一种成瘾性行为。
█ 为何青少年要伤害自己呢?
1、心理因素
澳大利亚的Mitchell博士描述了青少年NSSH的两种心理动机:痛哭和呼救。
“痛哭”的年轻人似乎在用自伤表达:
  • 我想从可怕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

  • 我想从困难的处境中逃出来

  • 我要惩罚我自己

  • 我想到了死亡

他们非常痛苦和无助,不知道如何解决当下的困境,自伤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哭泣。例如,一个无法应对母亲再婚的女孩,当妈妈有了新的男友后,她开始伤害自己。她知道母亲有权利寻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她也体验到一种丧失感和被遗弃感,她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从困难的处境和情绪中走出来。
“呼救”的年轻人似乎在用自伤表达:
  • 我要检验你们是否喜欢我

  • 我要引起你们的注意

  • 我要吓唬你们

  • 我要报复你们

  • 我很绝望

这类年轻人渴望得到一段被关注的关系,自伤是希望被理解、被重视、被认可。例如,文章开头案例的臻雨,她一方面通过自伤来“痛哭”,更重要的是,她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再比如,一个与男友分手的女孩,反复将自己受伤的照片发在朋友圈,她是在发出“呼救”信号:到底还有没有人在乎我!
上述两种动机机制往往同时存在,这种动机在青少年时期最为常见。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急速发展,他们渴望获得像成年人一样的尊重和自由,但是在社会层面又被当成孩子。
他们最讨厌听到的话是:我是为你好!你还小!
伤害自己的行为有时候是为了向同龄人或者成年人宣告:我很勇敢,没有什么不敢做的!以显示自己的成熟和成长。
千万不要当众戳穿少年们渴望成长的虚幻,否则,自伤可能变为自杀!
既然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和尊重,我们满足他们即可。家庭和学校要给青少年充足的成长空间,好好欣赏和关注他们每一个看起来绚烂多彩的行动和计划。
健康的青少年家庭,父母要学会拍马屁技能:哇,你这么厉害,我和你爸都不懂!

2.病理性因素
NSSH背后的另一大重要因素是心理障碍。
臻雨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施以心境稳定剂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
抑郁和焦虑是最常见的青少年情绪问题,超过20%的青少年受到抑郁和焦虑的影响。
出现自伤行为,必须要经过精神科医生的评估,如果有心理障碍,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另外,家长不要对精神科药物恐惧,目前的药物都比较安全,一般不会带来太大的不良反应。
3.社会文化因素
很多突发的NSSH常常与社会文化因素有密切关联。
(1)家庭矛盾:比如父母闹离婚,父母对孩子的言语和躯体虐待,婆媳问题,父母本身情绪不稳等,孩子的自伤行为可以转移家庭矛盾,用“引火上身”的方式试图解决家庭问题。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些冲突对孩子的影响,自伤行为会被保留下来,甚至恶化。
(2)社会挫折:青少年在离开家庭发展自己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应对和解决的困难几乎是必然的,如果家人不能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困境,应急事件的压力积累,可能导致NSSH。例如,学习成绩下降后的批评指责,同伴欺凌,失恋等。
(3)人格特征:具有敏感、冲动、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征的青少年,容易出现NSSH。这些人格特征除了与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关,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关系密切。

█ 如何帮助自伤的少年?
美国学者戴蒙德教授带领团队发明了依恋性家庭治疗,专门用于治疗青少年NSSH。
他们认为,NSSH少年并不是真的想毁灭自己,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试图唤起一段理想的正性依恋,以修复幼年期受损的依恋关系。
在依恋性家庭治疗中,特别强调对青少年和父母的理解,帮助他们学会用一种正性的方式建立亲子关系,修复内化的“负性期待”。
依恋关系修正的前提是,父母和孩子都意识到目前的症状和家庭不良的养育环境有关,这个过程被称为:关系改释!
1、对于父母
Mitchell博士强调自伤少年的父母应该“温柔而亲近”的和孩子对话,目的是和孩子建立信任的关系。
“温柔而亲近”的对话氛围应该是健康、真实、安全、不带偏见的,同时允许少年有了解自己心理状态的空间。请记住,不要假设孩子在想什么,如果他们回答不知道或不想说,或者不搭理你,请父母满足于-不知道!
以下一些句式可以帮父母开始“温柔而亲近”的对话:

我很担心你

我想让你知道,如果你想和人谈谈,我就在这里

如果你想和任何人谈,即使不是我,我也会尽力帮你安排

我们现在怎样才能为你提供最好的支持?

如果家长在家中发现了血迹、刀片,或者明确的伤痕,请“温柔而亲近”地和孩子谈谈他们的情绪和健康状况,而不是谈刀片和伤痕。
当家长发现或者怀疑孩子有自伤行为,请避免用以下对话开始会谈:
  • 你这样做一定是你有问题

  • 你这样做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

  • 如果你不停止,我会惩罚你

  •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经历不好的事情,但是他们都没有自伤

  • 你自伤我就把你弄进医院

  • 你的自伤把生活弄的一团糟

  • 快点告诉我,你把刀片藏到哪了?

  • 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

  • 我知道你的感受

  • 一定是被你的那些朋友带坏的

  • 你为什么要自杀?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NSSH的改善,父母的努力要更大一些!
臻雨的自伤行为在母亲发自内心的一段告白后奇迹性的消失了:

你知道妈妈看到你手上的伤口,有多心疼吗!我和你爸非常自责,这么多年没能照顾好你,自己的女儿遇到这么大的困难,竟然没有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责任!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站在你这边,妈妈唯一的要求就是,你不要再伤害自己。

2、对于少年
自我伤害的另一面就是自我关照。提升青少年的自我关照能力,是应对自伤行为的重要策略。
心理学家Vivyan提出了延迟(Delay)、分散注意力(Distract)、决定(Decide)的“3D日志活动”来管理冲动性的情绪和行为,可以用于自伤行为的管理:
延迟:当有自伤冲动时,力争不屈服于自伤冲动,可以设置一个最短时间,保证在这个时间段内自己不采取行动。
分散注意力:在设置的时间段内,做一件能够占据你的思想、将你的精力引向积极方向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把你能做的每件事情都列出来。也可以提前列好。
决定:在设置的时间段结束后,决定如何应对自伤这种冲动。如果冲动还在,把再次延迟的好处和坏处写下来。
创造自我关照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少年和家人要创造更加丰富的自我关照策略,以帮助驾驭强烈的情绪波动和自伤冲动。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套适合自己的自我关照策略。
创造类自我关照策略:写作、绘画、作曲、化妆、学习新技能等等。
舒缓类自我关照策略:洗个热水澡、舒适的衣服、喝杯热牛奶、按摩、看电视或电影等。
整理类自我关照策略:整理衣柜、打扫、收拾等。
社交类自我关照策略:和朋友电话、和朋友外出、帮助他人、去公共场所、和宠物玩等。
保健类自我关照策略:跑步、跳舞、大声喊叫、撕东西、吃味道浓烈的食物(比如火锅)等。
自我关照就是让少年学会好好的爱自己,在乎自己,你比谁都重要!
如果本人和家长采取的策略无效,请一定要前往医疗机构,接受专业人士的评估和帮助!
愿所有少年的生命中:天下无伤!
参考文献:
韩阿珠, 徐耿, 苏普玉. 中国大陆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流行特征的Meta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7, 38(11):1665-1670。
Wang C , Zhang P , Zhang N .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in China requires more attention[J].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0, 5(12):e637。
米歇尔.米切尔,著.鲁婷,译.折翼的精灵:青少年自伤心理干预与预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21。

陈发展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治疗学组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X-19-24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