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背 | 传播学名词解释重点篇(一)

2018.4.19

你还有249

▁▁

大家好 我是阿蒋

每日一背食用指南

1. 拿出一本专门的名词解释笔记本

2. 每晚九点或十点准时打开推送

3. 认真直接的摘抄在你的小本本上

4. 尝试背诵,考试遇到直接默上去

5.如名词解释前有△,请务必警惕,是考过的或可能考的词

名词解释答题模版

一句话概括+起源+具体概念/内容+意义+举例/应用=满分

Ready?

Go!

【重点名词解释】

【使用说明:下划线部分单独取出来是5分的名词解释,全文是10分的简答】

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是从受众角度重审大众传媒传播效果的理论,该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美国社会学家E·卡茨被认为是“使用与满足说”的代表人物,卡茨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个人的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 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使用与满足固然强调了受众在面对大众传媒时的主动地位,然而还是存在过度夸大受众能动性的问题。但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式微,使用与满足理论在互联网时代表现出了新的特征。

(1)互联网技术赋权赋予了原本处于被动地位的手中足够的选择权,完成了从“受众”到“用户”的媒介使用方式的转变。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化媒体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媒体结构,用户的主动性被无限放大。

(2)使用与满足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突破了原本夸大受众能动作用的局限性,我们可以将互联网时代下一切的用户媒介使用行为都看作是在使用与满足范式驱动下而进行的。

毫无疑问,使用与满足理论逐渐突破了原本大众传媒效果理论的桎梏,成为了用户主导媒介的互联网时代全新的媒介效果理论,也是对“用户”概念的全新界定形式。(818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