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书画多风流
远的说,神笔马良的童话故事;张择端生死描绘“清明上河图”;唐伯虎点秋香的佳话;蒲松龄“画中人”落凡尘,爱恨情仇;“扬州八怪”戏大清,郑板桥写竹赠乾隆;如此等等,这都是书画历史的千古风流。
今天,我想说说当代人的书画风流。
自打记事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张贴的伟人像,后来,还有语录篇。记得每逢过年,家家户户,张贴伟人像,条件好一些的,有四条屏的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等。
虽然画面比较单调,但还是倾注全部感情和热情,感受画面的故事情节,感知画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食粮,毕生难以割舍的文化记忆,也是中国时代文化的熏陶。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挂历的兴起,彰显书画文化的另一种弘扬。每逢元旦、春节,单位必发一本挂历,那可是倍受欢迎。挂历,有一月一页的;有双月一页的。里面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历史人文,历史人物,文学名著,当代伟人,生活百科,企业广告等等,包罗万象,信息量惊人。在知识贫乏的时代,它开启了人们求知欲望,激励人们去探索,顺应了潮流,挂历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
当时,很多家庭,不舍得整本悬挂,一页一页撕开,贴在墙上,既增长了知识,又美化了生活空间,那真是一举多得。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书画崛起。当时的代表形式趋于传统,中堂书画,四条屏,六条屏,条幅等,各种式样的国画和书法,得以广泛展现和发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次雄起。
前几年,参加潍坊青州书画博览会,发现名家们的尺幅越来越小,可能也是顺应了当代人的住房条件吧。一书,一画,一乾坤;我认为,不在尺寸大小,小中可以见大吗。
有时候,自己思量着,五十岁以上的人群,书画情结还是浓烈的;年轻群体,忙于工作、事业、生意、家庭等,可能基本无暇顾及书画,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时代在变迁。
真诚祝愿朋友们:爱生活,爱书画,把日子过成书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