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大全(原始社会)8

138、139、140、 玉琮良渚文化高8.8厘米 射径17.1厘米至 17.6厘米孔径4.9厘米1986 年浙江省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反山墓地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器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两端为圆面的射,中间的圆孔较小,留有对钻的接茬痕迹,俯视如玉璧形。这件玉琮形体宽大,重约6500克,纹饰独特,堪称"琮王"。琮体四面中间为5厘米宽的直槽,其上下各琢刻一神人与兽面复合的图像,共8个。单个图像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用浅浮雕和阴刻细线两种技法相结合雕琢而成。图像主体为一神人,其脸面做倒梯形,圆眼重圈,两侧有小三角形的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出鼻翼,阔嘴,内刻出两排平齐的牙齿。头上戴有高耸宽大的羽冠,内层为刻有连续卷云纹的帽饰,外层为放射状羽翎的大冠。脸面和羽冠均为微凸的浅浮雕,神人四肢以阴纹细刻而成,上肢作抬臂、弯肘,五指平张,下肢作蹲踞状,脚为三爪蜷曲形。四肢上均填刻繁缛纹饰。在神人胸腹部以浅浮雕琢出兽面,重圈为眼,外框有椭圆形的眼睑,之间以桥形凸面相联,宽鼻,有鼻梁和鼻翼,阔嘴,内有尖利的牙齿,两侧有两对獠牙。兽面的眼睑、桥形凸面,鼻等部位刻填繁缛纹饰。神人和兽面复合组成一幅图像,应是良渚人崇拜的神徽。另以琮体四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对称的图样。共分四节,每两节组成简化的神人和兽面复合图像。第一节为神人面纹,重圈为眼,两侧有小尖角象征眼角,宽鼻以凸档表示,填刻卷云纹,弧线等,上端有两条平行的凸横棱,各刻平行细弦纹,横棱之间的浅凹间刻有连续卷云纹,为羽冠的变体。第二节为兽面纹,与神徽上的形态基本相似,两侧各雕琢一鸟纹,鸟的头、翼、身均变形夸张。第三、四节的格局与第一、二节完全一致。这种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对称展开的图像,基本格局未变,省略了神人的四肢,冠帽作了变形,面部略有简化,可称为简化神人兽面像。这件玉琮选材硕大、制作精细,高超的琢玉工艺,可谓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玉器精品中的瑰宝。

141、玉琮良渚文化高1.8厘米 宽上端1.25厘米 下端1.2厘米 孔径上端0.5厘米下端0.45 厘米1973年江苏省吴县草鞋山198 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器呈淡黄色,有褐斑。方柱体管形,中有对钻圆孔,两端有凸出的圆口,外分四面,每面中有三条竖弦纹分为两凸面,有一条横凹槽分为上下节,每节以四角为中线,垂直相接两凸面为空间,上部以转角上的三条长横线表示冠帽、中部以两个小圆圈表示眼睛,下部转角上的短横线上饰卷云纹表示鼻端,构成简化的带冠人面纹,全器上下四角共八组,此器细巧精致,系微型玉雕。

142、玉琮良渚文化高 10厘米 射径 8.4厘米 孔径6.6 厘米1986年浙江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反山墓地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器呈白色,略带浅黄,高柱体,分为三节。第一、二节组成一组简化神人兽面像,即上节为头戴变体羽冠的神人脸面,下节为神兽面纹,第三节与第一节相同。各节面纹均在下颚两侧以内弧线勾勒出脸庞。制作规整,刻纹流畅,对称和谐。

143、玉琮良渚文化高6.8厘米 射径 8.5厘米孔径6.2 厘米1986 年浙江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反山墓地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器呈青色,有灰白色块斑,矮柱体,分为二节。上节为头戴变体羽冠的神人脸面,冠帽部位由两组微凸的扁方体组成,各刻八、九根平行细弦纹,中部微凹处刻饰连续卷云纹。下节为兽面纹,上端亦有变体羽冠,与上节完全相同。整器制作极其规整,光洁闪亮,构图严谨,刻纹工整。

144、玉带盖柱形器良渚文化柱高3.3 厘米 直径 4.7 厘米 孔径 2.8 厘米 盖高0.9厘米 直径4.5厘米1987年浙江余杭县安溪乡下溪湾村瑶山墓地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玉质呈白色,有黄褐色结晶斑。盖略为球冠体,素面,底部中央有一对可供穿系的牛鼻孔。出土时叠置于正放的柱体下面。柱体与圆琮相仿,穿孔较大,外壁剔地突出三块对称的长方形弧面,其上各琢一繁复的神人兽面像,这种带盖柱形器在许多墓中均有发现,一般为素面,此器为研究这种柱形器在使用方式上提供了证据。

145、玉柱形器良渚文化高6.6厘米 直径3.8厘米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反山墓地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玉质呈浅黄色,有茶褐色块斑。外形如琮,较一般的琮形瘦小,中部贯孔亦较细小。分为两节,上下两节相同,正面无直槽,每节的上端有两块未刻弦纹的微凸扁方体,管钻圆眼,极浅,部分未见,以扁横凸档象征宽鼻。亦是神人兽面像的简化形式、制作欠精。

146、玉柱形器良渚文化高3.3厘米 直径4.3厘米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反山墓地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玉质呈白色,有浅灰色块斑,柱体有浅浮雕纹饰,两端有凸起边额,上下两排连续的圆案,各有六枚乳丁状的圆凸,图以阴刻重圈,以粗细两条直线相连,再以半圈弧线在上下错位相连。柱中有双面钻成的竖向贯孔,略有大小。

147、玉柱形器良渚文化高3.3厘米 直径4.8厘米 孔径1.5厘米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安溪乡下溪湾村瑶山墓地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玉质呈白色,夹红褐色瑕斑,矮圆柱形,中间穿孔细小而不规则,造型与圆琮相仿,外壁剔地凸出三块对称的长方形弧面,其上各琢一繁复的神人兽面像,其眼、鼻、口均以浅浮雕琢出轮廓,再以阴线刻划出细部,并在主题纹饰的周围琢以地纹,整器雕琢精细,为柱形器之上品。

148、玉兽面纹镯式琮良渚文化高3.5 厘米 直径 10厘米 孔径8.2 厘米1977 年江苏省吴县张陵山 4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器呈黄绿色,带有褐红斑。半透明,有凝脂感。圆筒形,有对钻大圆孔,孔璧有一周台痕,表面有四块对应的长方形凸弧面。每一凸弧面上琢刻一组兽面纹。兽面纹构图为粗眉、圆眼、横鼻、阔嘴、獠牙外露,系用对称象征方法,以管钻和雕刻相结合的技法制成,它是良渚文化兽面纹图案最早的代表。这件玉琮的造型与《古玉图考》上"组琮"第八、九两件相同,吴大徵称;"内外俱圆,与琮之常制不同。"也有人称之为镯,但器物厚重,圆孔甚大,不宜穿戴。

149、 玉琮良渚文化高5 厘米 射径 7.1 至 7.4厘米1982 年上海市青浦县福泉山9号墓出土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琮为阳起石琢制,湖绿色。矮方柱体、内圆外方,中间圆孔经过刮磨,孔大壁薄。器表纹饰用横凹槽分为上、下两节,并以四角为中线,各刻一组神像。上节是两条平行的横棱、两个线刻圆圈和一条横凸块组成简易神脸;下节是以蛋圆形的凸面作眼睑、重圈为眼、以桥形凸面和一个横凸块作鼻组成的兽面。在神脸和兽面的四角各刻一只飞鸟,并在两条横棱中间和凸起的眼、鼻部位,均填刻以横直线和云纹组成的几何形图案,刻纹细如毫发。此琮玉质好,制作精,为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珍品。

150、

150、151、玉琮良渚文化高 7.2 厘米 射径上端8.5 至8.6 厘米 下端8.3厘米 孔径上端6.8 至6.9 厘米 下端 6.7 至6.8 厘米1982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 4 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器呈乳白色,带翠绿、赭红斑纹。扁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孔壁微弧,琢磨光滑。外表两头有矮短的圆口,中部分四面,每面由竖槽分为左右两凸块,中部由横槽分为上下两段。以四角为中线,上段饰繁缛的带冠人面纹,下段饰繁缛的兽面纹,又以细密匀称的云纹、弧线,横竖短条直线组成的曲尺形饰带,象征人的上肢和兽的前肢,并填饰各部位做底纹,以浮雕与线刻结合的方法琢刻成规整细密的象征性神人兽面纹图案。线刻工艺细如发丝,堪称微雕工艺的杰作。

152、玉琮良渚文化高5.8 厘米 射径 10.1 厘米 孔径5.9厘米1987 年浙江省余杭县安溪乡下溪湾村瑶山墓地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器呈白色,带红褐色瑕斑。整器作矮方体,单节。以折角为中轴,施四组与鸟纹相配的神人兽面像。在顶部象征羽冠的两束弦纹之间饰以变线钩纹带,此属仅见。脸部为简化形式,其鼻尖作浮雕凸起,形象生动。饰于左右的鸟纹,鸟身省略,作长头回首状,笔调遒劲。

153、玉踪良渚文化高4.5厘米 射径7.9厘米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安溪乡下溪湾村瑶山墓地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器呈圆筒状,孔径较大,外壁环饰四块平面呈长方形的凸块,其上分别琢出兽面图像,上端并有象征神人羽冠的羽纹,在主体纹样之间,以卷云纹为地纹,构成了多层次的装饰纹样。

154、玉琮良渚文化高4.4厘米 射径7.6厘米 孔径6.5厘米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安溪乡下溪湾村瑶山墓地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器呈白色,有红褐色斑。近矮方体,单节。以折角为中轴,在每块凸面上各施一神人兽面像。上部为象征羽冠的两束弦纹带,其面纹以浮雕和阴刻相结合的手法,雕琢较精细,左右下角各以弧线勾出脸庞。

155、玉琮良渚文化高5.4 厘米 射径上端6.5 厘米 下端6.1厘米 孔径4.6厘米1978 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1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器呈碧绿色,短方柱体,中有对钻圆孔,外表分为两节,每节以四角为中轴线,饰由两条平行长横棱、圆圈、短横档组成象征冠帽、眼睛、鼻子的简化人面纹,全器八组。出土时大头在上,小头在下。

156、玉琮良渚文化高4厘米 射径6.3 至6.6厘米 孔径5.1 厘米1978年浙江省平湖县瓦山乡戴墓墩出土浙江省平湖县博物馆藏玉质晶莹润洁,品位上乘,为良渚文化玉琮中难得之精品,全器呈矮柱体,转角刻饰神人面纹,重圈为眼,两侧有小三角形眼角,扁方形凸块为鼻,鼻上刻有卷云纹,面纹上端有两组刻有平行细弦纹的象征羽冠。制作规整,上侧略有残缺。

157、玉琮良渚文化高 29.6 厘米 射径上端 6.1 厘米下端5.2厘米 孔径上端3.8厘米下端 3.4 厘米1982 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 3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器呈黛青色,下端局部浸蚀。经多次矿物学鉴定为透闪—阳起石软玉。长方柱体筒形。对钻孔内有突出的台痕和明显的钻槽,下端孔壁上有旋纹。分13节,每节以四角为中轴线,饰以由两条平行长横棱和一条垂直相接的短横档组成的纹饰,象征简化人面纹。一面有弧形锯切痕三组共十余道。

(0)

相关推荐

  • 一对齐家文化时期的玉质神人兽面纹——论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到商周兽面纹的过渡

    晒晒我的藏品 从先秦文献及正规考古出土和民间收藏玉器判断分析,在玉器出现之前,应当存在一个玉石分化及玉被认定的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玉的质地.色泽逐渐被原始人所识别,形成一种美的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部分2

    冠状玉梳背良渚文化 上∶高2.15.宽2.7.厚0.2厘米下∶高2.78.宽6.35.厚0.45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后头山遗址21号蔡出土,现藏于余杭博物馆.2件.沁为鸡骨白色,有黄色土沁.两件同出于一 ...

  • 神人兽面纹的演变--“帝”字的发生学

    四.良渚文化典型图案.符号和文字的演变 陈逸民  陈莺 (2)     神人兽面纹的演变--"帝"字的发生学 把观察中的思考酝酿成头脑中的幻想,又把幻想刻画成现实中的图案,再大胆地 ...

  • 中国玉器大全(原始社会)1

    中国玉器大全(原始社会)1

  • 中国玉器大全(原始社会)2

    20.玉鸟形佩红山文化高2.4厘米宽2厘米1973年辽宁省阜新县石戈乡台吉营子村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玉鸟青白色,形体较简略.圆头前伸,展翅,方尾.无细部加工,腹面光滑微凸起. 21.玉鸟形佩红山文化左 ...

  • 中国玉器大全(原始社会)3

    40.玉兽面纹圭龙山文化长 17.8厘米 宽4.6厘米 厚0.8厘米1969 年山东省日照市两城镇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白色斑和乳白色浸蚀.体扁平,原器中部断为两截.背端平直,磨制光滑 ...

  • 中国玉器大全(原始社会)4

    60.玉鳖江淮地区原始文化长 9.4厘米 高4.6厘米 宽 7.5 厘米1987 年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 4 号墓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玉质灰白色,分为上腹甲和下腹甲,上腹甲呈圆弧形,背中有脊 ...

  • 中国玉器大全(原始社会)5

    80.81玉冠状饰江淮地区原始文化上长7.2 厘米 下长6.4厘米 厚0.4厘米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谷庙出土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藏玉料呈灰白色,器面有局部钙化现象.体扁平.正反两面用阴线刻划出兽面纹,线条 ...

  • 中国玉器大全(原始社会)6

    100. 玉块马家浜文化大∶直径4.5厘米 厚0.4厘米 小∶直径 3.5厘米 厚0.5 厘米1974年江苏省常州市圩墩出土南京博物院藏器由黄褐色玉髓制成.扁平圆形,如环而有一缺口,断面均作椭圆形,通 ...

  • 中国玉器大全(原始社会)7

    120.玉璧嵩泽文化直径3.5 厘米 孔径1.4厘米 厚0.2厘米1974年上海市青浦县嵩泽遗址出土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壁呈湖绿色,扁平圆形,用火山碧玉制成,器表磨制光滑,穿孔系用单面钻,此件出土于 ...

  • 中国玉器大全(原始社会)9

    158.玉琮良渚文化高36.1 厘米 射径上端6.8厘米至7厘米下端6.2厘米至6.3厘米 孔径上端4.5厘米 下端4.5 厘米 1982 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寺墩3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器呈灰白色,方 ...

  • 中国玉器大全(原始社会)10

    178. 玉琮良渚文化高7.3厘米 宽9.6厘米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安溪乡下溪湾村瑶山墓地出土浙江省余杭县文管会藏器呈白色,分上下两节,每节为一神人像,双眼圈,两侧有眼角,蒜头鼻,神人上部各有两道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