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眼中的世界为什么不一样
人眼看到的东西都是相对主观的感受,但这个感受的差异有时候实在太大了,本文从视觉细胞的差异和进化的角度解释不同动物和人看到的颜色差异。
1.白金和黑蓝裙子之争
在《吴伯凡认知方法论》中解说我们人体是一个感觉制品公司,我们所感受到的都是我们人体这个制品制造出来的,所以人体自身的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和认知。正如白金和黑蓝裙子的两大相互攻击的阵营”白金党“和”蓝黑党”之争。
图片来源见水印
白金和黑蓝裙子之争,都是因为这两派人群的眼睛中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相对多少(强弱)有关。
【也像盲人摸象,任何一个感知,实际上是由两个部分合成的。一个是“输入”,也就是所谓的外界、身外、我们通常叫做“对象”的东西;还有一个因素,是我们自己的感知方式。(可能认知维度也不同。盲人摸象说明我们有不同维度而盲人只有少了视觉维度)只要其中一个因素发生改变,或对象,或处理方式,我们最终得到的感觉就是不同,如盲人摸象是输入的不同,因为每个盲人摸到的是不同的局部。而裙子之争是处理方式的不同,因为人眼的差异。】
2.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人眼是如何看到颜色。人眼构造很复杂,但我们只需要关注三个组织——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就知道被物体反射的光如何到达我们的大脑中进行分析。
如下图,光线到达人眼前,通过眼球角膜对光线的折射,再经过晶状体大小的调节让视野焦点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但是如果晶状体出现问题,可能会将焦点落在视网膜前面,这就是近视眼,如果晶状体将焦点落在视网膜后面,这就是远视眼(老花眼)。
光线达到视网膜后,视网膜的构造也很复杂,如下图,在视网膜中经过光感受器,或者说是感光细胞的处理,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神经节细胞的传递,到达我们大脑的视觉皮层进行分析。
其中,感光细胞才是我们对于颜色感知的主要部分。感光细胞有两类:杆体细胞(视杆细胞)和锥体细胞(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是暗视觉器官,对弱光反应灵敏,在低照明水平情况下发生作用,但不能感受颜色【只能感受有没有光】。
视锥细胞是明视觉器官,使我们看到彩色和非彩色【可以识别什么颜色的光】。
这些细胞是根据其形状命名的,如下图:
而对于感受到颜色的椎体细胞有三类:
蓝视锥(S型视锥细胞)【感光的峰值420nm】
绿视锥(M型视锥细胞)【感光的峰值530nm】
红视锥(L型视锥细胞)【感光的峰值560nm】
所以说,如果人眼中视杆细胞相对于其他人多,或者说相对敏感一些,那么他对明暗对比相对比较明暗,看到裙子的颜色趋向于白金,相反如果视锥细胞占优,看到裙子的颜色趋向于黑蓝。
3.不同动物看到颜色的差异
以上的不同人看到的东西的差异。但对于不同动物之间看到的颜色差异更大。
事实上,除灵长类外的其他哺乳动物大都是色盲(比如我们常听到狗是色盲【红绿色盲】),因为他们只有2种视锥细胞(红,蓝)。为什么呢?这需要从动物的进化过程理解。
红绿色盲的世界是怎样的呢?请查看下面视频。
(视频10M,建议在WiFi下观看)
这是因为在远古时代,相对于鸟类、爬行动物(恐龙!),哺乳动物都比较小,相对来说都是出于弱势,所以哺乳动物一般都是晚上出门找食物,白天都躲在山洞里面睡觉【所以我们的“夜猫子”可能有基因的因素影响】。所以在黑夜的弱光中辨别物体更重要,所以眼睛中辨别有无光的视杆细胞占优势,而辨认颜色的视锥细胞处于弱势,所以一直没有进化出看到更多颜色的视锥细胞。
鸟类、爬行动物(恐龙)通常在白天活动,所以视锥细胞发展占主要,有4色色觉,但视杆细胞相对弱,在弱光中看不见东西,所以它们天黑就不出来。
直到恐龙灭绝了,哺乳动物才重见光明,这解释了哺乳动物大都是色盲,但是为什么人类有3色视锥细胞呢?
其实人类眼睛也有差异,实际上有约6%是红绿色盲,但很少黄蓝色盲,除非是基因缺陷导致。灵长类的3色视觉其实是2条曾经是同一条视锥细胞基因倍增后变异出来,可以感受到绿光。因为这两条基因序列对比有98%相同,所以在感受光波的峰值上那么接近,一个530nm,一个560nm。
灵长类动物看到绿色的基因之所以能留下来,是因为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因为灵长类靠果实为食,在白天可以看到红绿的区别,就可以辨别果实的成熟程度,选择更熟的水果,可以吸收到更多的糖分,糖对于灵长类动物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但红绿色盲之所以还存在,是因为我们社会的协作网络,就算个体有这一点点缺陷,但不足以威胁到生存。
【就像吴伯凡认知方法论里面提到的卓越的人和平庸的人的区别。从生态位这个角度来理解“卓越”和“平庸”:越是卓越的人,他越可能有一种特殊的生态位,而平庸的人往往是生态位不明晰的人,或者是没有选择压的人——在平庸的人所处的那个环境的生态位里,他具备和不具备某种能力和他的生存没有太大关联,既然他能够活下来,那也就活下来了。但是一旦条件变化,这些因为没有选择压来锻炼出特定认知的人注定被淘汰,如公司的倒闭后。看到这里,心里一定充满恐惧,我们习惯于舒适的生活和工作,在零认知的舒适区里面,我们的能力是否可有可无,是否是随时被淘汰的人。恐惧也好,这样才有危机意识,就有选择压。】
我们体检时医生常常用下图这类型的图片来判断你是否色盲。能看到里面图案的人视觉正常,否则就是色盲。这类测试也让我们觉得色盲就是一种缺陷,因为他们看不到正常人能看到的某些颜色。
但是我一直觉得,红绿色盲还是有一定的优势,我再举一个例子,下面这幅图是我经常举得例子,你们从这张图看到什么?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色觉正常的人和色盲的人都站到这个场景里面,色盲的人第一反应就是躲起来,为什么?因为前面正有一把枪正对着他。你为什么看不见?这也说明了色盲的人能生存下来也是有原因的,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一个物种能生存下来,肯定有一个适合他们生存的环境,因为颜色减少对他们的干扰,让他们更能关注到物体的轮廓,更容易找到下图中狙击手的位置。
4.为什么没有绿毛老虎
了解到其他哺乳动物都是红绿色盲,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一些现象,比如习惯于在丛林中捕食的老虎的毛为什么捕食黑绿相间的,而是黑黄相间?
绿色的毛不是更好在草丛和树叶中隐身啊?
那是因为这是从我们人类的眼中看待问题。老虎选择金黄色的皮毛,也有其演化的适应性。因为老虎的目标猎物,如鹿、马、羊等基本上都是“红色色盲”,看不到绿色。所以在这些目标猎物眼中,老虎的黄色毛跟草的颜色都差不多,所以老虎的黄黑皮毛能在丛林里隐蔽(相对于它的猎物)。
这也说明了,我们看待事情的时候,从别人的角度看,会有廓然开朗的感觉。【同理心】所谓的“观点”,是说站在特定的观察点看到的东西。你的观点只是表达了你在什么位置上,而不是说你真的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所有面相。或者说你的观点是你所处在的位置,接收到的信息,再经过你这个感觉制品公司处理之后的结果。
一个人在声称某种观点之前要说明自己在什么环境条件下,用了什么设备,每一步都是如何操作,得到怎样的结论,这些结论如何推出哪些道理。如果另一个人不同意,那么也需要在尽量一致的环境下,用相同的设备,模仿他的对手的每一步操作,得到另一个结论。这才是科学。如果他没这样做就开始跟别人争论,那么这个圈子里面的所有人都不会理睬他的声音。
我们回到老虎身上,想想看为什么老虎没有绿色毛?
因为绿色的毛对于其他黄毛是差不多,没有什么优势,可有可无。所以可能会存在因为基因变异绿毛老虎,但这偶然的结果没有比其他正常的有更好的竞争优势,反而因为可能出现这个绿毛的基因变异,可能还伴随着其他变异导致对生存产生威胁或者降低竞争优势。就算是没有其他缺陷,但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最终把这个绿毛的基因踢掉。
参考《卓老板聊科技2016-6-1人们眼中的世界为什么不一样》
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