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夫拍:微信尬聊的新模式丨AMNUA艺术财经
按:上海和香港的相似之处太多,香港是世界贸易金融中心,上海是中国贸易金融中心。两座城市都曾有过殖民时期的黍离之悲,也都有着独占鳌头的辉煌年代。曾有媒体说香港是上海的明天,上海是香港的昨天,当然,时至今日,可能已经没什么明天昨天之分了。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之下,上海的文化活力逐渐显露,所以即使今天不是艺术中心,那么假以时日也一定是艺术圈各类新现象的发生地。
2014年2月,曾经的媒体人胡湖在微信上建了一个叫阿特姐夫日夜场的微信群,并开始宣布在微信群里拍卖当代艺术品。自此,中国艺术风景线里头多了一个“面子”问题:你是否是群里的一员?因为要参与群里的拍卖,只有被胡湖邀请进群才行。
南美小白:你原来做媒体的?
胡湖:对,很早的时候,2010年到2012年的时候做艺术杂志,叫顶层杂志。我跟艺术圈很多人都是那个时候认识的。
南美小白:也是上海的杂志?
胡湖:对,在上海。
《顶层》杂志
南美小白:你原来学什么专业的?
胡湖:我其实是学财务管理的,专业跟艺术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后来读研读的是文科,研三的时候在一本艺术杂志兼职,就是《顶层》杂志。《顶层》创刊的时候我就在那边兼职,后来就留在那边了。
这本杂志更像是一个财经类的艺术杂志,所以我们需要比较多地关注市场,经常要去第一线跑,比如像拍卖会,拍卖会我跑的比较多。那个时候我发现艺术媒体很少能够从头把全国各地跟当代艺术相关的拍卖会跟到底。比如香港,很少有去了解现场到底怎么回事,台湾的媒体他们会去香港的拍卖会,但是他们又不会来大陆,那个时候很多媒体没有一线的调查经验——就像你现在正在进行的这种。他们都是听到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写,没有自己的调查和判断。我们跟真正严肃的财经杂志相比,肯定也是有差距,但是最起码有过观察,近距离第一线去了解整个过程。我当时看了很多拍卖会,天天关注这些作品的价格和趋势,你要了解艺术市场,其实还是要参与其中,但是参与其中仅仅只是做艺术杂志不够,因为你始终只是一个观察者。在2011年底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有一些艺术电商的机构出现了,像HIHEY(哈嘿)就是那个时候出现的。
艺术品交易网站hihey把广告打到了纽约时代广场
胡湖:那个时候像艺术类的电商应该属于第二轮的热潮,第一轮要从嘉德在线那时候算起,第二轮差不多是2010年到2011年开始。那时候我也希望参与到这种项目里面,当时在北京比较热,上海没有人这么做,上海只有一个机构想做点这方面的事情,而且我觉得也比较适合我,就是泓盛拍卖和赵涌在线,因为他们本来做收藏品电商,泓盛是主要做当代艺术品的拍卖行,当时他们也在找人尝试做艺术品电商方面的事情,他们找到我,一拍即合。2012年9月份我就加入泓盛和赵涌在线,当时大家都没有很清楚的概念说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出来,比较成型的模式就是做一个网站,在网站上卖艺术品,把很多作品图片挂上去,有些是放张图在上面标一个价格,有的可能是拍卖模式,两种都有。当时才刚刚开始兴起移动互联网,微信还没有普及,还在玩微博的时候,那时候大家都在尝试。
我去泓盛和赵涌在线之后也有一个非常长的摸索阶段,因为赵涌在线本身是一个电商平台,它主要是在网站上,也有APP,但是那上面主要卖的都是邮票、钱币这种类型的收藏品,属于大众收藏品,那上面的用户群体基本上跟艺术没有多大的关系。我们尝试在上面卖过一些东西,组织过几场拍卖,因为运营得比较好,提前把客人找过来,给他们开好账号,所以拍得还可以。但是觉得这个模式并不适合以邮币卡为交易品类的平台上做。后来又尝试过一些别的方向,直到2014年春节的时候,微信推出一个红包功能,我算是比较早关注这个功能的,很早的一批试用这个功能的人。那时候就有一些微信群,但是很多微信群没有什么交流和互动,大家待在一个群里面,说认识互相都认识一点,但是又没有那么熟,而且在一个人很多的群里面,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多有效的沟通,大家就是发发广告,那时候绝大部分的群都是这样的群。
最开始我关注红包功能是在我建的一个小群里面,十几个人这种群发红包,因为大家都很熟,这种群就是百无禁忌,如果是上百人的群,大家就不说话了。我想十几个人的群大家发红包没有意思,是不是可以在一个大点的群发红包,所以我就拉了一个大群。首先你要找到愿意发红包的人,找谁呢?找画廊老板、拍卖公司老板,把这些人拉进来,然后再把媒体从业者、画廊从业者拉进来,其实就是把老板和员工拉进来,让他们发红包,他们也很愿意发红包,其实对他们来讲也是一个推广的方式。所以红包群在2014年春节的时候就特别火爆,那个时候艺术圈还从来没有出现过特别火爆的群,火爆到什么程度?你打开微信红包一个个往下掉,特别夸张,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刚刚学会发红包,每个人都想发红包、抢红包,特别夸张,现在我觉得不可能像以前那么火爆,也许红包比以前更大,但是一分钟掉下来十几个红包,这个不太可能会出现了。
那时候很多人发现原来微信群可以这么好玩,以前大家呆在群里又不说话,退出去又不好意思,都处在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这时候微信群就被红包激活了,恰好那段时间是春节,而且正好这段时间所有人都没事做,平时大家都要上班都要忙,但是春节所有人都闲着,大家都盯着那个群里面,抢红包、聊天。但是它有一个问题,春节过了怎么办?而且这个迹象很快就显露出来,到元宵节的时候这个群就已经有点冷了,我就想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一个火爆的群,接下来怎么办?因为我以前做媒体,我想是不是应该把这个群变成天天讨论艺术圈各种重大事件的群,后来发现没用,大家针对这种重大事件,没有人会很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长篇大论的去写一大堆字发出来。尤其是发出来之后又没人回复,就很傻。这个事情我试了一下,发现不行。
微信群只适合什么?它必须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规则,就像游戏一样,所以你必须要设立一套很简单的玩法。后来就发现在群里拍卖,这是最简单的方式,大家就知道这个群是用来拍卖的,功能非常明确,有作品,你喜欢可以在群里出价,或者有些人只想捡个漏、看看热闹、看看别人在这里出价……它就变得功能简化。也没有人想到在这里跟人打嘴仗,这个群就变成有点像以前的抢红包群,比如大家都在里面抢红包,这时候你突然在这里面发点东西,别人会骂你的,然后逼你发红包。拍卖群也是这样,大家马上就习惯了这个群就是用来拍卖的,大家只需要做一件事——出价就可以了,这样的话你也能找到存在感,只要你出过价你就觉得我在这个群里是有存在的价值。其实就是要存在感,很多人觉得这个群没用的原因是:第一,他觉得这里面没有什么东西吸引他;第二,他呆在这里,他也不知道该干什么,没有明确的主题让他可以做点什么。
拍卖群这个模式比较简单有效,一直运转到现在,都还算是有效的,一直做了三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是不是要做一个APP,但是做APP又花时间又花钱又花精力,非常麻烦,所以我也一直没有怎么腾出精力来做,今年还是咬咬牙做了,现在才刚刚做出来,所以很多东西要改。
南美小白:也快上线了是吗?
胡湖:已经上线了,我们的APP叫艺术比特。
南美小白:这个群里面的作品是从什么渠道来的,还有你怎么挑选这些艺术品?
胡湖:作品绝大部分都是从藏家、画廊、或者经纪人提供的,或者有一些人他们不算是藏家,但是多多少少买过一点东西,他们现在觉得这些东西并不是特别想要,或者他们想卖了之后再换点钱买别的东西。
南美小白:等于你现在已经做成类似线上的二级市场了?
胡湖:对,可以理解成是一个小型的线上二级市场。
南美小白:你是先有藏家或者一些画廊提供作品,还是先有这样一个想法来做才去找作品的?
胡湖:其实是这样的,首先有了人,先有这部分人,这些人被聚在一起,大家抢红包,红包抢完了之后得找点别的事情做,这个时候我觉得可以在里面拍卖。在拍卖群成立的前几个月时间,每天都处在不知道拍什么,东西从哪里来,很多人不愿意把很正式的、品质好一点的东西拿出来卖。因为我们是无底价拍卖,最开始也卖不高,都是几百块钱的价格,没什么像样的东西放进来。但是也有一些人在关注,觉得这个模式有点可能性,是不是可以拍点更好的东西。这个时候就有一些藏家主动把一些好一点的作品给我们,让我们尝试一下,说卖便宜点无所谓,反正就是支持我一下,他觉得这是一个新的模式,他也体验一下,贡献一下。在那个时候我们就觉得这么好的东西都拿出来卖?刘野的版画,类似这样的东西,我们都拿出来拍。后来发现拍的还可以,因为那个时候群的活跃度非常高,绝大部分在群里的人,只要这个群里有点风吹草动,大家都会关注一下,参与度也很高,很多人也还是抱着买着玩的目的,这个微信群始终带有很强的互动和游戏性在里面,有人觉得这个东西还不错,说不定可以真的买下来。后来刘野的版画也卖出了当时的市场价位,三万多块钱。
当这样的作品成交越来越多的时候,很多手里有东西的人他们觉得可以尝试卖点东西,我也主动找他们,因为以前我做媒体的时候和他们已经认识,只不过以前都是找他们采访,问一些问题,现在就变成找他要一些东西,是不是可以在我们这里卖一下。这个时候很多人也知道我们这里可以捡漏买到一些东西,就有越来越的人要进来,就算他不是想进来买东西,也想看看这个群里是怎么回事,所以群里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一个比较活跃的场景就形成了。有了最开始的推动力以后,不能说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起码它开始滚起来了。
南美小白:你有没有发现微信的使用度慢慢变得越来越低?
胡湖:对,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社交软件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只不过有的延续的时间长,有的短。其实我做杂志的时候,这个圈根本没人知道,怎么迅速让别人注意到这本杂志?只有通过微博。某种意义上讲,我当时做杂志是获得微博的红利,在微信起来以后,微博慢慢就不用了,很多艺术媒体又开始转到微信,在阿特姐夫红包群出现的时候,这个群的在线率高到什么程度?那时候一个群最多只能150人,我也没想到再拉另外一个群,因为一个群已经够你忙的了,忙到我随时都在删人,因为不断的有人要进来,我就不断的把这里面不活跃、不说话的人踢出去,最后变成这个群里所有人都非常活跃,活跃到凌晨三四点钟还在很热闹的抢红包,因为还有时差党,海外华人和夜猫子。
那个时候微信的在线率非常高,而现在其实已经没那么高,虽然大家也还在用微信,原来你可能只有一两个群,现在一下子变成30个、50个群,但是你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每天投到上面的时间,就算没有减少,也不会增加,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以前你发个微信要马上回复,现在觉得晚回或者不回也无所谓,慢慢已经到了这个这么一个阶段。微信已经论为日常工具,而最开始的时候它是一个话题性的东西,所以微信的红利已经所剩无几了。
拍卖放到现在来讲,也不算是一个吸引眼球的话题了,因为在过去几年已经死掉了很多微信拍卖群。所以现在对我们来说,我们希望的不是这里面的人天天都花很多时间在这个群里,而是我们要保持群里发布的内容的频率和质量,能够对他有一定的吸引力,他还是愿意每天打开看一看,或者隔几天看一看,或者他觉得留在这个群里面还是有价值的,不退群就可以了。
「姐夫拍」签名版杉本博司版画《放电场057》
材质:胶印版画,表面浮雕加工
发行:东京六本木森美术馆发行 证书:ACE FlNE ART
现在群的基数也越来越大了,这是我的总体感受,人数在逐渐增多,但是好像每天活跃的人就是那么一些人,就是那么几十个人,这就是一种常态化,我们每次去看拍卖会都这样,拍卖会现场永远就是那么多椅子,那个厅永远那么大。比如佳士得、苏富比做了几百年了,如果来每场拍卖现场都增加10个人,它现在可能就变成几万人在现场的拍卖,但是没有,每次再重大的拍卖会,现场也就是那么点人,买东西也是有限的几块牌子。说明任何一个事情进展到相对成熟之后就会进入一个常态化阶段,我们现在就进入到了常态化阶段。其实说实话在拍卖的模式上找不到特别新鲜的东西可以去尝试,今年对我们来讲,我们新的尝试就放在做APP,但是APP的难度会比在微信群、订阅号要难得多,我们现在也是刚刚开始。
南美小白:跟原来的形式有什么样的变化吗?
胡湖:有很多变化,第一,我们做这个APP,并不是为了要取代微信上的模式,目前我们拍卖出价都是在群里出价,对于这里面的人来讲,你要让他跳出微信群用你的东西非常难,我做这个东西我就很清楚,即使我们做得再好,关键是有没有人来用。比如你盖了一个很好的美术馆,结果在浦东很偏的地方,大家知道里面很好,所有的东西都很好,但是我不想打车过去一趟,大热天的来回,因为大家习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微信就是大家的舒适区,大家觉得在微信上沟通或解决事情已经是一种习惯了,这个时候突然跳到一个新的环境里面去,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过程。而且一般来讲,你一定是有很强的需求,而且只有它能提供,你才会必须打开它。
「姐夫拍」草间弥生 万花筒
年代: 2001年 版数: 31/280
签名:侧面yayoi kusama亲笔签名、底部 okabe print editions ltd 标识
我们做一个APP并不是希望把微信上做的事情迁移过来,而是能够补充我们在微信上做不了的动作,比如我们这个APP,我们会把作品提前发布在上面,就是提前一个星期,要拍什么东西发布在上面。以前在微信上的问题就是我只能发布今天的东西,微信群里任何一条消息的生命力不会超过一个小时,你不太可能翻一个小时之前大家在聊什么,除非这个群本身更新很少,如果是一个比较热闹的群,天天有信息更新的,你最多就翻翻今天大家说了什么。所以这是微信的局限,它所有的东西只是当时有效,或者当天有效。所以我们在APP上把我们希望提前让群里用户知道的东西发布在这上面,有些人会提前到那里去看,群里还是维持正常,就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包括出价我们现在也没有在APP上做出价功能,因为做了也没有太多人会用,大家还是习惯在微信里面。
南美小白:有艺术家跟你们做合作吗?
胡湖:我们一直没有找艺术家,原则上拍卖平台不应该去找艺术家,艺术家是跟画廊合作,艺术家的合作对象是一级市场,拍卖是二级市场,可流通的东西。如果艺术家直接跟拍卖平台合作一般来讲就是为了做个价格,它不是一个规范销售流程。我们这里不是没有艺术家跟我们合作,有,但是不多,一般来讲也是他们主动来找我们,我们没有主动找过艺术家,尤其像成名的艺术家,你找他们,他们也不会理你。网上一般这种电商平台,他们找艺术家合作,更多是没成名的艺术家、院校毕业的艺术家、年轻艺术家等等,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先不论好坏,他们还没有到可以通过拍卖的方式进行交易的程度,因为拍卖的作品一定是可流通,大家知道这个东西大概几斤几两,值多少钱,这张画大家觉得差不多3万块钱,或者3—5万块钱,最起码对它的价格有一个大致的判断,绝对不会说有人觉得它值3万元,有人觉得它值300万。最多你觉得值3万,我觉得值5万,然后拍卖的时候你出到3万,我比你多一口,甚至我宁愿花6万把它买下来,但是这种差距不会太大。
「姐夫拍」金·提尔《海莲娜 Helena》
尺寸:29.5x22.5cm 材料:纸本综合媒介 年代:2013
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问题在于什么?画廊3万块钱要卖出去,拿出来拍的时候到底能拍多少钱,没有人有概念,拍得好的可以拍到10万,拍得差可能只有3000元,一旦拍卖形成的价格扰乱了画廊的定价,这个艺术家市场就非常被动了,明明画廊一张画卖3万,第二天拍卖公司一张拍3000元,画廊怎么卖?就算拍卖公司拍得很好,一下拍到10万,画廊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要不要涨到10万块钱一张,一般来说画廊都会跟着拍卖公司的价格涨,一涨发现没人买了,本来3万块钱一张卖得挺好的,一涨涨到10万块没有人买了。就是说拍得好拍得差都会造成干扰,所以我们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很少卖年轻艺术家的东西,即便有,也是已经在画廊代理过几年。比如70后、80后,很多80后艺术家都已经在画廊代理了10年左右。这样的艺术家他们也有作品,在拍卖会上出现一些,但是又不算只在拍卖公司出现的艺术家。大家对这些艺术家,尤其是圈内的专业藏家对这些艺术家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楚了,比如什么价格,大家都有一定的共识,这样的作品就可以拍卖,但是大家都没有听说过的艺术家的作品拿出来拍,最大的问题在于到底值多少钱,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