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第六届海峡两岸篆刻大赛评委们提出这些要求

“初疑轻烟淡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已经走过五届了。从第一届的“篆以载道”到第五届的“有福之州”,从最初朦胧拂面到如今心游万仞,一届届海峡两岸篆刻大赛犹如座座山峰,挺拔耸立,各显其美!为喜迎第四十四届遗产大会在福州举办,“百福来仪”第六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业已启动,相信不少选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本报将集中推出专家评委的赛前指导,希望参赛选手从中获得启迪。就“百福来仪”与“德有邻”这两方命题,本期特邀请梁章凯、魏杰、方松峰、桑建华4位专家评委从文化内涵、印面创作、印屏设计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解读。

梁章凯:解读命题文化寓意 创作体现个人见解

“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梁章凯评委对于历代玺印篆刻的鉴赏颇有建树。他常年奔走于内陆与日本,对推动中日两国印学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不少贡献。他提倡篆刻爱好者与收藏爱好者多参加展览,展览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多次担任海峡两岸篆刻大赛评委,梁章凯从命题审美与鉴赏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 “百福来仪”这个词涵盖的内容非常广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墨客善于表达的一个主题。“福”的含义与表达,100个人会有100种理解方式与表达方式。这也是极其考验功底以及个人审美的。“徳有邻”出自《论语》:“徳不孤,必有邻。”可以从很多的层面,比如:迎接44届世界遗产大会、海峡两岸的文化融合发展等角度,进行不同的理解与表达。

《晴岚江帆》梁章凯 作

《幽居图》梁章凯 作

而命题篆刻,首先当然是要解读题目的文化寓意,然后争取在创作中以最佳的表现方式来呈现作者个人对题目的独特理解。这两个题目,不同人有不同理解。而从篆刻方面来说,篆书中,“百福来仪”“四字笔画一简三繁”,“德有邻”“二繁一简”,在篆刻布局上会对创作者形成一定考验。但这种类型的文字组合也是最容易出现精彩作品的,因为线条与布局可变化性大,想象空间也大。

篆刻本身是一种融合多种艺术综合而成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俗话说:“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从专业的角度而言,“书从印入”,篆刻的表达要根据印面的特点展开无限的变化;“印从书出”,指的印章中的线条应有书法中用笔墨的特点,有书法家的个性。梁章凯表示,从已经举办的5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来看,每一届都有好作品产生,无论是工稳的作品,还是追求个性的作品,都值得肯定。至于选手们所关心的什么样的作品受青睐,不能简单的下结论,这是对刀与石、书与刻是否完美结合的一种综合评价。

《我师造化》梁章凯 篆

魏杰:要从古印中汲取养分,更要跳出传统寻找当代的语言

西安作为汉唐古都,有着不同于南方城市的雄浑,秦风汉骨的精神留存,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西北篆刻独有的气韵。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安人,终南印社社长、西北篆刻的领军人物魏杰此次是第一次担任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评委,谈及西北与海峡两岸的篆刻交流,魏杰并不陌生。

“这几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我一直都很关注,参与的篆刻家很年轻很有自己的想法,让我看到了篆刻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希望。”魏杰说道。

在魏杰看来,篆刻以汉字作为表达方式,3000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这样一种文化的绵延是割不断的,以篆刻作为一个切入点带动两岸的文化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忠信丹心袖清风》魏杰 篆

《云海惊龙》魏杰 篆

提及篆刻的传承,“印宗秦汉”是绕不开的四个字,作为生长在这一地域的篆刻家,魏杰和许多西北的篆刻家一样,也收藏了不少秦汉印,多年来也持续对古玺印进行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年轻一代的篆刻家学习古印应该分两步走。初学时,可从古印中汲取营养,广采博取,而后则必须跳出来,从当下的审美与自我的独立精神中重新探寻篆刻于当代的表达,在此之外再去考虑文字的特征、布局,最后是刀法。

篆刻虽然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篆刻标志性的红色,简练的文字排布,即便放在当下的实用美术与装饰设计中,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与艺术张力,可以大胆与当下的生活进行结合。魏杰希望能在第六届海峡两岸篆刻大赛中看到更多具有自己独特审美观,能体现不同创作精神的作品。只有百花齐放,不拘一格,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与加入这门艺术,赋予篆刻以鲜活的时代生机。

《无墨斋》魏杰 篆

方松峰: 优秀的作品要浓缩参赛者的综合修养

作为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五届的资深评委、大赛成长的见证者,方松峰认为:“已经成功举办五届的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不仅在传承发展篆刻艺术方面显现出自身的品牌效应,发现与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优秀作者,参赛作品的数量与水平都在逐年提高,目前已经成为海峡两岸颇具影响力的篆刻文化品牌。同时,在以篆刻艺术为媒介,探索海峡两岸文化融合方面也走出了新的路子,以文促融,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效应”。

什么样的篆刻作品能让评委们眼前一亮?什么样的作品符合大赛不断提高的评奖要求?对此,方松峰认为,篆刻艺术高度浓缩了中国人的哲思与审美。芥纳须弥,方寸之内,气象万千。能呈现作者取法传承其来有自、技法技巧成熟、品味格调高雅、才情审美兼具,能彰显作者综合艺术素养的作品,才能得到评委的青睐。

方松峰 书

方松峰认为,早先篆刻艺术大都以印谱的方式展示,人们主要的关注点在印章与边款本身,而现在大赛主要以印屏的方式来接受评审与展览展示。印屏所呈现出来的整体艺术效果,成为评审重要的考量因素。从印章的字法刀法章法、边款的刀功文采,到题签题跋的书法水平;从印屏设计的纸本材质肌理到色调选择搭配;这方方面面的细节之处都能考察出参赛者的整体艺术修养,也都会成为评委关注和评判焦点。总之,参赛者的取法传承、技法锤炼、审美取向,品味格调,精神外化,匠气文气,都将成为决定作品是否有机会入围大奖的关键。

方松峰认为,一到五届大赛的举办,已经探索与总结出一套日趋完善与成熟的评审流程与机制。以评委的责任心、包容心、学术视野与学术眼光,评选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专家眼中的“好”,普通观赏者也觉得 “好”。这既是篆刻艺术主流的审美投射,同时也是时代审美精神激活篆刻这门古老艺术生命力的表现。希望参赛者,根据自己的学术储备,扬长避短,入古出新,创作出有传承、有个性、有时代审美精神的好作品。

《一舸出南湖》方松峰 篆

《一默如雷》方松峰 篆

桑建华:注重线条合理布局 印屏制作疏朗大方

杭州自古就是一片钟灵隽秀的土地,生于斯长于斯的桑建华评委,他的篆刻艺术带着温文内敛的江南神韵。他治印,出以纯正的浙派气韵,温润雅正,清逸秀劲。他的作品温和平正而绚烂多姿、不刻意张扬特色而风格自在。他尤其擅长篆刻线条的处理。在他看来,浙派印章的特征,最主要是线条的处理方式,而用刀则是最后的体现方式。就线条的处置与印屏的制作2方面,他给予参赛选手几点建议:

今年的两方命题印,一方为四字印“百福来仪”,一方为三字印“德有邻”。第一方印的百字与来字笔画比较简单。而“福”字与“仪”字笔画相对复杂。如果以浙派印风的创作风格入手,无论以大篆或是小篆,或者汉印使用的摹印篆文字来入印,从字法上可以采用美化篆字的方法,通过对入印文字结构的简化与美化,保持书法的意趣,使之增减合度,不怪癖,不生僻,通过结构的简化而产生姿态雍容的字形结构。在章法的运用上,可充分考虑入印文字笔画的分布空间,合理安排占位。特别是三字印“德有邻”的章法布局,更要考虑疏密、呼应、虚实的关系,通过笔画的轻重、伸屈、挪让等变化以及边框的处理,最终展现作品的形式美。

《鸿雁在云鱼在水》桑建华 篆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桑建华 篆

而印屏是篆刻作品展示的重要形式与不可忽略的环节,印屏其实也是一种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是对创造者审美、思路、工艺等方面的考量。在本次大赛印屏制作上,限于展览征稿要求的统一尺寸,应注意避免粘贴印屏的形式格式化。在纸张的选用上要尽量注意色纸的过度使用与多色搭配及瓦当印纸的应用,以免影响印屏的整体视觉效果。同时,要合理安排朱文印与白文印及边款的粘贴位置。排布注意疏朗大方,充分考虑朱白相间,小印大印的穿插,以免头重脚轻。在题签时要考虑书法字体与印章风格的统一,最大限度展示作者的书法水平。

《曾经沧海》桑建华 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