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果时分,情聚堂里

秋天,成熟的季节。原单位的老同事,有的退休了,有的到别的单位去发展了,相约要聚聚。这不也是昔日情份所结的果吗?非常乐意、一致响应。去哪里?堂里古村没去过,就这样定了。堂里在西山岛的西南面,从城里出发,大约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相传在南宋煦宁年间,徐喆卿任苏州平江府太守。徐是一位智勇双全的爱国重臣,喜好苏州山水,多次到西山堂里等地游览,并嘱其子“异日必葬我于是”。煦宁三年(公元1070年),徐喆卿卒,其子葬公于堂里,于是大兴土木,筑建邱墓、厅堂、房舍、宗祠、桥亭,当时一些达官显贵巨商纷相效仿,来到堂里造房起屋,一时大小厅堂竟多达七十二处之多,堂里遂由此得名。(以上一节摘自百度百科)。

这个村不大,方圆仅一里许。老街上的老房子虽不多,但尚存的还是值得一看。据说这个村尚存沁远堂、仁本堂(西山雕花楼)、容德堂、遂志堂、崇德堂、树德堂、礼本堂、乐耕堂等清代建筑十多处。然也许走得不够,仅见了沁远堂,游了仁本堂。沁远堂曾是堂里最大的私宅,但未修缮与开放,有点可惜。仁本堂又称西山雕花楼,感觉比东山雕花楼更大,(以后另外专题成篇)。

因为我们是以聚为主,在一家农家饭店用餐品茶闲聊的时间花得多些,故只悠闲地游走了古村的一段。毕竟与城里不一般,寻常的一花一果,村叟孩童,都给我们增添了不少的新鲜感。特别是进入了一家寻常的徐姓人家,参观了他家的新旧房屋与院落,农具、南瓜、栗子等堆了满屋,分享了浓浓的农家味……还多说干吗呢?上图!


车到相约碰头的太湖三号桥时,顺拍了一张,雾霭尚未退尽


堂里停车场


停车场南边一溜也是老房子


门上钉着一块铭牌:监控保护建筑


往雕花楼方向去的一幢老房子


这幢老房子沿街立面局部


小街上的一根石柱,应该是玄武石的


仁本堂(西山雕花楼)


仁本堂的对面是售票处,门票50元。文革井就在这里


沁远堂,堂里最大的古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1622.4平方米。据介绍整宅建筑以备弄分隔成南北两路,每路两进。南路依次为照墙、门厅、书楼、楼厅;北路依次为客房、大厅、楼厅。各进建筑以砖雕门楼和墙垣隔成庭院。内部有东西向、南北向的两条备弄相互贯通,形成可互相通连的宅院。现在入内只见南北两条备弄,其余的都关闭着


在北备弄的天井里,见一个砖雕门楼,可惜已遭损


户对只剩基座了。瞧,原来的门槛有多高(门框边上底部有槽,槽的高度应基本为门槛的高度)。左图门外地上堆着的是毛栗子


这一片中右边依稀可以看到沁远堂前的照壁的石基础,上面的墙体已拆除或倒塌了。基础两侧呈八字形,伸出到了街上


老墙虽斑驳,青山入眼帘


寻常的小巷


老街生机


三把锁


一抹秋色关不住


一位徐姓的老人在家门口卖自产的南瓜、栗子。看他的房子也有些古韵,便跟他商量能否进去拍几张照片。老人犹豫着说是货堆在门口不方便。我们跟他开玩笑,待会看过雕花楼后来买他的南瓜,买了货该让我们进去了吧?老人接茬:对,不买货不给进。右图是买了他的南瓜、拍了他的宅院出来后拍的:我们说吃得好,下回再来,老人笑得好开心


徐老家的旧房


旧房很大,有许多间,有的放置农具,有的摆放收获的作物。上图墙上句为:有时常将无时思,莫等无时想有时。98年题写的,呵呵,也有14年的历史了


房子最前面是一个园子。此图为在园子中拍老屋的南立面局部。左侧是新建的两层楼房,(没特色,与这图片右侧的新房相似,拍了也不用)


一位村妇,担子后是柴禾,前面篓子里是采来的毛栗子


无忧无虑的是孩子,哦,金色的童年


最右边的那位是上海的旅游达人,带着自行车从南通一路游过来,他告诉我已在堂里住了一夜简易农家旅馆,就20元


蹭拍了一位正在井边吊水准备洗衣的村姑


山村野趣。左图是扁豆,右图是一串枣


堂里拾萃。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是:枝头的杮子、丝瓜花与蜜蜂、牵牛花与蚂蚱、芝麻结籽也是节节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