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律诗的中间两联?

中国诗歌报有温度的平台

有不少诗作者的绝句、词都写得不错,但律诗我就不敢恭维了。毛病在哪?窃以为,原因之一,就是律诗中的颔、颈两联出了问题。

如何把握好律诗的中间两联?在下愚者千虑,诗苑偶拾嘉酿一一律诗的颔、颈两联无外乎两种组合:一种是情景;一种是叙议。

中间两联多起承转作用。承转联的表现手法大致有三种:一是全部写景;二是移步换景;三是移思焕景。

  • 全部写景。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承转联:从耳中听到的,然后写到眼中看到的景物。这些景物正好串成了一副完整的画面。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歌》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承联写出了历史的沧桑,转联写出了山河的壮丽,定格成了一副壮阔的画面。

崔颢《行经华阴》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颔联写晴雨时的景色,这是写近景;颈联写想象中的幻景,描述华阴地势的险要和汉的形胜。

  • 移步换景

移步换景是根据感官所看到或者听到的去描写景物。如,

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三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承转联的景物描写,由地上写到天上,由千里之外,写到身边。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是典型的移步换景。

曹雪芹《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这也是典型的移步换景。

  • 移思焕景

移思焕景是根据思绪起伏而焕发精神,变换情感去描写景物。如,

温庭筠《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该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祖国,这是时代的需要。温庭筠这首诗正是塑造了一位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颈联的对仗颇为工巧,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灵活而不呆板,生动而不拘泥。承联“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过去19年经历的艰辛,全在这场景中体现了。转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没直接写感慨,而是写了两个场景的对比组合。写看到现在的景物,已经物是人非,而当年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这样的景物描写是跟着思绪的起伏而描写。虽然是一组组画面,但是完整的表达了一个主题。

根据思维而变换场景焕发精神,还可以用作描写过去的事物。

例如,韦庄《忆昔》

昔年曾作五陵游,午夜清歌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下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字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惟见水东流。

中间承转联全是过去的场景,描写的都是过去的种种美好的场景。可以理解成是一副画面,也可以理解成一组画面,根据情思的起伏描写景物,也可以描写出一副画面来。

移步换景和移思焕景要记住三个要点:

1、景物构成一副完成的图画,重点突出,动静结合。

2、景物描写顺序有致,不能杂乱无章。

3、虽是在写景,但要把作者的情感与精气神都隐涵在里面,这样的景物描写诗句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来源||原亮美瞻呵佛光

本栏编辑||海底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诗报

声明||作者观点不代表中诗报观点,仅为创作者提供参考和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