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推文2136】生产网络视角下何为最优产业政策?

原文信息:

Liu E. Industrial policies in production network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9, 134(4): 1883-1948.

  本文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刘斯原,这篇文章荣获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年会最佳学术新秀论文奖,并于2019年发表在QJE。本文研究了存在市场缺陷情况下的生产网络视角下最优产业政策,其核心结论是市场缺陷通过后向需求联系而累积放大,进而导致最大扭曲体现于上游部门的销售总额,因此政府有动机对上游部门进行补贴。

  内容摘要:许多发展中经济体采取有利于特定部门发展的产业政策。值得思考的是,这种干预是否具有经济逻辑?本文旨在分析生产网络关联的经济部门的政策效应。事实上,市场缺陷会引致扭曲效应,这种扭曲效应会通过后向需求联系而累积,进而导致上游部门成为缺陷的交汇点,并且具有最大规模的扭曲效应。本文主要发现扭曲部门规模成为推进该部门社会价值的充分统计量,因此政府有动力提高补贴上游部门。此外,部门干预的整体效果可以通过充分统计量与补贴支出的部门间一阶效应体现。本文证实了韩国1970年代与当代中国的产业政策,政府对部分产业采取利好政策是符合经济逻辑的。因为当经济中各部门通过投入产出联系形成生产网络时,市场缺陷引致的扭曲效应会通过网络中的后向需求联系而加重,从下游向上游传递后导致上游部门具有最大的规模扭曲,而适当的政府干预会产生积极效应。

01

引言

  众所周知,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一系列产业政策刺激各部门经济发展,如:1950-1980年代的日本、1960-1980年代的韩国和台湾及当代中国。事实上,早在1958年,Hirschman则提出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命题,即:产业政策到底如何刺激经济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存在市场缺陷情况下的生产网络中最优产业政策,其核心结论是市场缺陷通过需求联系而累积放大,进而导致最大扭曲体现在上游部门的销售总额,因此政府有动机对上游部门进行补贴。

  考虑到政府财力受限,政府无法全部消除市场缺陷,因此需要选择重要部门推进。那么,哪些部门需要首先被推进呢?研究该问题存在诸多难点:第一,扭曲效应存在投入产出关联,因此补贴扭曲度最高的部门或许不能提高效率,政府决策需要考虑生产网络效应;第二,投入产出结构并非一成不变的,政策方案需要根据结构特点灵活调整;第三,政策措施也许会依赖于市场缺陷的严重程度,而市场缺陷的严重程度的测度极为困难。

  因此,本文试图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在分散经济中,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测度方法“扭曲集中度(Distortion Centrality)”,该测度方法整合了生产网络中市场缺陷的扭曲效应,是一个政策补贴的边际社会价值的非参统计量。而政府则须对这些具有较高扭曲集中度部门加以辅助。“扭曲集中度”则是部门影响力与Domar weight之间的比率。影响力表征重要性与部门最优规模;它能够表征部门资源扩张的加总效应。Domar weight则捕获均衡状态下的部门规模,即表征推进部门发展的单位成本。补贴影响力部门则会引起巨大收益,补贴较大的部门则成本高昂。因此,“扭曲集中度”能够有效表征政府支出的边际社会价值。“扭曲集中度”作为一个非参的充分统计量,政府干预生产网络变化可能仅仅引致加总经济的二阶效应。

  因此,从该意义上讲,具有高“扭曲集中度”的部门也许并非是高扭曲的部门,也不一定是影响力最大的。事实上,相对于扭曲的下游部门而言,这些部门更加趋近于供应链上游部门。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缺陷的扭曲效应通过后向需求关联产生累积效应。在一般生产网络中,扭曲集中度依赖于市场缺陷,而这往往很难估计。由于后向需求效应引致的市场缺陷的累积效应,因此本文作者构建了“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

  本文基于理性经济框架下展开产业政策所呈现的跨部门关联与市场缺陷的分析。为进行有效测度,本文作者在传统生产网络模型中引入市场缺陷。由于金融摩擦和契约摩擦的存在,导致市场缺陷呈现市场分配无效性特征。这些特点导致产生无谓损失,进而提高有效投入价格与生产成本。这种“扭曲效应”则会直接导致跨部门的资源错配,因此为政府政策干预提供了发挥作用的空间。在一般生产网络中,扭曲集中度依赖于市场缺陷,而这往往很难估计。由于后向需求效应引致的市场缺陷的累积效应,为此,本文作者构建了“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因此,相对于其他上游行业的产出比例,上游部门的供给是不成比例的。

模型设定

02

  市场缺陷表示能够影响市场分配的因素,诸如:交易成本、金融摩擦和契约成本等,这些会引致生产外部性和成本加成。运用wedge χ表示市场缺陷,该变量具有两大特点:其一,市场缺陷会抬高市场投入品价格;其二,支付“拟租金”将会产生无谓损失。生产补贴τ:本文关键目的是在市场缺陷条件下,分析生产补贴(政府干预)τ如何影响加总效应。Domar Weight:多玛权重用于刻画行业在投入-产出关系的规模,一般定义为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柯布—道格拉斯技术环境下,行业多玛权重由消费偏好份额和里昂惕夫逆矩阵决定。显然,多玛权重内生于生产网络。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行业i在生产网络的里昂惕夫逆矩阵中对应的元素增大,其多玛权重也将增加,从而加重该行业冲击对总产出的影响(Magerman,2017;Carvalho和Grassi,2019)。

  严格而言,在任何有效的经济系统中,无论偏好和技术如何设定,行业i的生产率冲击对GDP的影响都是行业的多玛权重的函数。这种对应关系也被称为Hulen定理,是研究宏观波动的微观来源的有用工具(Baqaee和Farhi,2018a)。本文模型设定如下:

  消费品加总函数:

  中间品函数:

  生产者问题:遵循成本最小化原则

  不完全竞争引致的无谓损失:

  价格标准化处理:

  政府干预引致的支出成本:

  政府预算约束:政府支出+政策干预支出=税收

  消费者预算约束:

  支出恒等式:

  综合上述公式(7)、(8)、(9),可得到公式(10):

03

理论:引理与定理

  Lemma 1:补贴对要素收入的影响

  该引理表明Hulten(1978)定理在非有效经济中是无效的,主要在于两点:其一,影响力Influence不同于Domar weight;其二,产出与要素收入存在脱钩现象。因此,在非充分经济中Influence与Domar weight均不是产出对生产率的充分统计量。

  Hulten定理:证明了多玛权重是微观冲击如何影响总产出的充分统计量,但其本身是由经济系统内生确定的。隐含意义是,对于微观经济冲击的总体影响而言,多玛权重仅在一阶环境下是充分统计量。这意味着,只有当冲击很小或经济系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时,多玛权重才是一个合理的近似,但在高阶环境下,它可能是一个糟糕的近似。

  Lemma 2:补贴对产出Y的影响

  分散经济中,产出Y对补贴的影响效应。根据该公式可看出补贴效应可分解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网络结构引致的)。

  Lemma 3: 层级网络的上下游度

  上游度测算主要依据Antras(2012)的测算方法,越往下游走,该部门的上游度越大。Figure 1展示了层级生产网络的投入产出需求矩阵的基本形式:

  Proposition 1:该定理表明扭曲集中度作为社会价值SV的充分统计量,好的政府将会有选择性的针对具有高扭曲集中度的部门进行补贴。

  Proposition 2:该定理表明在分散经济中政府干预的一阶效应约等于扭曲集中度与政府干预部门支出的单位价值的协方差。在分散经济中扭曲集中度的平均值约为1。

  Proposition 3:在柯布-道格拉斯条件下,扭曲集中度作为最优补贴的充分统计量。

  Proposition 4:在分散经济中扭曲集中度的表达如式(13),该公式表明扭曲集中度依赖于网络结构与潜在的市场缺陷,根据该公式能够清楚看到市场缺陷会通过后向关联产生累积效应。扭曲集中度可写作:

扭曲集中度矩阵形式:

  Proposition 5:

  Case 1:确定的市场缺陷条件下,上游产业具有更高的扭曲集中度。

  Case 2:随机的市场缺陷条件下,上游产业具有更高的扭曲集中度。

实证:评估产业政策

04

  扭曲集中度与网络结构有何关系?下图显示了该市场缺陷是通过向后的需求联系形成了累积效应,因此,扭曲集中度较高的部门位于上游,上游部门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供应给许多其他部门。接下来,将评估韩国在1970年代和2005年代的产业政策。韩国和中国的生产网络层级,衡量起点是国家投入产出表。

  Figure 2:图2主要刻画1970年韩国(左)148部门与2007年中国(右)135部门的网络生产结构。该图主要刻画韩国和中国的投入产出需求关系矩阵。左下角稀疏,越往对角线走越密集。

  Table 2:表2则展示了高度关联部门的扭曲集中度情况。结果表明经济体干预总是起于上游部门,由于这些部门对市场缺陷的敏感性较弱。尽管他们之间高度关联,且均值为1,但不同扭曲集中度测算方法的结果与范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由于不同的范例存在显著差异。严重缺陷将会导致不同部门的扭曲集中度呈现分散化特征。

  Table 3:出口密集型部门在封闭经济中位居下游,但事实上该国出口是为换取进口品,则可能位居相对上游,出口至更加上游的部门。通过引入“贸易中间商 trade intermediary”将该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中。虚拟的“贸易中间商”从国内部门出口并且出售进口品给其他部门。假定虚拟生产商保持固定回报率,出口与进口成正比例增长。贸易失衡作为加总转移的外生变量处理。

  表3则主要刻画封闭经济前后的不同扭曲集中度。虚拟“贸易中间商”的扭曲集中度位居平均值。进口部门位居上游,推进出口密集型部门产生更多的加总收益。结果表明,整体扭曲集中度保持不变,但开放经济政策调整会加快不同纺织品相关部门的扭曲集中度的提高。

  Table 4:表4报告了较弱关联度的部门的扭曲集中度。结果表明:促进较大部门(即具有高多玛权重)和生产消费品(具有高消费品份额)将很大可能扩大资源错配和加总损失。不同部门的测度结果表明,出口密集度C3和消费份额C5均与扭曲集中度呈现正相关。

  Table 5 & Table 6:表5和表6分别报告了韩国与中国具有高扭曲度与低扭曲度的部门行业。韩国和中国的制造业部门具有较高的扭曲集中度,因为这些部门趋向供给中间投入品,诸如:钢铁、机械、化学制品和交通运输设备。相对而言,轻工业部门更多供给消费者,诸如:食品和家庭消费品,这些部门则具有较低的扭曲集中度。韩国HCI计划 Heavy-Chemical Industry重化工业驱动计划是韩国朴正熙在1970年代制定的一项经济发展计划。该计划主要覆盖六大部门:钢铁制造、机械、电子产业、石油化工、汽车业及轮船业。

05

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政策干预应从具有高扭曲集中度的部门开始。利好的产业政策干预不必针对扭曲度最大的部门,而促进非扭曲部门不会加剧资源错配。后向需求关联引致市场缺陷的累积效应,政府应针对不同部门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梳理生产网络的文献,存在市场缺陷累积效应的部门被称之为“上游”,意味着该部门供给其他部门较多,而源自其他部门的投入则相对较少。韩国70年代和当代中国的数据表明,上游端部门也成为政策制定者重点关注部门,此外本文研究表明产业政策对这些部门具有正向促进效应。

  本文应用非参统计量捕获福利的一阶效应,但没有解决最优性问题。本文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则主要在于以下几点:首先,本文涉及的是边际干预措施,并未强调高补贴措施;其次,强调了资源分配效应,却并未置于政策实施的政治经济学框架分析;最后,本文主要基于静态分析,忽略了动态效应。后续将对以上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Abstract 

Many developing economies adopt industrial policies favoring selected sectors. Is there an economic logic to this type of intervention? I analyze industrial policy when economic sectors form a production network via input-output linkages. Market imperfections generate distortionary effects that compound through backward demand linkages, causing upstream sectors to become the sink for imperfections and have the greatest size distortions. My key finding is that the distortion in sectoral size is a sufficient statistic for the social value of promoting that sector; thus, there is an incentive for a well-meaning government to subsidize upstream sectors. Furthermore, sectoral interventions’ aggregate effects can be simply summarized, to first order, by the cross-sector covariance between my sufficient statistic and subsidy spending. My sufficient statistic predicts sectoral policies in South Korea in the 1970s and modern-day China, suggesting that sectoral interventions might have generated positive aggregate effects in these economies.

声明:推文仅代表文章原作者观点,以及推文作者的评论观点,并不代表香樟经济学术圈公众号平台的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