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有多神奇?违背规律,生长万年,专家:这就是塑料碎片

有这么一种“生物”,它的外表酷似一团肥肉,经常被当作是厄运的根源,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却又被古人形容为“长生不老”的仙药,因太过于罕见被认为是传说中的神物,却在现代被屡屡发现,尽管多数人都曾听过它的大名,科学界对它的研究却鲜见报道。

它究竟是何种“生物”,又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如何生存和繁衍?至今还存疑,它就是传说中的——太岁。

一、传说中的“太岁”

在中国古代,人们相信“天人感应”,即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亮度改变、日月蚀、星体排列等),来推算人世间的祸福吉凶,进而衍生出对星辰的神格化。

根据古星象学说记载,“太岁”是六大凶星之一,与木星运动方向相反,速度相近。太岁星运行到哪个方位,对应的地底就会出现一团肉状物,它就是太岁的“化身”,人类如果在这个地方活动就会惊动“太岁”,引发厄运。因此古人对它是又敬又畏,所以就有了“别在太岁头上动土”的谚语。

太岁在古代的记载很早,可追溯至几千年前,当时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不统一,《山海经》里,太岁也叫“聚肉”、“视肉”、“肉灵芝”,吃了它的人不仅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萎缩成一个肉团,异常恐怖。不过从东汉时期开始,太岁可药用的共识就基本形成,并绵延至今。

东晋《抱朴子》中甚至直接列举了太岁的吃法,“诸芝捣末,或化水服,令人轻身长生不老”,听起来很不错的样子,药学鼻祖《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曾列举其特点:“肉灵芝,无毒,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总的来说,太岁在古人心中的形象基本等同于“仙药”。

二、真身竟是现代“塑料”?

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能够支配人类福祸的“凶物”更是勾起了人们的探索欲。1992年, 陕西周至县河边发现了一块重达40多斤的太岁,打捞的村民们纷纷切开拿回家油烹,据说切开时太岁还在微微抖动,似乎能感受到疼痛一样,有人试吃后表示,味道微酸带甜。

2010年,科学家对当年遗留的太岁样本进行了研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和红外光谱测试,惊讶地发现这块“太岁”的构成竟和聚乙烯醇(PVA)相差无几,后者是一种出色的热塑性塑料,多用于现代基建工程中,并且聚乙烯醇的吸水特性,它在潮湿的环境中也会“生长”。有科学家就此分析,现代“太岁”大概率是人类盖房子留存在地下的塑料,这也是为何现代发现太岁的案例远高于古代的原因所在。

但这一结果显然无法解释古代也有太岁出现的情况。2016年5月,中科院微生物所实验室针对全国七个样本进行全面分析,最终发现真正的太岁不是塑料,而是一种非植物、非动物也非菌类的“特大型黏菌复合体”,是第四种生命形式,并且据加速器质谱(AMS)碳14测年法测定,这些太岁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万年,并还在不断生长。

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太岁违背自然规律,不断生长的奥秘也逐渐被科学家破解。它的再生能力很可能与它含有一种名为吡咯喹啉醌(PQQ)的物质有关,2017年《细胞科学》杂志刊文,名古屋大学佐仓博之教授实验发现,通过外部补充PQQ,能够调动生物体的长寿信号NRF2、FOXO,延长他们的生命周期。

三、“太岁”研究获益未止

“太岁”曾被古人赋予极高的药用地位,甚至是耐老增年,这给原本就神秘的太岁再添一抹神秘色彩。近年来,有关太岁提取物(PQQ)的研究也渐呈井喷态势。

东京大学、德州健康科学中心的多项研究显示,太岁提取物PQQ在活化sirturns蛋白家族、增强线粒体Mito上表现极佳。据悉,sirturns蛋白是细胞能量的“传感器”,深度参与基因转录、基础代谢、细胞应激等进程,线粒体则被誉为“能量工厂”,其活性程度与生理性老化高度相关。

众所周知,日本是全球百岁老人最多的国家之一,有“长寿之国”美称,不过其巨大的老龄压力也迫使科学家加深对太岁的研究和利用。2019年,本土长寿科技企Bioagen率先以太岁提取物为主打,通过食品补剂方式将提取物研制成“派洛维”,落地后迅速风靡至当地商超(大丸、伊势丹等),近年来随着国内老龄产业的升级,派洛维甚至还被国内京D东、天T猫等线上平台引入,创造不下十万热度,据说买者九成都是巨商富贾,不知真假。

最后,现代科学虽然已经证实了太岁体内确实存在一些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但相关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日本科学家Kato曾在《自然》发刊,希望将提取物PQQ归列为维生素范畴,不过该观点并未得到主流的认可。

对于“太岁”的研究不应止步,如果有一天科学家能完全破解它的生命奥秘,也或将使人类突破生命的短周期,获益无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