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真正的牛人,本质上都是“框架思维”的高手
01 思维框架
有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只老虎,其中一个人赶紧蹲下,从背后取出一双运动鞋换上。
另一个人看了,问道:“你干吗?你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
换鞋的人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看上去像是笑话,但不得不承认,换运动鞋的人是高手,他洞悉了事物的本质,最后他活下来的概率也最大。
其实生活中其实也一样,老板就是那只在森林里游荡的老虎,而你和你的同事就是森林里的那两个人,而鞋子就是“框架思维”。
有框架思维的人和没有框架思维的人差别到底有多大?
举个例子,有一天老板要求小黄和老白写一份工作汇报。
小黄思维活跃,很快就把最近看到的、听到、想到的都一股脑写成了一份万字长文,熬夜写完发给了老板。
老白不紧不慢,接到任务后,只是简简单单梳理了一下情况,把工作进展、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罗列了一下。下班前就发给了老板。
第二天,老板提拔老白,开除了小黄。
一个升值,一个开除,这就是区别。
02 牛人们的作弊器——框架思维
所谓框架思维,是指提炼出问题的核心解决路径, 形成一套通用的解决方案,帮助我们在遇到复杂问题时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分析。
做事有框架,大方向不会错,工作效率也高。
框架思维并不是谁独创的想法,事实上已经是各个顶尖高手已经掌握的方法。
查理·芒格就是框架思维的高手,很多人把注意力盯向他提的“思维模型”,殊不知思芒格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栅格思维”。
所谓“栅格思维”,实际上就是管理所有模型的模型——框架模型。
芒格经常说的那句话:“如果你手里只有一个锤子,那你看谁都是钉子”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框架思维的表现。当一个人掌握了多种思维模型之后,要抽离出一些最精华的模型加以融贯,以期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网格”,最后利用多种模型产生lollapalooza 效应。
lollapalooza效应,是芒格的“好上加好效应”。
当多个效应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往往能形成带来正效应的威力。这种正效应,就是芒格著名的“好上加好效应”。
03 如何构建框架思维
那我们如何构建“框架思维”?其实非常简单有三种方式:
- 按流程划分
- 按阶段划分
- 归纳成公式
按流程划分框架
这个很简单,就是根据时间顺序,将流程步骤划分出来,细化出每个每个步骤的细节。例如我们现在想要写一篇10w+的爆文,这时要怎么写呢?标题写好一点?内容写的精彩一点?不能这么主观的,这时我们可以列一个爆文框架,从最开始的标题,开场到最后的诱导引发,激发扩散,一个点一个点的攻破。
按阶段划分
生活中,很多事情跨度比较大,完全没有哪个流程可以完全包含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这是可以用不同阶段去划分。例如说想学演讲,这时候就可以按入门、基础、专业、训练这几个阶段去划分和实施。
归纳成公式
除了上面这两种方式,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方法,就是归纳成公式。这个一般都是领域大佬才能做到的,当这些大佬在领域里有了庞大经验积累后,可以从重复杂现象背后抽离出几条简单要素,并列成公式:
稻盛和夫: 人生成功方程式=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
刘润:人生商业模式=能力✖️效率✖️杠杆
秋叶:爆文=好标题+蹭热点+小故事+真情感+炼金句
04 结语
上面说了那么多,其实“框架思维”真没有什么高深的地方,只是一套规律的方法而已,并不难掌握。现在流行的所谓知识体系、栅格思维、知识树本质上,其实都是框架思维的“变体”。
虽然不难,却极为重要,也极容易被人们忽视。
例如这几年网络的发展,知识大量传播。很多人学习了大量的课程,可越学越焦虑,越学感觉越没学到什么东西,追根溯源,其实就是缺少了“框架思维”。
所以,当你学知识学到怀疑人生的时候,不妨停下来,花 10 分钟,利用框架思维,将自己所学的知识,重新分门别类,按需归档,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