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纪念几位幕后的先生
我不是个仪式感很强的人,通常在关键日子,我还特别愿意避过去。然而近年网络上自媒体发达,逐渐发现非但避不过去,而且有时经常会被引动一些情绪。比如清明,本来我并未有想要记录些什么的冲动,但【的笃越剧】整理的一篇很全面的纪念越剧人的文章令我很有感觉,主要是觉得PO主能整理这么多,实在太不容易了。所以我就想到了,一些幕后的人士,例如编导作曲等,这方面资料实在太少了,小编非但所知极片面,而且他们的资料,生平和图片,也很难搜索得到。我这里只能按照我了解到的一些前辈,以偏概全,略作介绍,有些是从百科上直接抄下来的,并不知有无错误。提出,我改:)
……………………
王元坚(1918—1982)
浙江鄞县人。寓居南京。越剧音乐作曲家。年轻时曾先后在浙江义乌中学、兰溪师范学校担任音乐教师。他是一位老革命。三四十年代即为新四軍演艺队作曲。
1949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戏曲研究班学习。同年8月参加东山越艺社与范瑞娟、傅全香合作。
1951年始,先后在云华越剧团、春光越剧团、光明越剧团担任作曲工作。
1956年参加南京市越剧团工作。先后在《南冠草》、《柳毅传书》、《盘夫索夫》、《碧玉簪》等三十多部戏中担任作曲。为使托腔规范化,他编创了一套[尺调中板过门],丰富了越剧的伴奏音乐。在和竺水招、商芳臣、筱水招等人的长期合作中,对越剧的唱腔音乐共同探索和研究,对他们艺术上的成就,起到了帮助作用。
这位去世非常早,很可惜,他可能是对竺水招唱腔最了解、最有研究的人。共同合作了将近二十年,建国后几乎每个戏都在一起。小编有次看竺水招的笔记上面用很平静的语气说:读完《江姐》剧本,明日到羊皮巷与(王)元坚设计作曲。——那样熟稔寻常家人般的感觉,令我惆怅了很久很久。
他在越剧界理论上也很有影响力,1951年《杏花村》大会演的作曲里面就有他。
——顺便提一下,建国后汇演或者一些大型活动的人才选拔很有意思的,演的题材多半属于时代需要,观众不怎么接受,为了加强影响力,怎么办呢?用顶级人才堆。不但角儿,编导作曲缺一不可。
——比方《千军万马》,上海三十六家剧团演同一出戏,群策群力,优秀编导必须参加,当时韩义在列,但是那时候刚好在演《水晶宫》,营业很好,拖拖拉拉很不积极,云华被点名批评了,尤其点单名是韩义和一位姓沈的编剧,意思开会磨洋工,态度实在糟糕。【实际上被点名的泰半意味着已经在划y行列,虽然还没公开。但是当时被公开点名批评的韩义、南薇、尹树春,无一例外后来都y了。不过剧团点名应该还马马虎虎,因为当时我看所有团都被点名过,芳华,合作:)所以竺还好,当时还对她有所观望,没有点名的。
……………………
计大为
17岁即参加上海业余话剧工作,1948年起先后参加上海金香琴、陈少鹏剧团、海光大戏院、文宣越艺社等越剧团任导演、编剧。1951年任上海少壮越剧团编剧。1955年任南京市越剧团编剧、导演。1989年退休。
编剧的代表作品有:《辕门斩女》(上海少壮越剧团演出)、《柳毅传书》、《天雨花》、《侯门之女》等剧(南京市越剧团演出)。《柳毅传书》于1962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在国内外发行,剧本发表于《电影文学》1962年第3期,舞台演出本选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江苏卷》。
导演代表作品有:《莫愁女》、《天雨花》、《湖畔盲女》、《江姐》、《柳毅传书》等剧。《天雨花》获1957年南京市第三届戏曲会演剧本奖、《莫愁女》获1984年南京市戏曲会演导演奖、《侯门之女》(与吕一平、陈秋彤合作)获1988年江苏省新剧目观摩演出剧本奖、1987—1991年度南京市文艺评奖编剧二等奖,1992年摄成戏曲电视剧获第12届电视剧“飞天奖”戏曲短篇剧一等奖。
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戏曲学会理事、江苏省导演学会会员。退休后一直受剧团返聘,为越剧事业继续作贡献。
补充:计进入越剧界很早,他的父親是上海三友实业社的。三友实业社与越剧关係渊源颇深。他早年在话剧界,四十年代后期进入越剧界。前在少壮等,故与陆锦花老师張云霞老师很熟。生前开玩笑说是被“骗”到南京的。
老计为人很好,对每一个人都很好。为人豁达,用通俗话说没有一个关係不好的人。
——以上包括王元坚部分补充资料,由南越胡文哲老师提供。非常感谢!
个人碎碎念:我和计老师通过一次信,就我年青时很花痴的给老虎写信,并说我如何思慕她母亲。她把这信往计老师那里一丢……计老师给我寄来了他写的竺水招传记。
怎么说呢,这个传记说实话,有点非常gm的味道,大约86年左右在《新华日报》连载,也是收入江苏档案馆的。因为时间早,且为官方所需,很有点上纲上线的形式主义尚未退却,比如讲竺水招自沪去港,把她批得…就是很资很落后啦……老竺活着估计满头黑线:)另外也很迁就上海方面的权威。
但在更多方面,要感谢计老师写的这个传记,包括他写的《竺水招之死》,包括他写的一系列纪念文章,这和别人写的完全不一样的,材料翔实,态度认真,最让我感到(为竺水招、也为有这样的立传人)骄傲的是,他的写传态度非常认真。
认真到什么程度呢,他上面写到的事情,每一件都有出处。
比如有些在别人看来似乎是小说、散文化的事情,在他都有出处。比如竺水招小时候代人受过,把代的人名字也写出来了,我能查到这位姑娘后来也在上海演出过;比如黄岩坐牢事件写的非常详细,甚至写出了尹竺绑在一起走入江水自杀,这在当时看我是很震惊而且不能置信,但我查到当时有位老人,后来一直在南越;比如竺水招不肯演粉戏和丘八顶着干,被戏班和师姐保护,这一段我看到尹树春回忆了;比如竺水招在上海拒绝拜干爹被恶霸逼着同戏班解约,嗯,这一段汤笔花写过;比如竺水招保护班底演员仗义直言,这一段是筱少卿几次写过;又比如竺水招巡演到福建金门,向对海轰炮……嗯,这一段竺水招自己写的,我们老竺三大心愿,第一台湾jie fang……反正他写到的每一件事情,我几乎都可以从其他侧面角度来查证其真实性。所以有些查不到的,我也比较相信他,比如他写竺水招到四明山,对那里的情形至为感动,一度想留下来,后来组织上就给她派了位地下D员入芳华,后来被发现开除了,竺水招没有能够坚持。那么我也是相信的,毕竟她只是一位演员,有些事情她不懂,也不太关心。
所以到了现在,很多的竺水招一手资料都是由计老先生提供的,非常非常宝贵,感谢他。
PS:他之所以被“骗”到南京,估计是因为当时云华的编导,先后都出了问题,象韩义他们,估计竺美人四处找编剧ing,毕华琪差不多也是53、54左右才去的~他和竺认识,据计老师自己回忆最早就在49年的第一届华东戏曲研究班上面。
……………………
毕华琪:她的介绍比较少,网上有一篇文章,我COPY下来吧。
关联阅读
我的精神导师毕华琪
【出处:清高的博客;链接:http://blog.sina.com.cn/maxf11 】
一直没能忘记你,毕华琪老师。马上要到冬至了,今天写一篇短文来祭奠你——我的精神导师。
在我16岁那年,正是世界观形成的花季年华,我认识了你。
那年的春天,我刚中四毕业,枫泾镇(那时叫枫围公社)举办一个小戏创作班。我们领导从上海戏剧学院请来你和孙祖平老师,给我们这些业余作者辅导戏剧创作。因为就我们两人是女性,就安排在一个宿舍。我和你,谈思路、谈作品、谈人生、谈理想,都在一起,大约有一个月。我在你的指导下,写出了一只小戏,是一只小到不能再小的沪剧表演唱,只有30分钟的表演时间,由我带回长征大队部排练演出。
我看你的年纪有40多岁了,问起你的孩子有多大了。你说你估计终身不会结婚的。你说你一直以创作越剧为乐事,你把郭沫若的话剧《南冠草》改编成越剧,得到郭的接见,郭还请你去他家玩。你说你家是资本家,母亲早已过世,父亲找了个小老婆,除了天天问你要钱之外,没有家庭温暖,所以你在上海也是住上海戏剧学院的单身宿舍,很少回家。
我是个文艺青年,又在豆蔻年华。你可能没有想到,你的一番话对于我来说,不啻是精神上的启蒙老师。我确实将全部的兴趣都转移到了文学上,我没有时间去考虑我的婚姻,我觉得婚姻不是大事,事业才是大事。真的,我没有少女思春的感觉。我一有时间就看书。写作。在农村的4年时间里,我既不误农事,也发表过许多文章,在全国性的报纸、刊物上发表过小说、散文、故事、诗歌。一直到我跳出农门,师范学校毕业,参加工作近2年后,24岁时才考虑嫁人的事。这在同龄人中已经算是晚婚了。
77年冬季恢复高考后,我考取了上海幼儿师范学校,离上海戏剧学院很近的,我就每个月往你的宿舍跑。我把你当成我的长辈一样尊重。我一直想,你没有儿女没有家庭,我要做你的女儿,等你老了,我来伺候你。因为当时没有手机,通话不方便,有事打电话要请门卫传达,很不方便,也就少有信息沟通了。
突然有一天,我的朋友王璀蓉告诉我:你的老师毕华琪过世了,不知道是什么病,很突然的。我大吃一惊,什么时候?我和她分别半年不到,怎么就阴阳两隔了?你怎么知道的?她说在华东医院看病时偶尔得知的,有好几辆轿车送她的。当时,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我的肩膀抖动起来,我无法抑制地嚎啕大哭起来。毕老师,我还没来得及报答你、伺候你,你就这样早早走了?你还那么年轻,还很健朗,还没到退休年龄,我怎么能预料到你英年早逝呢?
王璀蓉,我的好朋友,请你不要光火,我在你的大喜之日,在你的新婚房里,当着你的面泪流满面。我实在忍不住,请你原谅我吧。
都过去30多年了,毕老师, 没儿没女的你在天国还好吗?还在写剧本吗?
……………………
陈曼(1928~1993),原名陈华黍,江苏省苏州市人。
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财务管理系,自幼酷爱戏剧。
1948年应征到上海同孚大戏院,在前辈编剧陶贤先生的指导下当起了业余编剧。至解放时,先后编写了古装戏《浮生梦》《将门之子》和现代戏《寒流》《白毛女》等剧。
1949年夏,入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结业后进合众和光明越剧团正式担任编剧工作,编写了《红花果》《飞凤山》等剧。
1950年夏又进入第二届戏曲研究班学习,结业后先后进文宣、自力、青年等越剧团任编剧,编写了《有情郎》《金玉良缘》《孟丽君》《梁红玉》等剧。
1951年上半年经上海市文化局推荐,受芳华越剧团特邀,与沈泯、毛秋白合作编写了《贾宝玉》。同年夏,再进第三届戏曲研究班学习,结业后正式受聘为芳华越剧团编剧。
1952至1954年间,又受少壮越剧团之邀兼任该团编剧。
从1951年至1958年编写的剧本有:《何文秀》《相思果》《秋江》《西厢记》《杨忠保》《忠王李秀成》等10多部传统戏和《红色风暴》《东海怒涛》《她上了圈套》《红花村》等现代剧。1959年1月随芳华越剧团支援福建,编写了《盘妻索妻》《武则天》《郑成功》等剧。66后被下放到福建光泽县山区。
1980年重返芳华,次年调回上海,受聘于虹口越剧团,编写了《沙漠王子》《张羽煮海》《天长地久》等剧。
从事越剧创作40余年,创作编写大小剧目100多个,其中《何文秀》《盘妻索妻》《沙漠王子》已成为尹派艺术的代表剧目,流传各地。《沙》剧已由上海电视台摄制成4集电视连续剧。《盘妻索妻》《张羽煮海》《沙漠王子》《天长地久》等剧还被上海、江苏、浙江电台和电视台录音、录像和灌成唱片。所作《琴瑟缘》和《秦楼月》均有单行本出版。
1985年1月退休后仍笔耕不止,又编写了《破镜重圆》《颠倒姻缘》等剧上演。
——这位真的是尹桂芳长期合作伙伴了,大家看我写的尹桂芳和苏青的文章,大抵还有印象吧。陈曼把苏青介绍到芳华的,苏青动手编戏时,由于她之前编的戏上座不好,尹桂芳非常担心,又不想打击她积极性,就出个主意让她与陈曼合作。很显然,陈曼的戏相当有保证。尹桂芳也演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