藳城之战后,朱棣与建文帝和谈不成,继续兵戎相见
通过夹河、藳城之战,建文帝派出的朝廷军队损失惨重,朱棣终于将不利局势扭转过来。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闰三月,击败平安后,朱棣率军南下,经过顺德、广平,河北的郡县大多投降。
四月,朱棣抵达大名,大名官吏迎降燕军。
收到齐泰、黄子澄再次被罢官的消息后,朱棣自然知道这不过是建文帝的缓兵之计,于是上书和谈,请朝廷将吴杰、平安、盛庸等人所率兵力全部召还。
“将士皆曰:'恐非诚心,姑以饵我。不然,吴杰、平安、盛庸之众当悉召还,而今犹集境上,是奸臣虽出而其计实行。’”(《明史纪事本末》)
建文帝朱允炆看了朱棣的这份上书,拿不定主意,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召来方孝孺商量对策。
方孝孺认为,燕军停留在大名,天气暑热难当,时间一长,应不战自疲;应急令辽东诸将进入山海关,攻打永平,同时令真定的兵马进攻北平;燕军必然回师救援,朝廷派军紧随其后,前后夹击,必能将其击败。
而且,方孝孺建议暂且遣使回复朱棣,拖延时间,使其军心懈怠。
方孝孺起草了一份诏书,建文帝派大理少卿薛嵓带着诏书前去燕军大营,又将数千张传单交给薛嵓,让他秘密散发给燕军将士,以动摇其军心。
在诏书中,建文帝承诺,赦免朱棣父子及燕军将士的罪过,恢复燕王的王爵,令其撤兵返回封地。
孰料薛嵓途中将传单全都藏了起来,根本没敢在燕军营中散发。
朱棣接了诏书后,问薛嵓:临行前,陛下说了什么?
薛嵓回答:“上言殿下旦释甲,谒孝陵,暮即旋师。”(《明史纪事本末》)
朱棣说,这连三尺小儿也骗不过。
薛嵓惶恐不安,不知如何对答。
朱棣留薛嵓在军中数日,让他参观燕军军营,薛嵓被燕军的士气所震撼,回去后如实禀报,方孝孺指责他为燕军游说。薛嵓后来果然投降了朱棣。
五月,盛庸、吴杰、平安等人都发兵袭扰燕军粮道。
朱棣于是派指挥武胜等人前去京师,指责朝廷没有罢兵的诚意。
建文帝朱允炆有些动摇,方孝孺劝说道:天下兵马一散,很难快速重新聚集,燕军如果长驱直入,进犯京师,我们如何应对?
“天下军马一散,即难复聚。彼或长驱犯阙,何以御之?”(《明太宗实录》)
建文帝于是打消了罢兵的念头,将燕使武胜等人擒拿入狱。
建文帝和朱棣和谈破裂,继续兵戎相见。
朱棣决定袭击朝廷军队的粮道。六月,朱棣派都指挥李远等人率六千轻骑从济宁南下,让他们换上朝廷军队的甲胄,在后背插柳枝作为标识,悄悄到济宁、谷亭、沙河、沛县等地,放火烧毁德州的运粮船只,给盛庸造成严重困扰。
同时,彰德、尾尖寨等地的朝廷兵马,也不断袭击燕军南下的粮道。
于是朱棣派兵攻打彰德,彰德的守将赵清一边据城坚守,一边派人告诉朱棣,他不过是尽忠职守,“殿下至京师日,但以二指许帖召臣,臣不敢不至,今未敢也。”
赵清的表态耐人寻味,或许表明了当时各地守将的真实心态。
赵清的表态或许意味着,这些武将忠于朝廷,忠于皇权,忠于职守,守护一方百姓安宁,可是他们并不一定只忠于建文帝;对他们而言,建文帝与朱棣之争只是明朝皇室的内部争斗,如果朱棣登基为帝,他们同样效忠。
那么,朱棣便没必要与这些武将死磕,只需直接夺取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