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结束了五代乱世,宋朝后期的种种弊端,都跟他有关吗?
中国历史上有四十多个国家,如果夏商周那些分裂的小国都算上,可能数目要突破两千,这些国家中,只有九个政权完成了统一,除去少数民族政权,只有七个,除去命短的,只有四个。除去宋这个地盘小的,那就只有汉唐明。结束乱世,完成统一,并站稳脚跟,还能开疆扩土,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宋是“大一统”的王朝,整体历经几百年,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在历史上算得上一号。赵匡胤被人轻视是因为他本人没顶过硬茬,柴荣先打高平之战,晋阳之战,打垮了北汉。西征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把蜀国打回原形。三下江淮,取了南唐的两淮,南唐的江防重地,税收人口大区全丢了。而且还灭佛,大涨了户口税收。改革禁军,加强中枢。内政也已经铺好路了,所以人人看赵匡胤都觉得纯粹就属于捡漏的,当然看不上眼的,大伙真觉得我上我也行。
北宋初期的几次军事上的重大失利,本质上是因为中层武将权力过大,不能接受统一指挥所造成的,比如雍熙北伐,比如澶渊之盟。军队不愿意死战不行,军队太愿意死战了也不行。所以赵大适当削减武将权力,提高中央集权的思路是没有问题的,杯酒释兵权也不是说直接把人给撤职了,而是高待遇养廉。但是赵光义之后的皇帝,在大战役中让外行指导内行就说不过去了,这也怨不到赵大头上。
赵匡胤那时全国还没统一,只搭了一个临时框架,很多都可以理解为战时制度。以他的政治智慧、心胸性格而论,统一全国后宋朝的政治绝不会是我们后来看到的那样。后来,赵光义妄图收复幽云立不世之功来增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以压服武人,不料两次北伐把中原王朝几代攒下来的精锐禁军都输光了。既然不能以军功压服武人,那就只有用文人压制武人,所以才会有后来那种畸形的制度,才会有狄青岳飞的悲剧。
说到禁军制度上,只要对中晚唐历史稍微了解,就应该知道这是必然的,历史就是不断纠正错误甚至矫枉过正的过程嘛。其实只要皇帝做到知人善任、不瞎指挥基本也不会有大问题,比如真宗。可是谁能想到宋朝第二代皇帝就是个不懂军事瞎指挥的懦夫,只能说造化如此吧,禁军制度第二个问题就是除边境和国都外基本不设防。所以一个小小的交趾都能肆虐岭南攻城略地杀人放火,还得从开封调禁军平叛,无语。当然也不是没人看到这一点,王安石变法有一个保甲法,应该类似于团练乡勇吧,如果不是因为妇人干政、党争不断而被废除,靖康之难很可能就不会发生。
军政出于一人之手确实是有弊端的,但其实宋朝到赵光义,以及赵光义之后,也进行了改革,中央军政财权力分离,地方上转运使,提点刑狱司,安抚使司分立。但这样分权也是有问题的,行政效率低下,导致后来筹备战争十分缓慢,机构臃肿。所以古代是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制度的,只能根据当前的形势,不断地去改革,去权衡。
五代乱世,后梁、后唐、后晋的末代君主都是成年男性,后汉末代君主按当时人年纪来说也勉强算成年。结果照样王朝就是一二十年。孤儿寡母只不过更容易一点,对五代来说,君主要想坐稳,就两个字能打。没这个能力,成不成年都要死。这就是世道已经纯粹天子宁有种耶的后果,五代十国哪个政权要想稳住,都得君主足够能打。但现实中不可能都能打,所以王朝就快速灭亡,大家继续混战,宋朝扭转的就是这么一种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