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其实不是一座山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推荐阅读: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 峨眉山 | 九华山
    浙江名胜:杭州(上) | 杭州(下)

    四大佛教名山之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和安徽九华山已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过分享,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最后一座佛教名山,观音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和五台山、峨眉山及九华山有显著的不同:三山各是一座山,而普陀是一座海中小岛;三山海拔高者过3000米,低者近1500米,而普陀山平均海拔一、二百米,最高处不到300米;三山是以佛景为主、生活设施为辅的名胜,而普陀除了佛景,还有学校、医院、居民小区、公交车、影剧院......是一座设施齐全的小城。
    (居民小区龙沙新村)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中的一座岛,形如苍龙(横着看如黄牛)卧于东海,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朱家尖隔海相望,被誉为“海天佛国”。
    要抵达海天佛国,坐船是少不了的。从宁波出发,先乘坐大巴向东经舟山跨海大桥来到朱家尖,路上在绕山跨海间不停切换,舟山有1300多座岛屿,其中有近100个较大的岛屿上有人居住,连接这些岛屿的就是大大小小的桥梁或船舶。
    (一会儿绕过青山)
    (一会儿又跨过苍海)
    两个小时后到达朱家尖港口,坐上了前往普陀山的客轮,普陀岛近在眼前,船行十来分钟抵达岛上,一天半的普陀山之旅就此开启。

    普陀山位于杭州湾以东、舟山群岛的东海海域,岛不大,南北长8.6千米,东西宽3.5千米。这里有沙滩、奇石等海洋风物,有洞壑、禅寺等佛教景观,潮音幻景浑然一体,山海长空蔚然交融,真不负“海天佛国”、“普陀圣境”的美誉。
    上岛后先去旅店放行李,老板是信佛之人,和颜悦色,房间布置也充满佛教的素朴和意蕴。
    旅馆对面有一座叫“香客食堂”的素食自助餐厅,实惠又美味,汤足饭饱,去看看景色吧。
    普陀山由南向北分为紫竹林景区、南天门景区、西天景区、普济寺景区、法雨寺景区、梵音洞景区、佛顶山景区和宝陀讲寺景区,此外还有一座珞珈山岛孤浮普陀岛之东。我住的地方离普济寺景区最近,先去普济禅寺看看。
    穿过龙沙隧道,首先看到的是普陀山剧院,这里每日都会上演大型全景舞台剧《观世音》,我没有看,但据看过的人说视觉震撼,有身临佛界的感觉。
    再往前,看到一池翠木环绕的湖水,水边有肃穆幽深的禅院,便来到了普济寺景区。
    普济寺景区是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的中枢,有普济寺、海印池、多宝塔、百步沙、仙人井、朝阳洞等景点组成,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色和谐相融,美不胜收。普陀山十二景之“莲池夜月”、“法华灵洞”、“朝阳涌日”就在这里。
    普济禅寺是普陀山第一大寺、普陀山佛教协会所在,始建于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历代全山方丈均住锡于此。寺院规模宏大,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其中大圆通殿是普济寺主殿,殿中供奉高8.8米的毗卢观音为菩萨正身法像,两边端坐观音“三十二应身”,以示观音大士感应世间万物众生,到此祈福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普济寺周围还有不少丛林禅院,如锡麒唐、息来禅院、积善堂等等,每一座院内院外都栽有高大的榕树、松柏。佛教中把僧人聚居之处称为“丛林”,普济寺的“丛林”香火鼎盛,丛林蓊郁茂盛,此丛林和彼“丛林”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普济寺外有座“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碑,据说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
    海印池上有座石桥,石桥上有座六角亭叫“定香亭”,亭中御碑一座,记录了普济寺的兴建和普陀山的历史,为清雍正皇帝所书。
    穿过定香亭往前,一座白塔赫然眼前,此为普陀山多宝塔,又称“太子塔”。多宝塔是普陀山唯一保持原貌的最古老的建筑,与法雨寺中明朝南京故宫惟一存世的宫殿建筑九龙殿、杨枝庵中根据初唐画家阎立本绘的观音画像刻成的杨枝观音碑以及佛顶山上稀世物种鹅耳枥树,合称为“普陀四宝”。
    继续向东而行,来到了百步沙,这里离多宝塔只有百余米,因此又叫“塔前沙”。
    百步沙沙质纯净,滩形宽广、平坦、优美,立于沙滩远望,海面开阔,海风习习,景色辽远美好。
    沙滩上有不少奇石,石上有隽永的佛教石刻,如下方的“石师”上刻有“回头是岸”,虽然佛教讲“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但百步沙上前望是壮美的海景,回头是秀美的山光,处处沁人心脾。
    漫步百步沙,心情正如滩上一亭所示:自在。
    百步沙的尽头一处石刻上有“震旦第一佛国”的刻字,“震旦”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下文还会看到不少有名的摩崖石刻。
    再往北,绕过一处古木环拥的黄墙,来到了仙人井。
    此井入地丈余,泉水从井底涌出,暑凉寒燠。相传秦时道教神仙安期生曾汲此井水炼丹,西汉梅福、东晋葛洪也都来此汲水炼丹,故以仙人井名之。
    仙人井不远处,一座古亭在翠木掩映中屹立东方,站在古亭仰望,观日阁就在眼前。
    观日阁,顾名思义,这里是普陀岛东面临海处晨观日出的地方。此阁端庄典雅,古色古香,风光旖旎,凭栏观海,不胜快哉。
    朝日阁下有朝阳洞,是一处天然洞窟,幽邃窍冥,也是观日出的佳地,在此听潮也不错。
    朝阳洞左右挽百步沙与千步沙,朝北望去,就是宽广绵长的“千步沙”——普陀山十二景之一。此时云缝中漏下一缕阳光,照在海岸分界线、沙树交汇处,蔚为奇观。
    千步沙已属于法雨寺景区,让我们回到中心大路上,去参观一下景区中其他的胜景。
    法雨寺景区背山面海,由法雨禅寺、千步沙、望海亭、五祖碑、杨枝庵、双泉庵、大乘庵等景点组成,沿途丛山起伏,禅林成片,佛教气氛浓郁。
    千步沙对面是悦岭禅院,园中古木参天,依山面海,环境优美,禅意十足。
    悦岭禅院北侧不远处是大乘禅院,绀楼黄墙,分外醒目。
    大乘禅院的占地规模堪称普陀山庵院之冠,主殿圆通宝殿里供奉的水月观音像是观音菩萨造像中首屈一指的精品。水月观音是三十三体观音之一,衣饰华丽、身姿优美,被称为“东方维纳斯”。
    大乘禅林前往法雨禅寺的路上经过一处水池,池中喷泉如花,池周绿意盎然,秋意浓艳,景色如画。
    池畔有一处草坪,是鸽子的乐园,一会儿飞上屋顶,一会儿在草坪散步,十分热闹。
    穿过仙境,看到一座雄伟的牌坊,上书“海天佛国”四字,牌坊后终于来到法雨禅寺。
    法雨禅寺和普济禅寺、慧济禅寺并称为普陀三大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因当时此地泉石幽胜,结茅为庵,取“法海潮音”之义,名“海潮庵”,后毁于战火。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朝延又赐金修寺,修缮大殿,并赐题“天华法雨”和“法雨寺”额,始定今名。
    法雨寺现存殿宇294间,依山取势,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布局宏大高远,气象超凡,不远处的千步金沙空旷舒坦,海浪声日夜轰鸣,北宋王安石曾赞之“树色秋擎书,钟声浪答回”。
    此处观音殿内有从南京明代宫殿迁来的九龙藻井和琉璃瓦,是普陀山的宝贝。
    寺院大雄宝殿一侧有两株圆柏,雌雄异株,树形优美,干枝虬曲,堪为独景,郭沫若曾题词“龙凤古柏”。
    从法雨寺沿香云山香道往北而行,来到了佛顶山景区,这是普陀山海拔最高的景区,三大寺之一的慧济禅寺就位于这里。
    佛顶山由香云路、海天佛国崖、云扶石、慧济禅寺、普陀鹅耳枥、刀劈石等景点组成,此处还有普陀十二景之“华顶云海”和“茶山夙雾”。
    佛顶山是普陀山最费体力的一处景点,看到山脚下的香云亭,意味着接下来的一两个小时,是考验体力的时间。
    登山途中下起了雨,雾越来越大,及至登上山顶,能见度已不过十多米。山路异常辛苦,但有的信徒竟五体投地跪爬上来,让人钦佩。
    山上看到了普陀名景——海天佛国崖和云扶石。“海天佛国”是明朝抗倭名将侯继高所书,由于这四个字概括了普陀胜境的特色,便成了普陀山的代称。巨石上累一小石,卓立不下坠,常有云雾缭绕的景象,古称“云扶石”。
    再往上爬一小段,来到了慧济禅寺。
    明初僧慧圆结茅山顶,创立慧济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扩庵为寺,名慧济寺。全寺有四殿、七宫、六楼,布局为其它禅林所少见,天王殿后,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玉皇殿、方丈室等均在一条平行线上,颇具浙东园林建筑风格。慧济寺主殿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右侧大悲殿供奉的唐代观音像,为普陀山最古老佛像艺术。
    不仅是殿宇的布局,殿内的装饰也有江南园林的韵味。
    寺外有诗人陆游和禅师对谈的雕塑,陆游曾作诗《好事近(登梅仙山绝顶望海·十二之八)》:“挥袖上西峰,孤绝去天无尺。拄杖下临鲸海,数烟帆历历。贪看云气舞青鸾,归路已将夕。多谢半山松吹,解殷勤留客。”意境颇似佛顶山。
    山顶还看到数棵普陀鹅耳枥以及极为珍贵的一株母树,此为普陀山特有树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野生母树全世界仅这一株,位于佛顶山慧济寺西侧,树龄260年。
    下行不久看到了刀劈石景观,这是一块崩塌的巨石,中间的缝隙是节理裂隙,宛如巨刀劈开巨石。
    转完佛顶山,我们再去梵音洞景区聆听梵音。
    梵音洞在法雨寺的东部,普陀岛的东北,普陀岛南部还有一处潮音洞,两地都可以听到清晰的潮音,又各具特色,称为“双洞潮音”。从法雨寺经飞沙岙、过祥慧庵,即来到普陀最东部突出的青鼓垒山,梵音洞就在山下。
    青鼓垒插入普陀洋,此地常有惊涛拍崖,潮声撼洞,昼夜轰响,宛如擂鼓,故又称“惊鼓擂”。青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天然洞窟,洞岩斧劈,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便是梵音洞。普陀山不乏令人拍手称奇的洞穴,而梵音洞的磅礴和陡峭为其他洞所莫及,据说这里还是观音大士灵相瑞现处。
    梵音洞上部依山而建一座寺院,布局巧妙,气势恢宏,寺内观音宝殿中供奉有 观音立像,手持念珠,脚踏鳌鱼,慈视众生,罗汉堂中供奉五百木雕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转完观音洞是天色已暗,在般若(智慧)气息环绕的房间休息一晚,剩下的景点第二天在逛。
    次日一早,向西来到了西天景区。
    西天景区位于普陀岛西南部,是奇石景观最为丰富的景区,这里有千年古樟、心字石、圆通庵、梅福庵、磐陀石、二龟听法石、观音洞等景点组成,普陀十二景之“磐陀夕照”、“梅湾春晓”也在这里。
    上山的过程中忽见一只飞蛾落于岩石,走近细看却不见踪影,我来了兴致,怎么会凭空消失呢?又仔细看了一会儿,原来匍匐在灰白的石面上,依靠保护色隐藏了自己。一个小插曲。
    前行不久,来到了第一处奇石景观——二龟听法石。
    一块大石头上附着两块小石头酷似两只乌龟,一龟在岩顶回首观望,似有等候之意,另一龟缘石直上,昂首引颈,一幅着急的姿态。相传二龟受东海龙王之命前来探听观音菩萨说法,因听得入迷忘了归期,遂化身为石。
    再往前来到一处宽阔的广场,中心卧着一堆石头,右侧巨石上半只身子凌空、摇摇欲坠的石头格外引人注目,宛如一只蹬腿欲飞的小鸡。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磐陀石。
    磐陀石由二石相垒而成,下石底阔上尖,周广20余米,为盘;上石上平底尖,宽近7米,为陀。观之若悬,望之欲坠,为佛国一绝。每当夕阳西下,霞光辉映,称为“盘陀夕照”,为普陀十二景之一。
    继续往前,经过梅福禅院,来到了圆通禅林。
    圆通禅林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由僧圆献之创建,清朝时屡次扩建,形成为西天门上的大庵。这里是西山山巅,背山面海,寺中可遥望四周群山黛翠,坐看莲花洋上潮起潮落,氛围幽静,景色秀美。
    出庵前行,一路上看到不少摩崖石刻,佛国的文字让人心生平和、深沉。
    最后来到了著名的“心”字石,这是可在巨石上的一个巨大的“心”字,有多大,对比下图路过的行人就知道了。
    “心”字长五米,宽七米,中心一点可容八、九人同坐,整个字可容近百人打坐,是普陀山最大的石刻文字,由清末民初僧包头陀题刻,相传观世音菩萨曾在此说《心经》。
    西天景区之后,朝东南而行前往紫竹林景区,去瞻仰普陀山的标志景观——南海观音立像。
    紫竹林位于普陀岛的东南隅,由潮音洞、不肯去观音院、南海观音立像、西方庵等景点组成。除了观音立像,这里还有一些名称让人匪夷所思的景观,比如“不肯去观音院”、“禁止舍身燃指碑”等,每一处都有一个故事,让我们前去一探究竟。
    进入门阙,终于看到了这座观音立像。在三亚南山也见过一尊观音立像,说实话,要比眼前的观音更加壮观,三亚的观音高108米,比自由女神还高15米,而眼前的观音只有33米,台基还占了13米。然而,来这里拜观音的游客可比三亚多多了。
    信徒们敬献三炷香,表示以身、口、意三业礼敬佛、法、僧三宝,竞相跪拜的游客络绎不绝,口中念念有词,胸中满是憧憬。还有的信徒围着菩萨像绕圈,是为绕佛,佛教徒相信,饶佛就是在一步步向佛和菩萨靠近,既能忏悔罪孽,又能积累功德。
    近处有立着的菩萨,往远处望去,海中有一座“卧佛”。轮船远方形如卧佛的小岛是普陀岛东南的珞珈山岛,离普陀岛只有5公里,乘船几分钟就可到达。相传观音大士曾在珞珈山岛上修行。
    观音立像不远处是西方庵,又称“西方净苑”,为民国初僧福升创建。寺内圆通宝殿中供奉着汉白玉雕观音菩萨像,两壁有彩绘长卷十八罗汉图,生动逼真,气势恢宏。
    西方庵海崖下有块巨石,石上有一深陷的脚印,趾跗分明,据说是当年观世音菩萨为了普度众生,从珞珈山越过莲花洋飞落到普陀山开辟道场是留下的神迹,名为“观音跳石”,西方庵由此也被称为“观音跳庵”。
    前往不肯去观音院的路上有一段黄墙夹着的小道,不少游客在此拍照,这样起伏的纯色墙壁总能充当漂亮的背景,如武当山太子坡的九曲黄河墙,一红一黄,都很美妙。
    路上还经过了補怛紫竹林,也是一处香火旺盛的禅院,匾额由民国八年康有为题写。相传这里曾是观音菩萨居住的地方。
    出禅林,向东侧海边前行,看到绿草翠木掩映中的建筑就是不肯去观音院了,不过海边还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景观,我们先去那里看看。
    灌木小道的远方一座小亭立在碧海蓝天间,小亭下聚着不少人,那里应该有奇景。
    走近细看,原来这座古亭名叫“澹澹亭”,名字读起来很可爱,但所指的意境却很深刻,“澹澹”是水波荡漾的样子,曹操在《观沧海》中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名句,描绘了嶙峋山崖下的平阔海面,表达了一中处变不惊的平和心态。
    澹澹亭下的竦峙岩石上,有不少打坐的信徒,任其身边人来人往,耳边潮音起伏,他们自岿然不动,神如止水。其实那天阳光强烈,在裸露的岩石上坐一小会儿已属不易,他们能坐上一大会儿,你道是为何?
    现代西方兴起了一股“冥想热”,通过静坐冥想,可以减轻压力,甚至改变大脑结构,治疗抑郁,增强记忆......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心理,“冥想热”很快传到中国,深受都市高压人群欢迎。但其实,西方的冥想就是来源于东方宗教中的静思,佛教叫“禅定”,道教叫“打坐”,是一种让自己的思绪专注的修行方法。对于不信教的人来说,安静的环境是冥想的不二之选,但对于信徒来说,在“佛国”打坐更有意义,效果更好。我在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的释迦牟尼等身像下,就见到金发碧眼的欧洲人静坐冥想,对来来往往的游客毫无知觉。
    澹澹亭一旁有座大士桥,跨过小桥下至海边,看到了嶙峋怪石所围的潮音洞。
    潮音洞半浸海中,纵深有30米,此处海岸曲折,洞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洞口潮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拍击,潮水奔腾涌入洞口,势如飞龙,声若雷鸣。
    潮音洞不远有观音现身处,有一座观音石雕立于此。传说观音菩萨曾在此屡现灵相,自从唐代日本僧人慧锷和新罗商人一起留观音像于洞侧后,这里便一直被视为海天佛国的发祥地,这大概也是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的原因之一。
    走不多远,看到了不肯去观音院,建筑小巧别致,独具一格,三面临海,草木青翠。寺院始建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当年丞相伯颜平定江南,明部帅哈喇歹往谒潮音洞,感观音大士灵现,遂建殿于洞上。后屡毁屡建,如今的寺院有唐代风格,供奉着一尊十一面四臂观音坐像。
    “不肯去观音院”这个名字源自唐代日本高僧慧锷禅师留观音宝像于潮音洞的灵异事件。据历代山志记载,唐大中十三年(859年),慧锷从五台山奉观世音菩萨像回国,船经普陀山洋面受阻,以为菩萨不愿东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张姓居民供奉,称为“不肯去观音院”,这是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的一大主要原因。
    院外有座石碑上书“禁止舍身燃指”,原来明嘉靖年间,普陀山流传“舍身能成佛,燃指表诚心”的谎言,不少善男信女信以为真,到潮音洞边跳洞舍身,或在不肯去观音院前燃指,以示对菩萨的诚心,惨死或致残者不计其数。为规劝这种愚昧行为,总镇都督李分等人立了一块大石碑,正中镌有“禁止舍身燃指”6个大字,两边还镌有87个小字,上书“观音慈悲现身说法是为救苦救难,岂肯要人舍身燃指云云”。自此,舍身燃指的蠢事得到了阻止。
    最后一站,让我们去逛逛南天门景区。
    南天门地处普陀山最南端的南山上,孤悬入海,巨石森立,危岩高耸,传说这里是八仙过海的地方,普陀山禅宗始祖真歇禅师曾结茅于此。
    登山途中看到不少摩崖石刻,十分壮观。
    沿着石路登山不久,就看到了南天门。两块巨石壁立如门,上有条石横亘,额题“南天门”。门内岩群丛秀,摩崖石刻丰富,穿门而过,可看到碧海浩渺,景色壮美。
    门侧有清康熙年间武将蓝理所题“山海大观”四字。门里有梵宇琳宫,宇旁有一巨岩,可缘石级登临岩顶。岩顶平坦,有两处小水潭,潭水清淳发光,俗称狮子眼,岩石上锲有“龙华大会”、“砥柱南天”、“海岸孤绝处”等石刻。
    转完南天门,普陀山之旅也接近尾声,在码头附近慈云禅院外、南海圣境牌坊下,一座少女的雕塑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孩:相传古时有姑嫂渡船来普陀进香,船靠岸时,小姑天癸来潮,不敢下船入山,嫂短其姑无福朝圣,便独自进山礼佛。午时潮起,一村妇向海里投石铺路,为小姑送来饭菜,嫂后感悟观音大士显身行善,自惭无缘。自此,姑嫂泊舟处称为“短姑道头”,此处雕塑即为短姑胜迹。
    在普陀山和其他佛教圣地,见过了不少拜佛拜菩萨的信徒,或怀着还愿的喜悦,或抱着迫切的渴慕,也遇到过对此不屑的非信徒,认为他们愚痴迷信。我虽然不信佛,但我明白这份信仰对于很多的人的意义。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能思想,这是天赋,也是诅咒。思想让我们未雨绸缪,让我们创造财富,让我们凌驾万物之上,让我们感受其他动物无法感受的丰富精彩,然而相应地,思想会让我们痛苦,让我们空虚,让我们嫉妒、焦虑、烦躁、不安......让我们体验其他动物无法体验的至暗地狱。同样会饥寒交迫、生离死别,人类在肉之至痛之外,还会多一层情之至苦,而往往,这种苦更深切、更绵长、更让人难以忍受。
    所以,人有了信仰。
    他们有的战战兢兢:
    有的卑微无依:
    有的肺腑呐喊:
    有的五体投地:
    芸芸众生相,大慈大悲心。
    信与不信,我们都在修行,企盼有一天能了悟,能仰天大笑出门去,笑看红尘如烟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