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子以德治天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高居北方,众星都围绕着它。为政以德,就会令天下的诸侯与百姓的拥护和归依。
什么是德政呢?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重礼制、举贤才和惠民德育。
01使臣以礼和举贤才
一、在统治阶级内部,即贵族之间,以礼相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待臣以礼,才能得到臣以忠待君。君臣相谐,是统治机器正常运转的前提。二、为德政,就要实行尚贤政策,即举贤才。举贤才是施德政的重要条件,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论语》记载: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举直即举贤才,举用贤德之人,令奸佞之臣不能得志,天下就能政治清明,老百姓就会心服。反之,举用奸佞之臣,使贤德之人不得志,天下昏乱,老百姓就要造反。所以,举用贤才是使天下政治清明,百姓心服的最关键的因素。这一番道理,《论语》的记载中也给过一些解释。比如,《颜渊》篇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这是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的实例来论证“举直错诸枉”的道理。舜举用皋陶,汤举用伊尹后,天下得治,不仁的人就要远去,或受到感化而转变为仁人君子。所以,举用贤德罢退奸佞,人民就会拥护;举用奸佞罢退贤德,百姓就要反对。孔子认为,明君任用大贤,才能立大功、建殊勋。他曾自信地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己可也,三年有成。”孔子一生都将维护周礼看作自己的人生使命,所以,他非常推崇周公,也希望自己能像周公那样制礼作乐,成就安邦定国的大事业,所以,他周游列国,目的是寻找明君,从而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都千方百计地谋求强国富民之道,所以那个时代人才流动现象也很普遍,你如果不重视贤就要被别人抢了去。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在诸侯竞争的年代,尚贤是时代潮流,遇到贤才不举用,别人就要抢了去。人才是不容易被埋没的。孔子倡导举用贤才,反对官僚妒贤嫉能,压制人才。《卫灵公》篇记载:柳下惠是鲁国贤人,臧文仲是鲁国大夫,孔子认为柳下惠所以不能见用于鲁国,是因为臧文仲妒忌柳下惠贤能,怕他取自己而代之。按照孔子的意见,臧文仲心知柳下惠之贤,就应该主动让贤,而不是故意赖在那个位置上。该让贤而不让贤,该退位不退位,这叫“窃位”。
02惠民德政主要内容
三,德政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人民实施恩惠的政策,注重教化而少用刑罚。《论语》读载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严刑酷法,使人民害怕刑罚而不敢犯法,但人民却没有羞耻之心,没有善恶观念。德治教化,礼乐规范,就能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因厌恶罪恶而自我约束,就不再有犯法的思想和行动了。对人民实行恩惠,主要包括减轻赋税,发展生产。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节用,即减轻对人民剥削。使民以时,是指不违农时,发展生产。但是,孔子的减轻赋敛,是以三代井田制为标准的。孔子反动统治者按亩收税的新政策。鲁国初税亩时,孔子就表示反对,理由是不合“周公之典”,会加重人民的负担。孔子主张实施恩惠于民的政策,其实质是反对统治者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过分剥削的办法,抑制贫富分化现象过分悬殊,他不可能提出彻底消灭阶级压迫与剥削方案。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要保持政治稳定,要保持统治贵族的地位与利益,就不要对老百姓剥削到使其破产的地步,要留给他们必要的基本的生活资料,使他们能生存下去。他们只要能生存下去,就不会闹事,不会犯上作乱。他们能生活安定,贵族的地位和权力也就保住了。反之,如果统治者贪得无厌,老百姓连基本的生活资料都没有,就要变成流民。流民无衣无食,就要抢贵族所有的,天下便不安定了,贵族的地位与权益也难以保住了。孔子认为富与贵是贵族的专利,对春秋以来出现的不贵而富的现象持反对的立场。所以孔子的富民政策是有局限的主张。富民,是以利于百姓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的保障为限度的。他始终强调尊卑、贵贱的严格分化与对立。富民,老百姓就能安于生产,不逆上作乱,贵族统治者也能安于富贵的地位。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认为先使民富庶,然后再施以德育教化,就可以维持社会安定了。这是孔子惠民德政的主要内容。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足食、足兵和民信,就是惠民德政的结果。轻徭薄赋使民足食,民富国强则足兵,德育教化以建民信。德政的最终目标就是争取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之与君犹水之与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03德政与暴政的区别
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食,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何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这段对话中,孔子系统地讲述了惠民德政的主要内容,以及统治者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惠而不费,使老百姓得到实惠,而统治者却没有太多耗费。这是讲统治者要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不能过分聚敛。劳而不怨,使民以时,促进生产,百姓不怨。欲而不贪,欲于教化德治,无欲于财货,是谓欲仁而得仁,无恋财货,是不贪。泰而不骄,君子不以众欺寡,不以强凌弱,不以富贵怠慢百姓。威而不猛,君子衣冠正、容颜肃,不怒自威,百姓见而生畏。未经教化而杀戮,是虐民。不加引导而求成绩,是暴政。令先发懈怠,而反限期求成,是贼人。与人实惠又吝啬,是有司。“五美”“四恶”其基本精神就是惠民与教化,防止暴政,缓和阶级矛盾。轻徭薄赋,藏富于民,再施以德育教化,是惠民德政的主要内容。横征暴敛,刑罚滥用,教化不施就是暴政。孔子倡导德政,反对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