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城区从“3+1”拓展到“5+3”!未来五年,青岛要打造“高能级湾区大都市”

从建置之初的偏居一隅、带状发展,到东进、西跨、北拓,青岛主城区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3+1”格局,即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

这个过程中,青岛建成区面积扩张的速度不断加快:2000年-2010年十年间,建成区面积从119平方公里扩大到282平方公里,扩大了163平方公里。而从2010年到2019年九年间,青岛建成区面积从282平方公里大幅扩大到758平方公里,扩大了476平方公里,位列全国第11位。

随着大青岛的一步步走来,未来五年,青岛将形成“5+3”的主城格局,“5”,是指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城阳5大主城区,“3”,是指黄岛、即墨、胶州三大主城片区。

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城镇体系布局示意图

这是日前出炉的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描绘的未来青岛发展总体布局。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纲要》提出,抓住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重大机遇,以提升综合服务能级为目标,实施聚湾强心、轴带展开、多极协同空间发展战略,全面增强全域统筹发展能力和中心城市极核功能,实现辐射力、带动力整体跃升。

这意味着,未来的大青岛,将真正成为环胶州湾布局发展的湾区大都市,胶州湾将成为青岛名副其实的“内湖”,青岛的城市能级和竞争力将进一步跃迁。

01

青岛城市空间布局万变不离“湾”

独特的区位地理,使得青岛的城市变迁不同凡响。

青岛自1910年起就奠定了沿胶州湾东海岸由南向北带形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解放后直到1989年,青岛的城市发展都没有脱离这一城市形态,直到1992年,青岛实施东进战略。

1995年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形成“两点一环”的发展态势。

2002年8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就青岛城市大框架和黄岛在其中的地位等问题明确指出:青岛发展的大框架有两步,第一步就是要完成以青岛、黄岛、红岛这三点沿胶州湾形成“三岛一湾”的“品”字形框架构筑。

2007年11月,青岛市委十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就是以胶州湾生态保护为核心,积极提升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将环胶州湾区域规划建设成以轴向发展、圈层放射、生态相间为空间结构的国际化、生态型、花园式的环湾城市组群。

2012年,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战略。

2017年,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传承全域统筹的城市空间规划布局,深化“三带一轴、三湾三城、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构建覆盖全域、面向未来的城市群主体形态。

城市空间布局历来是五年规划的重中之重。

青岛“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三点布局”建设,跃升中心城区势能,加快两翼发展,建设组团城区,推进城市化进程。

青岛“十二五”规划《纲要》拿出一章专门部署城市空间布局,提出,以环胶州湾区域为核心,以组团布局为主要形态,形成各组团布局有机衔接、功能定位清晰的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构建“环湾型、组团式、多层次”的大城市发展新格局。

青岛“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化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战略,统筹规划编制、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提升环湾三城辐射带动力、次中心城市和重点组团发展承载力、特色城镇要素吸引力和美丽乡村功能支撑力,构建“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市—特色城镇—新型社区”四级城镇体系。

刚刚出炉的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确立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是:实施聚湾强心、轴带展开、多极协同空间发展战略,全面增强全域统筹发展能力和中心城市极核功能,实现辐射力、带动力整体跃升,打造更具竞争力、更具发展活力、更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际湾区。

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示意图

从前海,到后海,从跨湾,到拥湾,几十年来,无论青岛城市布局如何变迁,但都离不开这片海,这个湾。

面向未来,青岛将城市的愿景描绘为“现代化国际湾区”,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精准贴切,必将引领青岛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02

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城阳:

打造环湾都市现代化主城区

历史的实践证明,依托主城发展是青岛最集约、最稳妥的发展方式。

“十四五”,主城区依旧在青岛城市空间布局中占据核心位置。《纲要》提出,统筹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和城阳区发展,强化总部商务、金融贸易、创新创意、时尚消费、文化交流等核心功能,提升人口集聚和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优化城市中心体系,打造新时代引领青岛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主城区。

其中,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作为老城区,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是面向未来的重要课题。

目前,围绕中山路片区的城市更新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十四五”期间,要传承好老城区百年历史文脉,注入文化艺术等时尚元素,推进产业迭代和功能提升,打造精品城市空间。要结合旧厂、旧村改造,注入都市产业、众创空间、楼宇经济等功能,营造创业工作、居家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创新社区。

《纲要》对市南区给出的发展指引是: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统筹东西区域发展,提升总部商务、创新创意、时尚消费等功能,建设转型发展先行区、时尚特质引领区、美好生活典范区、现代治理标杆区。

市北区要强化城市有机更新、港产城融合,推进国际邮轮母港和“六个千亩”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新航运、新贸易、新金融,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老城焕新示范区。

李沧区要统筹城市功能再造、经济活力注入,提升国际院士港建设水平,加快老城区、老工业区更新改造,增强科创、交通、商贸、物流等功能,打造国际化科教产融合基地、院士创新高地。

崂山区

崂山区、城阳区作为“新晋”主城区,历史包袱轻,活力足,发展势头猛。

年轻的崂山区无论经济增速、质量,还是产业结构、科创实力,都表现出极高的成长性。202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886.42亿元,位列青岛第七位。崂山区金融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全省领先,独角兽企业数量甚至超过很多国内二线城市,位列“2020年中国百强区”榜第86位。

《纲要》给出的发展指引是,坚持三生融合、南北统筹发展,推进开放创新宜业怡居的山海品质城区建设,做强楼宇经济、消费经济、数字经济、海洋经济,建设财富金融、科技创新、旅游度假和生态健康先行区、集聚地。

城阳区是胶州湾北部城区,这次被明确列入主城区范围。“十三五”时期,城阳区走出了一条经济结构迭代升级之路,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1209.63亿元,位列青岛第五位,荣膺中国工业百强区、中国百强主城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

《纲要》给出的发展指引是,立足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基础,融入东岸主城一体发展,促进建成区与青岛高新区北部园区、流亭机场片区产城融合,壮大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建设内联外通的中央活力区,打造主城区新的崛起板块。

青岛主城区是青岛的根和魂,无论青岛发展到哪个阶段,其地位和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十四五”时期,青岛主城的能级将决定青岛的能级,必须打破路径依赖,找到迭代之路。

03

黄岛、即墨、胶州:

发展环湾都市三大主城片区

提升城市能级,必须处理好旧与新的关系,只有新老各得其所,优势互补,才能形成协同发展效应。

经过多年发展,胶州湾沿岸已经形成了核心圈层、内圈层、外圈层三个圈层,其中,黄岛、即墨、胶州三个区市就是内圈层。

《纲要》提出,坚持聚湾强心、主辅联动,打造与主城区协调发展的黄岛、即墨、胶州三大主城片区。

如果比经济实力,这三个区市已经成为青岛的绝对主力:2020年,GDP总量高达6226亿元,占全市的半壁江山。面向未来,黄岛、即墨、胶州三个区市发展得怎么样,直接关乎青岛的能级。

西海岸新区

西海岸新区的经济体量已经超过了淄博市,如果放在山东地市中排名,可以排到第7位,超过其余10个地市,是名副其实的“山东第一区”。

《纲要》对西海岸新区(黄岛主城片区)寄予厚望,给出的发展指引是,发挥战略叠加优势,坚持陆海联动、城乡融合、港产城一体发展,加快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提高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宜居幸福新典范,打造青岛新一个百年发展的国际化城区。

千年商都即墨于1989年,撤县建市,成为青岛的近郊市。2017年撤市设区,从青岛的郊区变成市区。2020年,即墨区GDP达到1278.36亿元,超过市南区,成为青岛第二区。

《纲要》给出的发展指引是,统筹即墨城区与蓝谷、国际陆港等协调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商贸中心型现代化新城区,建设青烟协同发展的环湾都市区重要组团。

胶州市还未划区,目前是青岛的一个郊区,此番被划定为三大主城片区之一。2020年,胶州市GDP达到1225.86亿元,在青岛排名第四位,跻身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全国十强。

《纲要》给出的发展指引是,高质量建设上合示范区、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商贸服务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开放门户、活力城区,建设青潍协同发展的环湾都市区重要组团。

04

打造湾区大都市,关键是要提升城市能级

城市能级是城市实力的综合体现,是指城市的某项功能或多项功能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程度,是城市功能等级和水平的具体体现。

面向“十四五”,各主要城市纷纷把提升城市能级作为未来发展愿景与路径。

“能级”一词贯穿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通篇,出现45次之多,提出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在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中增强城市影响力和话语权,并对如何提升城市能级作出全面部署安排。

天津“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部署如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出,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重庆“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强核提能级、扩容提品质”,梯次推动主城新区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和同城化发展,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

宁波“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实现城市能级、功能、品质整体跃升。

城市能级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和对周边地域的辐射力、影响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就是要着力提升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和竞争力、辐射力。

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提升综合服务能级为目标,实施聚湾强心、轴带展开、多极协同空间发展战略,全面增强全域统筹发展能力和中心城市极核功能,实现辐射力、带动力整体跃升。

胶州湾是青岛市形成和发展的摇篮,是大自然赋予青岛的宝贵资源,也是青岛走向未来的依托。

当前,青岛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向未来,必须“聚湾”,才能增强核心城区的能级和竞争力,只有“强心”,才能增强“造血”“供血”能力,辐射带动其他城区发展。

提升综合服务能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构筑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隧道建成通车后,胶州湾东西两岸的交通便捷性大大提升,“青黄不接”成为历史。随着胶州湾二隧的建设,两岸的便捷性还将进一步提升。

但也要看到,胶州南北两岸的交通还不够便利,尤其是快速公共交通缺乏,通勤时间较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回顾青岛四十年的空间布局调整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产业的发展始终是推动城市扩张的核心力量。因为有着坚实的产业依托,空间的延展步伐才分外坚实;而空间的不断拓展与优化,则让产业发展迸发出更大的精彩。

“东进”助推青岛的现代服务业追赶世界潮流,“西跨”让城市的第二产业傲立潮头,“北拓”则给了高新技术发展以巨大的空间。面向未来,湾区大都市的建设,必将为青岛带来更多的可能。

作者|沈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