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催他,唬他,责备他,甚至狠踢他,但孩子已喘着气,流着汗,受了伤,往前爬……
来源 | 朗读君语文(ID:langdu150)
“爸爸,你能让妈妈别打我了吗?”
刚刚因为没有好好吃饭的乐乐,被妈妈揍了一顿。
爸爸开玩笑的说“走,我们去打妈妈。”
乐乐急忙拦着爸爸说:“不能打妈妈,妈妈会痛的。”
孩子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懂事很多。
每个孩子都有变优秀的潜力和机遇,孩子最不应该在父母那里错失机会。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或许最该学习的是父母。
01
孩子磨蹭时,父母等一等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次,马克·吐温在教堂里面听牧师演讲,起初,他觉得牧师说得特别棒,感动得他掏出钱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说完,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点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说,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等牧师演讲结束,要求大家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偷偷从盘子里拿了2元钱。
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超限效应”,说得越多,说服力会大打折扣。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催促就是很典型的“超限效应”。
面对孩子的磨蹭,每个父母都有抓狂的时候:
“快点起床了,上学要迟到了;
快点吃啊,饭都凉掉了;
都说要快一点了,耳朵聋了是吗?
20分钟了,还没弄好,祖宗啊,你是不是要上天?”
吼完孩子之后,又无比的后悔,总是陷入这样的死循环:
催促----生气----吼---后悔----再催-----再生气-----再吼----再后悔。
闺蜜女儿今年3岁多,饭在嘴里嚼来嚼去就是不咽下去。
说了几次不听,闺蜜爆发了,大吼、摔碗、冷暴力。
一个妈妈的“忍无可忍”,一定是经过无数次深思熟虑+自我疏导+努力沟通的共同协作下无果的情绪累积。
她以为严格要求孩子是对孩子好,没想到却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最明显的就是孩子3岁了还不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或许下次孩子磨蹭时,父母可以换一种说法:
“你如果再快一点就更出色了!”
“你这次比上一次更快喔”
“你看你做的多快”
“真好,这次不用提醒你了”
孩子其实是很感性的,有时候打动他的,仅仅是父母一句鼓励和充满爱的话。
没有哪个孩子不想被父母夸奖和认可,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下次,他会很努力做到最好。
02
孩子哭闹时,父母等一等
有一次在家乐福超市,5岁的凯凯要妈妈给他买玩具,是一只赛车。
妈妈不给他买,他马上躺在地上,放声大哭,双脚乱踢。
如果他妈妈让步,给他买了那个玩具,或者用其他奖励安抚凯凯,那他以后就知道,哭闹、躺在地上打滚儿可以有效控制妈妈的行为,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但凯凯的妈妈没有这样做,她把凯凯拉到角落,对凯凯说:
“你可以哭,妈妈会陪着你,但是你不可能用哭声让妈妈满足任何无理要求。”
等凯凯情绪平静下来,妈妈在对他进行安抚,告诉凯凯为什么不能买玩具的理由。
在公共场合,孩子哭闹,要想保持冷静、克制真的很难,因为周围人一个不友好的眼神会让人更加烦躁。
孩子闹脾气并不是因为父母不会带孩子,而是儿童发育的自然环节。
《解忧杂货铺》中的浪矢爷爷说:“人的心声是不能无视的”。
哭有可能是需求,也有可能是情绪。
这几岁的的孩子,就是个“半兽人”。
当孩子哭闹时,父母请记得:
你是一个大人,不要被小孩的情绪所左右,你若急躁,他更不安,更无所适从。
你必须淡定,即使心中万马奔腾,你装也要装得风轻云淡、气定神闲。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拥有随时放声大哭和偶尔胡闹的权利。
给彼此多一点时间,慢下来,等一等,远离所谓的谩骂,你一定不会再觉得他是小恶魔。
03
孩子犯错时,父母等一等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孩子的成长中,总少不了磕磕碰碰的。今天抢了别人玩具,明天又拿蜡笔把家里涂得乱七八糟。
所以,李梅难免有“打”孩子的时候。
李梅的“打”,可不是刻薄、谩骂、往死里打,她的气势重于内容。
主要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有些事不能做,而不是一定要打他多疼。
李梅儿子2岁时,吃饭喜欢把东西扔在地上。告诉他不能浪费粮食,如果不吃就留在碗里,不能扔。
可他偏偏就是不听呢。
儿子试探底线一般地一面笑嘻嘻看着李梅,一面继续把饭菜扔到地上。
“能扔吗?”
“可以。”
“粮食不能浪费,不能扔。”
他奶声奶气地说:“能能能!”
“再扔要挨打了,能扔吗?”
儿子还是一本正经的点着小脑袋说:“能扔!”
那架势仿佛在说,你能把我怎么样?
于是李梅抓住儿子的,狠狠的打了手掌。
因为李梅需要儿子清楚知道有些事就是不能做。
儿子一下子就委屈的眼泪直飙,哇哇大哭。
李梅再进行一轮安抚:
“妈妈爱你的!但是粮食是很辛苦种出来的,不能浪费!这世界上很多小孩子还在挨饿。”
再确认“食物能扔吗?”“不能了!”
教孩子就是这么麻烦,需要极大的耐心,同样的话翻过来掉过去的说,一句都省不了。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打孩子,只是暴躁父母逞一时之快,逃避寻求有效教育方式的行为。
打骂和溺爱都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正面教育。
用温柔坚定的态度去引导孩子,以帮助孩子的角度出发,才能有最好的效果。
抽出时间多陪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爱和陪伴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请记得:
尽量保持语气平静、不要对孩子发火。
不要使用挖苦的语言方式。
只要不是什么影响孩子人生或损害孩子健康的错误,就放手让孩子去试错。
04
慢教育,让孩子最快成长
欧阳修说:
任其事必图其效,欲责其效,必尽其方。
欲速则不达,教育也是一样的,需要等待和发现。
晓欣今年25岁,过去的25年里,她爸妈从未打骂、催促过她一下。
在晓欣的父母看来,孩子是不懂事的,做错事情,你要教给他怎么做对。
孩子所有的错误都是大人教的不好。
晓欣受过的唯一惩罚,是罚站半小时。原因是晓欣七岁那年,用小区商店里的电话乱打电话被她妈妈发现了。
从晓欣记事起,她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懂事,不哭不闹,不耍小脾气,不会闹着要什么东西,甚至是青春期,晓欣也几乎没有叛逆期就过来了。
父母们习惯于管控孩子看得见的“品质”:礼貌、乖巧、听话,因为立竿见影、坐等可取。
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珍贵的“品质”:自控、负责、判断,都需要长久的时间来进行潜移默化。
或许在家长们的催促声中,孩子的动作貌似变快了,但是他对自己时间管理能力的掌握却是越来越慢了。
希望父母们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要被眼前的那点蝇头小利而迷惑。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开始跑得太快,后劲就会不足,结果让别人后来居上。
这样孩子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不妨让他慢慢来。
说教,不如身教。
让孩子学习,不如父母先来学习。
是花就有期,哪有说开就开的,多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陪他绽放、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