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具体物品变成推论和研究的对象

《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读后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习惯于把我们所知道的知识,特别是考试可能会考的所有结论,一股脑地教给学生,其中缺少了学生思考的过程,这会让学生思维变得迟钝起来。帮助学生摆脱思考,带来的结果就是造成机械性地记忆。
不要帮助学生思考,在提供了大量事实的时候让学生去考虑和深思,在学生需要思考的时候不能代替他思考。要尽可能多地以学生能够理解和能接触到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学会从具体的事物中概括、抽象出理论知识,这样的求知过程才能真正让学生印象深刻。
复习的时候也不是简单的机械背诵,而应该运用,用来解决问题,变成理解新知识的工具。复习课也不是让学生简单机械地去背诵,把课本的知识再倒出来,而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学会把课本理论用在解决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制造困境,让学生去运用。
在普通的、一点也不显眼的事物中,隐含着重要的、有世界意义的真理,应当用这一点来引起学生的惊奇感。惊奇感不是用新奇的例子或者所谓的幽默通过调动学生的情绪来制造,而应该通过在平常的事例中看出不平常的教育意义。
每一次讲课,应当在新知识里隐含着一定的已知道的知识。这里涉及到知识的迁移问题,如果讲解的都是全新的知识,那么就比较难达到效果,如果新知识是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稍微的拔高、引申就能得出的话,那么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果的。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我们应当把具体的物品变成推论和研究的对象,这一点对头脑迟钝的学生是尤其必要。(《给教师的建议》第237页)这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和思考,仔细分析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以用来开展教学,以高中政治这一学科为例,涉及到很多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物品、经常看到的现象,如央行、政策性银行、发票、物价变动等,如果平时有积累现实的素材的话,在教学的时候生动性就会增强。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老师要学会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用手机随时记录这些现象。以后讲政治学、哲学、文化等几本书也要学会就地取材,给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例来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理论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问题,在组织教学中提出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在复习的时候不能反复咀嚼重复知识,而要在运用上达到复习的效果,特别是把知识作为掌握新知识的工具。调动学生的兴趣也不是靠调动学生的猎奇心理从而调动他们情绪,而应该让他们对教材本身感到兴趣,从普通事例中体会到理论的妙处。在生活中,还要学会把具体的物品变成推论和研究的对象,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要注重知识的迁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