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入门书籍,4本就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开始对「我是谁」这个问题开始产生强烈的好奇,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大家往往想到的第一个工具是心理学。如果你的兴趣强烈到不止好奇自己,而是对整个人类都好奇得不得了,那么可以考虑学习心理专业,最终跳入心理咨询的大坑;如果你的兴趣仅限于自己,至多波及到亲密关系中的他人的话,那么就在学习和工作之余,读些好书吧。文字有着原始而强大的能量,每个人不同的想象力会和已有的文字碰撞出形状各异的火花,从而有大于文字本身的专属你个人成长的收获。

这么多年心理学的系统学习,接触的无外乎是教科书和文献,而真正让我有质的进步是在美国这两年所读的英文教科书和文献。但是这些内容的推荐价值并不高,一方面教科书和文献尽是些乏味的概念,无法令一般人引起共鸣;另一方面就是语言,对于很多人来说,英文阅读容易唤起四六级备考消极情绪,一本书可能读两页就放在旁边落灰了。在被多次问及推荐心理学相关书籍的时候,为了让大家远离那些《一分钟教你读心术》、《玩转爱情的24个心理学秘密》等毁人不倦的丧心病狂之作,也是为心理学去黑化和去标签化而正名,我决定购买海量的中文书籍,在亲自阅读之后挑选出可能会对大家有所帮助的,这次推荐的书籍是「入门篇」。

我假设大家没有心理学专业基础(有基础的也不妨再回顾一遍,所谓温故而知新嘛),但对心理学有一定程度的兴趣,那么如何开始这个兴趣呢?两个关键词:基本框架和基本意识。

基本框架

对于一个新领域的涉猎,如果一开始能够有一个俯瞰的全景,想必会事半功倍,这个景就是基本框架:即,心理学主要讨论的话题都有哪些,以及所使用的流派都有哪些。这两部分内容明确了,对心理学大概就有了一个宏观的感知。在熟悉基本框架方面,我推荐两本书:《心理学与生活》& 《人格心理学》。

《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

作者:理查德·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

译者:王垒 & 王甦

优势

  • 权威的作者(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译者(北大心理系教授通力合作)

  • 较全涵盖了心理学主要讨论的话题:记忆、先天后天、意识、学习、认知过程、动机、情绪和心理障碍等

  • 语言通俗易懂,事例生动贴切

  • 书后附名词检索,方便查询陌生概念(满足心理专业学习的需求)

劣势

  • 各大流派的介绍不够详细,都只是一带而过

《人格心理学》

作者:王争艳 杨波

优势

  • 非翻译著作,第一语言是中文,避免翻译腔咬文嚼字的困扰

  • 对各大学派有详细的介绍

劣势

  • 有点无聊。。

虽然在很多人眼里,心理学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学科,但是入门的时候还是要经历一小段枯燥乏味的时期的。上述推荐的两本书作为对心理学有一个框架式的了解是足够了,第一本书重在概念的熟悉,第二本书重在流派的熟悉。这个阶段是为后期继续发展心理学的兴趣做基础,在读这两本的过程当中,如果对某一个话题或者某一个流派有较于其它内容更多的兴趣的话,比如精神分析,那么可以在后面的阅读中重点关注精神分析方面的内容,慢慢由广过渡到深和专。

基本意识

经历了无聊乏味的考验之后,基本意识这部分的书籍可就比较有意思了。心理意识到底是什么呢?就是透过心理学这个镜片去看问题的时候,我们所持的态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什么。比如学法律的朋友可能对证据或者法则比较敏感,从事警务工作的可能对可疑行为比较敏感,那么心理学对什么敏感呢?我的看法是首先对生和死比较敏感,有了心理学的敏感,其实什么书都能引发有关心理学的思考。既是入门,那么这份敏感可能还稍显不足,所以还是先推荐两本能提高心理学基本意识的书吧,都来自存在主义向的心理学家,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爱情刽子手》&《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爱情刽子手》(Love’s Executioner)

作者: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

译者:这本书我只读了英文版的,所以不知道哪个翻译版的较好,某宝有两个简体版本,某逊有一个繁体版本,大家自信选择。

书的题目翻译得虽然挺非主流的,但是这本书并非只是跟爱情有关,之所以用这样的题目,是来自书中第一个案例里作者的一句内心独白:「好的咨询师需要对抗黑暗,阐明真相,爱情则需要神秘感,经不起检验。我真恨当爱情的刽子手。」这本书有包括《爱情刽子手》在内的十个短篇,讨论了关于「生」的各种困惑和话题:自由,孤独,性无能,痴恋,等等。人生百态,都在这一言一语之间得以展现,你会对与「生」有关的各种意识有一个侵入式地理解。

哦对了,还记得我曾经那篇《到底什么是爱自己》中提到的爱情观么?

Even though you’re alone in your boat, it’s always comforting to see the lights of the other boats bobbing nearby.

尽管你独自一人在属于你的小舟上前行,但能看到从不远处,其它小舟上散发出的灯光总是令人安慰的。

就是来自于这本书。

说完了生,我们得聊聊死了。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Staring At The Sun: Overcoming The Terror of Death)

作者: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

译者:张亚

书中提到心理学家罗洛·梅曾经风趣地说:「在没什么可焦虑的时候,人们总是试图焦虑点儿什么。」我自己也是感同身受的,当生活过于平静和安逸的时候,我会担心:不会出什么事儿吧?我现在竟然没什么好担心的么?对于我们的终极焦虑到底是什么,佛洛依德觉得是性,亚隆给出的答案是死亡,但他同时也提醒我们:「虽然死亡可以从肉体上摧毁我们,但死亡也能从精神上拯救我们」。这话翻译成中国文化下的一句俗语,是不是就是那句古装剧里常出现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死亡带来的问题终究还是要通过面对死亡来解决,必须单挑。

6.12号的36问互动问题是:

如果一年之后你就死了

你现在会做些什么不一样的事情么?

有些读者给出的回答挺极端的,比如撒钱之类的(哭笑脸)。但是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可能就是想让大家停下「生」的脚步,来想想「死」这件其实并不遥远的事情。焦虑的并发症之一就是拖延症,而当我们真的把死亡视作一件遥遥无期的事件的时候,其实整个生命都变成了一场巨大的拖延。从美国回北京之前我给自己安排的最后一件事情是洗衣服,其实本来有好几天都可以做这个事情,但是我就是一直拖到了出发前的四个小时才开始做这件事情,毫无意义地拖。直到有那么一个时刻我才意识到,我竟然差点因为洗衣服误了飞机,如果这件事情真的发生了,那真是一件愚蠢得好笑的事情。咱们把这个事情放大一点,我不希望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匆忙的,生下来的时候没准备好就算了,死的时候也没准备好,才是真正的loser吧?

反正我想从容一点。如果你也是,那么可以从这本书开始,先跟死亡过个招。

我对翻译著作的态度向来比较挑剔,总觉得读到的文字好像沾了别人的口水,但是不同质量的翻译,这口水也不都是讨人嫌的。我读着《直视骄阳》这本书的时候就突然有了这样的想法:中规中矩的翻译就像是还没入口的冰激凌被人舔了一口,让你郁闷得舔也不是不舔也不是;而读优秀的翻译则像是被喜欢的人亲吻过,读完还不禁脑补回味;这糟糕的翻译吧,我都不想说,大概跟被讨厌的人强吻是一个感觉,无论是之前,正在进行中,还是事后,你都不能感到丝毫的愉悦。所以如果有能力的各位,还是推荐原著,这样一来,离作者的距离就能更近些。

好啦,入门篇就是这四本书了,希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各位能够建立一定的框架和意识,然后咱们一起愉快地玩弄心理学。以后会继续有不同主题的书籍推荐,满足你饥渴的求知欲。如果读的时候有任何困惑,想法或者收获,欢迎跟澄清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