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张赞臣【转载】

名医经验——张赞臣

发表者:赵东奇 579人已读

验方

一、珠黄青吹口散

功能:清热解毒、涤痰、利咽。

适应证:烂喉痧、喉癣、喉蛾、喉痛、喉风、喉痹等病证。

方药组成:薄荷3g  石膏3g

水飞人中白3g  西瓜霜3g

老月石3g  天竺黄3g

川黄连0.21g  生甘草0.21g

飞青黛0.21g  珍珠粉0.9g

犀黄0.6g  大梅片0.21g

制法  共研及细末,过筛。

用法  吹咽喉部,每日2~3次。

方解

本方用犀黄、珠粉、西瓜霜、人中白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均为利咽要药,配用石膏、青黛、川黄连、生草清热泻火,故本品清热解毒作用较为显著。更有薄荷辛凉利咽,天竺黄、硼砂清热豁痰,故对热毒壅盛,痰涎结滞,咽喉重症有清热解毒涤痰、利咽的功效。

二、 解毒中白散

功能  清热解毒、祛痰、收敛。

适应证  烂喉痧、烂乳蛾、喉疳、疼痛等病症。

方药组成  煅人中白3g

飞青黛3g  蜂儿茶6g

雄黄0.6g  马勃粉0.6g

煅轻元灰0.9g  月石3g  冰片0.9g

制法  除冰片外,先将蜂儿茶置于石灰甏中化解;再与各药共研极细过筛,然后和入冰片研匀。

用法  用药粉少许吹入患处,每日2~3次。

方解

本方用煅人中白、马勃清热解毒利咽,佐以青黛清热泻火,雄黄解毒,月石祛腐,蜂儿茶、轻元灰消炎收敛,冰片引诸药直达病所,以加强局部消肿防腐之功。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祛腐收敛之效。

说明

凡烂喉重症,加牛黄0.3g,珍珠粉0.3g,咽喉不烂肿者加芒硝3g以消肿,并能祛除痰涎。煅轻元灰,即灯心草煅炭存性。制法:用灯心草浸在清水中片刻取出,再置入淡竹管内,两头封固,外涂湿泥土约3~4分厚,放在炭火炉上,烧至泥土发红,即取下退火,去掉泥竹即得。

三、 八宝珠黄散

功能 清热解毒、收敛。

适应证  咽喉糜烂、口舌生疮、经久不愈者。

方药组成  濂珠1.5g

川贝6g  煅龙骨1.5g

西血珀3g  广犀黄2.4g

飞朱砂3g  煅人中白4.5g

煅石膏6g  大梅片2.4g

制法  除犀黄、梅片外,先将上药共研细末,过筛,再加入犀黄、梅片研匀。

用法  将药粉少许吹入患处,每日二、三次。

方解

方中用濂珠(如珍珠)、犀黄、煅人中白清热解毒利咽,川贝、朱砂解毒脱腐,配以煅石膏、血珀(即琥珀)、煅龙骨收敛生肌防腐,佐以梅片清热引药渗透,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收敛防腐之功。

四、 喉科牛黄散

功能  清热解毒,祛腐。

适应证  乳蛾,喉核红肿或白腐,喉痧、白喉等病证。

方药组成  牛黄1.8g

细川黄连4.8g  生黄柏4.8g

薄荷叶4.8g  飞雄黄1.5g

西瓜霜1.5g  硼砂1.5g  大梅片1.5g

制法  上药共研细末,至无声为度,过筛。

用法  吹入患处,每日2~3次。

方解

本方以牛黄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川黄连、川柏、雄黄则清热解毒之功更为增强;又用薄荷、西瓜霜利咽消肿,硼砂祛腐,所以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的病症。

五、 银硼漱口液

功能  清热解毒,祛痰消肿防腐。

适应证  一切咽喉红肿碎痛,亦可防治白喉或白喉带菌者。

方药组成  金银花12g

生甘草4.5g  土牛膝根30g

苏薄荷4.5g  硼砂6g

用法

上药加水600ml,俟药液冷透漱口,一日3~4次。若作防治白喉者,则应连续漱口6天为一疗程。

方解

本方用金银花、硼砂为主药,正说明它的作用有二:在清热解毒方面,以金银花为主,又配合用生甘草、土牛膝清热解毒利咽,佐以薄荷更加强了它的利咽功能。而在祛痰及防腐方面用硼砂以达到其效能。由于其中土牛膝是防治白喉要药,所以对咽喉病症也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六、 喉症漱口煎

功能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适应证  一切咽喉肿胀疼痛,牙关拘紧,汤水难下等症。

方药组成  薄荷叶4.5g

山豆根15g  咸秋石3g

金银花12g  生蒲黄12g

甘中黄12g  荆芥6g

生石膏60g  白菊花12g  土牛膝根30g

用法  上药加清水适量痛煎,去渣取汁,待冷后漱口,日3~4次。

方解

本方是银硼漱口液加减而成。方中用菊花、石膏、秋石等清热解毒,生蒲黄、山豆根利咽消肿等品;同时又减去了硼砂,此方还可兼作内服,更能增强清热解毒消肿的作用。

学术观点

张氏为人诚笃,治学严谨,既重视前人根据临床实践总结之理论认识,又能在自己处方遣药的经验基础上,不断提高与发展。对于中医喉科古代文献,他十分推崇《尤氏喉科秘书》(尤乘著)、《喉科指掌》(张宗良著)、《喉症全生紫珍集》(朱翔宇著)、《重楼玉钥》(郑梅涧著)等书,认为它们是喉科较为重要得参考文献;对于疫喉方面,他又认为《白喉全生集》(李伦青著)、《白喉症治疗通考》(张孟勋著)、《喉科白腐要旨》(许佐廷著)等是治疗白喉的善本;《疫痧草》(陈耕道著)、《疫喉浅论》(夏春农著)、《喉痧正的》(曹心怡著)等是治疗喉痧病症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书。

在强调对于中医喉科应很好予以继承的同时,张氏并不受前人学说的局限,又能根据临床治疗效应,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不仅在发扬中医喉科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对于后学者也具有相当的启迪作用。

一、重视整体,着重肺胃。

认为咽喉病症虽属局部又是人身整体的一部分,因此,一旦咽喉发生病患,势必影响及于全身,在治疗上务必根据具体病症考虑到整体的变化,采取相应的疗法;如果只看到局部症状的表现,而不照顾全身的变化,要想在治疗上取得理想的效果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张氏又认为:既然咽喉病症发生于局部,无论是何种病因、何种病症,在诊察病情时都不容忽视局部病变。而对局部病症的治疗,又应着重于肺、胃二经。因为“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分别为呼吸之要道,饮食之关隘,故与肺、胃两经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为此,凡诸咽喉病症属于热毒为患者,则以清泻肺胃热毒为法,创“金灯山根汤”(挂金灯4.5~9g、山豆根4.5~9g、白桔梗3~4.5g、牛蒡子4.5~9g、射干3~4.5g、生甘草1.5~3g)为主方:凡属阴虚火旺之症,则以养肺胃之阴为法,创“养阴利咽汤”(南北沙参各10~20g、百合10g、白芍9g、天花粉9g、射干5g、枯梗4.5g、生甘草2.5g)为主方以治之。以上两方临床应用,屡建殊功,充分证实了张氏理论的正确性。

张氏虽治重肺胃,但又十分重视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如对某些咽喉症属于“肝火郁遏”者,则施以清泄肝火之法,属于“心火上炎”者,则投以清降心火之药。咽喉诸症,昔有三十六候、七十二症之说。张氏认为“咽喉之症,其证虽繁,总归于火”。其所以作如此断言者,主要依据乃是咽喉诸证多有色红之候。由于咽喉色红又有深、浅之别,故其火亦应有虚、实之分。张氏认为:“咽喉红肿胀疼痛者,多属热毒壅盛;其色暗红、痛而不剧者,多属阴虚火旺之症。”在咽喉色红之处,张氏对出现红点者,称为“小瘰”;出现丝状赤脉交叉者,称为“哥窑纹”。他并认为“哥窑纹”粗而鲜红者,为虚火与实火相参;纹细而色暗红者,属虚火。“小瘰”生于咽前及底壁,有结节而色红高突者,为火盛;细而色红者,为虚火上炎;若其形大,斜视之有如水晶泡状而透明者,大都为挟湿之症。在咽喉色红之处,热毒炽盛、咽喉红肿疼痛者,往往兼有痰涎壅滞,出现痰热之症,在治疗上通常以清热化痰为法,而张氏则认为多系热炽火炎、结于大肠所致,在治疗上务必抓住时机,运用攻里通腑之法。因为如能及时通利大便,往往能取得上病下取、引热下行以及釜底抽薪之效;否则,应通而迟疑不决,而邪火不得下泄,咽喉红肿之势终难消除。至于在具体运用通下法方面,张氏又每因病症各异而采取不同措施,约而言之,有如下四种:(1)通下泄热法,主要用于发热炽盛而大便干结之症;(2)通下涤痰法,主要用于肺胃火升、痰热壅盛而大便干结之症;(3)通下平肝法,主要用于肝火郁结、腑失宣通之症;(4)滋阴通下法,主要用于阴虚火旺,咽痛、肠燥之症。由上可见,张氏所用通下法均直接或间接与泻火泄热有一定联系。特别是张氏在运用中能灵活掌握、通常达变,故能得心应手、效如桴鼓。

二、泻而防弊,务护正气

正气为人之根本。张氏对之极为重视,在治疗过程中特别强调要注重维护正气。他对热毒炽盛、咽喉肿痛之症,固然主张必须选用清热解毒、泻火利咽之剂,但又同时指出应予顾及脾胃。即使平素脾胃健运功能正常者,张氏也认为使用苦寒泄热之品,必须中病即止、不宜过服;若是脾胃虚弱者,更勿纯用苦寒,唯恐邪热尚未根除,而中焦已先受损,胃气一败,后天失调,从而有碍康复。对于通下法之运用,张氏认为虽可荡涤邪热、克奏捷效,但如应用不当,诸如药不对证、病轻药重等,则每能损伤正气、消耗阴液;其为阴虚喉痹者,尤应注意,即实热结于阳明,易于化燥伤阴,亦不容忽视。盖阴液之存亡,对于病情之转归,至关重要,所谓“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虽为治疗温热病症之格言,在治疗咽喉病症方面,亦应视为重要的原则。此外,对于阴虚喉痹而兼有脾胃虚弱者,张氏既避免使用辛燥伤津之品,而且还须“益气不可升阳,健脾不可温燥”,选用之药多为甘寒清润、酸甘敛阴、养胃生津之类,以缓图治效,其用意亦在于护正也。

三、泻而防弊,务护正气

正气为人之根本。张氏对之极为重视,在治疗过程中特别强调要注重维护正气。他对热毒炽盛、咽喉肿痛之症,固然主张必须选用清热解毒、泻火利咽之剂,但又同时指出应予顾及脾胃。即使平素脾胃健运功能正常者,张氏也认为使用苦寒泄热之品,必须中病即止、不宜过服;若是脾胃虚弱者,更勿纯用苦寒,唯恐邪热尚未根除,而中焦已先受损,胃气一败,后天失调,从而有碍康复。对于通下法之运用,张氏认为虽可荡涤邪热、克奏捷效,但如应用不当,诸如药不对证、病轻药重等,则每能损伤正气、消耗阴液;其为阴虚喉痹者,尤应注意,即实热结于阳明,易于化燥伤阴,亦不容忽视。盖阴液之存亡,对于病情之转归,至关重要,所谓“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虽为治疗温热病症之格言,在治疗咽喉病症方面,亦应视为重要的原则。此外,对于阴虚喉痹而兼有脾胃虚弱者,张氏既避免使用辛燥伤津之品,而且还须“益气不可升阳,健脾不可温燥”,选用之药多为甘寒清润、酸甘敛阴、养胃生津之类,以缓图治效,其用意亦在于护正也。

四、内外合治,其效益彰。

治疗咽喉病症的具体方法,张氏认为内服汤剂固属重要,外治诸法亦不容忽视。因为外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所,与内服药配合治疗,则相得益彰,俾取得更为显著疗效。关于咽喉病症的外治法,主要有三:即吹喉药、噙漱药以及局部切开排脓法。前两者,一般均选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痰去腐之药组成,故主要用治咽喉红肿疼痛等症;后者则主要施于咽喉疾病化脓成熟、急需切开排脓之候。

对于吹喉药的配制,张氏早年均亲手自制作,所用药物均逐一精选,然后按要求逐一加工,操作审慎,磨研精细。各种吹喉药研磨后,先用两指搓捻,如无粗粒碍手,然后再用口尝,以舌舔即能化解为度,务使药物吹入喉中无丝毫刺激或其他不良反应,方为中式。

对于切开排脓,张氏认为必须掌握时机而后施行,若酿脓尚未成熟,过早切开,则徒泄气血;切开过迟,则脓毒内侵,腐蚀益深;皆不利于排毒愈合。诊断化脓之成熟,张氏认为主要有三项标志:(1)外观局部有红肿光亮之象;(2)用压舌板进行触诊,按之软而凹陷,举之则复现高突;(3)疼痛集于一处,且有跳动感者。正因为他对咽喉痛肿的辨识具有极其丰富的经验,所以在切开排脓方面总能掌握脓熟适度,恰到好处。

证治经验

阴虚喉痹证治

喉痹在《内经》中早已有所记载:“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临床症状主要为咽喉色红作痛,痹塞吞咽不利等,一般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者多为风热喉痹、痰火喉痹等;慢性者多为阴虚火旺引起的“阴虚喉痹”。在治疗上,前者以疏散风热、化痰泻火为主,易于治愈,而后者则以养阴利咽为主,症情缠绵,临床尤为多见。阴虚喉痹大都得病时间较久,症状有轻有重,故务须根据具体症状分别论治。现就本病症的发生原因和辨证以及治疗方药分述如下:

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主要有二:一是由急性喉证失治,迁延日久而成;二是由于身体其他部分病变,致阴分内亏所致。日久不治导致阴虚,阴虚则火旺,形成喉痹,彼此相互为因。在诱因方面,往往由于多言语(或歌唱)、吸受尘埃、高热工作、长期失眠、嗜食辛辣之品等,而以多言诱发者为最多,故本病常与职业、工作性质、生活习惯等有关。

辨证与治疗

喉痹有咽部红肿(肿)干燥作痛、痰结、胸闷、咽喉堵塞感(或梗塞感)、声音嘶哑等五个基本症状,而其中以咽部如由物梗塞肿红干燥作痛为主症。这些症状轻重程度不一,故在详细询问病史之后,必须从这几个方面来辨证,考虑治疗法则。

1、

咽红干燥作痛

喉痹患者的咽部常为隐红(即暗红色),新感风热或胃肠积热者,亦可见鲜红而肿。无论其色隐红或鲜红总属于火。不过隐红色属虚火,鲜红色属实火,不能等同视之。凡咽喉隐红属于阴虚火旺者,治宜益阴清火法,药用玄参、麦冬、细生地、白芍、天花粉、石斛之类;若兼有便艰者,加用桑椹子、制首乌之品。咽喉鲜红往往只是喉痹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可先用挂金灯、山豆根、丹皮、赤芍等药;暴感风热者,酌加薄荷、蝉衣、牛蒡子;鲜红甚者,用黄芩、知母、黄连等苦寒泄热;便秘者加芒硝,与治急性喉症的方法相仿,一俟鲜红消退,急性症状过去之后,仍用益阴清火之法治疗。在观察咽红的同时,还须注意观察分辨咽喉、上腭哥窖纹和小瘰之色泽。一般说来,纹粗而色鲜红者,往往虚火与实火相参;纹细而色暗者,为虚火无疑。小瘰细而色红,密布上腭及咽喉者,属虚火上炎;小瘰形大,斜视如水晶泡状,又属痰湿互阻。此外,在喉痹日久之后,往往出现咽底壁结节和舌下经脉显露。结节有大有小,色有红有淡。色红而肿者为火盛,色淡而肥厚者有痰湿;形高突者属实,形扁平者多虚。舌下经脉色紫而暴露者为瘀热。

咽部干燥作痛之症,轻者饮水之后略有减轻,重者即使多饮亦不能改善,每于午后及夜间为甚。此为津液不足之故,多用生津之品。这类药物固然不可确少,但尚须结合以上咽部鲜红或隐红的情况参用清热、泻火、益阴之品;还须进一步研究其所致之由。盖津液之生成,影响津液耗损的原因,均与脏腑功能有关。津液来自水谷,水谷入胃,化为精微,经脾气之输布,上行于肺而灌溉全身;肾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以供人体生命活动之需。这样不断贮藏、不断给养,循环往复,以维持脏腑生理功能之正常活动。倘若脾、胃、肺、肾有病或功能失常,即会影响到津液的盈亏。又心肝火旺,亦可消烁津液。因此,治疗喉痹咽喉干燥作痛之症,除用一般的益阴生津药物外,并宜随症加减而治之。如兼见饮食不馨,食后脘腹满闷或大便溏泄等脾胃不健的症状时,即参用土炒白术、淮山药、孩儿参、茯苓、采芸曲、扁豆衣、莲肉、芡实等,以悦脾和胃,使之输化功能恢复正常,津液得以上承,则咽干自除。对阴虚脾胃虚弱的病例,宜用甘寒益阴的药物,不宜用滋腻和苦寒之品,以免碍胃。如语声无力,动辄气喘的肺气不足的病例,可加太子参、百合、玉竹以益其肺气;如腰背酸楚、遗精、小便余沥不尽,甚则遗尿的甚亏病例,则用制狗脊、山茱萸肉、益智仁、菟丝子以益肾固本;如头目晕眩,两目红丝缭绕的肝旺病例,则佐以白芍、橹豆衣、白蒺藜、天麻等柔肝益阴;兼有心悸忡、自汗、夜寐不宁等心气不足的病例,可配用五味子、浮小麦、北沙参、麦冬等以养心气。总之,治咽干不能单用益阴生津药物,以见症治症为事,必须溯本寻源而治其本,才能使津液的生化输运恢复正常,根本改善咽干症状。

2、 痰粘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痰多常责之于脾阳不足,脾气失运。但在喉症方面,并不尽然。喉症见痰粘者,总不外肺中热郁;同时尚须结合观察咽部色红程度来判断郁热之轻重或属虚实。在用化痰药时,温燥药必须慎用。若川贝母、象贝母、杏仁、地骷髅、海蛤粉、橘白络、黛蛤散等可作常用之品;如属暴感风热,咽部红肿而痰涎多者,则用蝉衣、僵蚕、牛蒡子之类,以祛风清热而化瘀;若见舌苔粘腻,咽燥不甚者,则酌用二陈汤(但仙半夏用量不过6g)。当然,属于脾阳不足的病例,亦须顾及脾阳,不可一概而论。

3、 胸闷

根据临床所见,胸闷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感胸闷,呼吸不畅;重者感前胸如压,甚至行走登高之后,胸膺满闷,气逆作喘。在辨证时,如见痰粘咯吐不爽,晨起胸闷较甚,咯出痰涎后稍适者,则属痰热蕴于胸膈之间,须用清热化痰之法(药物见前),必要时可加广郁金以辛开解郁。如果无痰而声低音哑,咽干痛较甚,早晨胸闷轻,入暮的病例,则属肺阴苦亏损、肺气不足,宜用益气、养肺阴的药物(见前)。

4、

咽喉堵塞感(或梗塞感)

喉痹病例均有此自觉症状。有的病人为了要排除这一不适感,喉头每每发出“咕咕”之声。诊察时如有粘痰难咯或痰厚色黑成块的情况,则为痰阻所致,须用化痰之品;若无痰而动则气逆;喉头有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感觉者,属于气结,可用芳香轻宣理气之品,如绿萼梅、佛手片、野蔷薇花等。无痰阻或结,射干是治此症之要药。射干味辛苦,苦能下泄,辛能上散,清火散结之功最显;但用量宜轻。因此药系苦寒微辛之品,脾胃须弱者必须慎用。

5、

声音嘶哑

这一症状在喉痹中较为多见,但轻重程度不一。喉痹日久,声音往往由不扬转为嘶哑,甚则音喑。在使用开音药时,不可与因暴感风寒所致的音哑等同处理,仅用蝉衣、牛蒡子、胖大海之类药物;必须顾及肺热津亏的根本原因,可用凤凰衣、木蝴蝶以平肝清肺化痰,参以沙参、麦冬、天花粉、芦根等益阴生津。如肺气虚者,配以益肺气药;痰浊多者,酌加清热化痰之品,亦需从整体着眼。从以上五个主要症状辨证之后,再结合察舌、切脉。脉象大多属细、弦细、细滑、细墙、细弱等。舌苔多见淡红,有少数病例,可见舌根腻或苔糙。

喉痹是咽喉疾患的一种慢性病,往往经年累月,时轻时重,容易复发,与全身健康情况、生活、工作和饮食等有关。治疗亦往往不易见效,因此在辨证用药时,首先要从各方面注意观察,抓住病之“本”按证立法,以“养阴”为主要关键。但养阴不可滋腻,清肺慎用苦寒,以免损伤胃气,益气不可升阳,健脾不可升阳,健脾不可温燥,防其气升火亦升,耗伤津液。用药总在寒清润、酸甘敛阴、益胃生津、悦脾立气、平补肝肾的范围。

除用内服药外,常须配合局部疗法。外用“吹喉药”及“嗽口药”这是外治内服相结合的一个必要措施。对咽喉红或糜碎干燥干痛者,能使药物直达病所,增强清凉、消炎、润燥、止痛、利咽的作用。嗽口药还能使痰涎咯出,因而使疗效得到提高。但要注意,吹药时不应正对喉腔,要侧向咽壁吹入,且药物要散布均匀,不要凝结成团,以免发生咳呛和影响药效。

医案

案一、 乳蛾

戒××,女,22岁。

初诊(1961年3月12日):素有咽痛、胃病史。近两日来恶寒发热(体温38.4摄氏度),双喉核红肿,右侧尤甚,且有白点,吞咽不利,头痛,骨楚。脉来细数。此系风热之邪挟痰为患。治以疏解泄热、化痰利咽。

荆芥穗4.5g  薄荷叶3g(后入)

牛蒡子9g  蝉衣3g

苦桔梗3g  生甘草1.5g

金银花12g  连翘9g

射干3g  挂金灯9g

山豆根4.5g  马勃2.4g

外用:

1、

喉科牛黄散(牛黄、川黄连、黄柏、薄荷、雄黄、西瓜霜、硼砂)漱咽部,日4~5次。

2、

银硼漱口液(金银花、生甘草、土牛膝根,薄荷、硼砂)漱咽部,日4~5次。

上方服2剂后,症情大减,再服2剂而愈。

案二、 乳蛾

梅××,男,42岁。

初诊(1961年9月2日):平素有眩晕之症。五天来咽痛牵引及耳,右侧喉核红肿,颔下亦有结块,发热而不恶寒,头痛头晕,神疲乏力。脉滑,苔薄。治以清泄肝火、解毒利咽为法:

挂金灯9g  山豆根9g

白桔梗3g  生甘草2.5g

牛蒡子9g  龙胆草2.5g

杭菊花9g  黄芩9g

黑山栀9g  玄参9g

赤芍白芍(各)6g  炙僵蚕9g  知母9g

外用:

1、

珠黄青吹口散(薄荷、石膏、飞中白、西瓜霜、月石、天竺黄、川黄连、生甘草、飞青黛、珍珠粉、犀黄、梅片)吹喉,日3次。

2、

银硼漱口液,漱口,日3~4次。

服药2剂,症状减轻。继上法治愈。

[按]乳蛾,又称喉蛾,因喉核(即扁桃体)红肿,形如乳头或蚕蛾而名。张氏认为主要由肺胃之火上升所致,故临床以“金灯山根汤”为主方,加减施治而获卓效。由于案一寒发热之症,故诊为复感风热所致,而配以荆芥、薄荷、银花、连翘以疏肝散风热、透表清热;案二见有头晕、两目红丝攀晴等症,故诊为兼有肝火亢盛,而佐以龙胆、菊花、黄芩、山栀之属以清肝泻火。其病虽同,其症各异,故药随症转,而皆能桴应也。此外,张氏还认为乳蛾发于咽关前者易治,如延及咽关后者则较难治。本病务必及早治疗,否则迁延日久,非但喉核肿胀不能退尽,且每遇外感或劳累之后,易于复发。至于乳蛾转为化脓者,在诊断上务必仔细,而采用相应得治疗措施。如未化脓前,宜着重清解,促其消退;化脓已溃者,则排脓务尽;脓泄已清,应再度清热利咽,以杜后患。

案三、 喉痛

陈××,男,32岁。

初诊(1962年8月20日):素有喉痛史,每因劳累辄易发作。四天前,因工作关系,连续二夜不寐,以致咽喉疼痛,有低热。在乘车来沪途中,咽痛更甚,吞咽困难,即至某医院诊治,症情未见减轻。刻形寒发热(体温38摄氏度),头痛,面红耳赤,咽喉干燥作痛,声音嘶哑,痰多粘腻,胸闷,大便五天未解,小便色赤。脉滑数,舌苔根腻。右咽关红肿高突,延及颈部,诊为右喉痈。诊属痰热内蕴、挟肝胃之火上升,急投苦降涤痰、通利泄热之剂。

川黄连2.5g  赤芍9g

炙僵蚕9g  牛蒡子9g

挂金灯9g  山豆根9g

射干4.5g  桔梗3g

生甘草1.5g  黑山栀9g

知母9g  瓜蒌皮9g  玄硝9g(分冲)

外用:

1、

喉科牛黄散,吹厚,日2~3次。

2、

银硼漱口液,漱口,日3~4次。

3、

芙蓉软膏(芙蓉叶、赤豆粉、陈小粉)外敷颈部,每日一换。服药2剂后,大便通,发热退,咽喉红肿亦明显减退。二诊时,上方去川黄连、元明粉,再服2剂而愈。

案四、 喉痈

沈××,女,30岁。

初诊(1962年9月14日):左咽关红肿散漫,痛引耳窍,左颔下亦有核肿,伴发热、头痛,痰多粘腻,吞咽不利,已历一周。脉左细数,右滑数;舌苔腻。乃胃火上冲,痰热内阻,发为喉痈之症。急予泄热消肿。

赤芍9g  丹皮9g

炙僵蚕9g  牛蒡子9g

桔梗3g  生甘草2.5g

射干3g  山豆根9g

挂金灯9g  杭菊花9g

金银花9g  知母9g  黄芩9g

外用:

1、

珠黄青吹口散,吹喉,日2~3次。

2、

银硼漱口液,漱喉,日3~4次。

二诊(9月16日):上药服2剂后,咽痛如故,吞咽不利,左咽关红肿高突,触之未软。上方续服2剂,外用药同前。

三诊(9月18日):左喉痈酿脓已熟,用消毒银针刺破高突处,流出脓液甚多。原去牛蒡子,再服3剂。

四诊(9月21日):咽痈明显好转,咽关肿胀消退,左颔下核肿已无压痛。再予前方去射干、僵蚕,再服4剂,以资巩固。

[按]喉痈,又称喉关痈。因病情严重,来势凶猛,故古称“猛疽”。此病后期每易化脓,故在治疗上早期务求力争消散;若不能消散,当助其泄脓,以图早愈。上述两例,在治疗上均以清热解毒、化痰利咽、凉血消肿未法,是共同之处。然案三大便五日未解,乃热结肠胃,故投以通幽泄热,果能热退、肿消,功效立见;而案四已酿脓成熟,非助以溃破则必将迁延时日,甚至伤正,刺破脓液,遂能痛定、肿除,迅速痊愈。

案五、 喉风

顾××,男,54岁。

初诊(1976年2月21日):咽喉觉痛,吞咽不利,发热炽甚,喉头痰粘如堵,已有三天。脉滑,舌质红,苔腻。检查发现咽喉及会厌舌面色红肿胀,引及左侧软腭亦现红肿。发热急骤,症属痰热逗留肺胃,发为喉风,治以清热化痰利咽。

薄荷叶3g(后下)

荆芥6g  牛蒡子9g

炙僵蚕9g  桔梗3g

生甘草2.5g  黄芩9g

金银花9g  山豆根9g  挂金灯9g 赤芍9g

外用:上品冰硼散(硼砂、西瓜霜、飞朱砂、尿浸石膏、海螵蛸、梅片)吹咽,每日3-4次。

二诊(2月24日):咽喉肿痛发热均退,红退而未尽,喉头堵感亦减,已能吞咽。脉细,苔腻。小便色黄。余热未尽,再予清化泄热利咽。

上方去荆芥,加赤茯苓12g、连翘9g。

三诊(2月28日):药后会厌充血肿胀消失,咽部及软腭尚有小瘰,痰多,喉头粘腻。再予清热化痰调治,以冀清彻。

挂金灯9g   丹皮9g

天花粉12g  玄参9g

白桔梗4.5g  生甘草2.5g  黄芩9g

3月4日随访:会厌及软腭肿胀充血全部消退而愈。

[按]此例病症,根据中医诊断当为“急喉风”,又名“紧喉风”。其主要症状为发热急骤,迅即咽喉肿胀,阻塞不利。张氏认为此系肺胃积热,复感风邪。

(0)

相关推荐

  • 玄参,中药玄参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玄参的副作用

    中药玄参是玄参科植物玄参的根.传统认为玄参有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的功效与作用.作为清热解毒药,常用于各类上火症. 玄参基本信息 别名 元参,黑参,乌元参 来源产地 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根.主要产于峡西.福 ...

  • 清热解毒的中药——射干  清热解毒药“射...

    清热解毒药"射干"为鸢尾科射干属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茎.别名乌扇.乌蒲.黄远.乌萐.夜干.乌翣.乌吹.草姜等.其味苦,性寒:归肺经. 射干有清热解毒,消痰,利咽之功效.主治咽喉肿痛,痰 ...

  • 用耳朵学中药|射干

    速记歌诀 射干味苦寒,归经入肺端. 功清热解毒,能利咽消痰. 热结痰盛旺,咽喉肿痛顽. 痰涎壅盛疾,经闭疟咳喘.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 → 热毒痰火郁结 消痰 → 痰涎壅盛,咳嗽气喘 利咽 → 咽喉肿痛 ...

  • 蓝芩口服液和芩翘口服液,到底啥区别?

    作者: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体育新城院区 于红 门诊窗口总能遇到这样的患者提问:蓝芩口服液和芩翘口服液有什么区别呢?这两种药可以相互替代吗?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药师可能因为时间仓促,解释的不够完 ...

  • 『名医经验』张赞臣:耳鼻喉疮疡内治六法

    张赞臣(1904~1993),字继勋,晚号壶叟.蓉湖老人,江苏武进人,著名中医学家,精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兼擅大小方脉,且尤以外.喉科见长,临床诊疗强调"五官疾病整体论",首 ...

  • 张赞臣证治经验

    阴虚喉痹证治 喉痹在<内经>中早已有所记载:"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临床症状主要为咽喉色红作痛,痹塞吞咽不利等,一般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者多为风热喉痹.痰火喉痹等:慢 ...

  • 名医经验——张伯臾【转载】

    名医经验--张伯臾 发表者:赵东奇 1357人已读 验方 一.胰腺炎方 组成:生大黄(后下)9g  玄明粉(冲)9g 枳实12g  生山楂15g 红藤30g  败酱草30克.另以红藤.败酱草两味药煎汤 ...

  • 鼻炎名医张赞臣先生经验方辛黄汤【组成】百...

    鼻炎名医张赞臣先生经验方 辛黄汤 [组成]百合.牛蒡子.薄荷.防风.桔梗.辛荑花.黄芪.白术.南沙参.北沙参.蒌皮根.前胡.石菖蒲.甘草. [功效]扶正祛邪,宣肺通窍. [辨证]卫阳不固,肺气不宣. ...

  • 鼻窦炎,名中医张赞臣辛前甘桔汤及相关验方

    张赞臣辛前甘桔汤治鼻窦炎 张赞臣,辛前甘桔汤 张赞臣(1904-1993),江苏武进人,全国名老中医,中医喉科专家,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 张老对眼.耳.鼻.喉科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鼻窦炎属中医 ...

  • 【张赞臣:辛前甘桔汤-治鼻窦炎】

    张赞臣辛前甘桔汤治鼻窦炎 张赞臣,辛前甘桔汤 张赞臣(1904-1993),江苏武进人,全国名老中医,中医喉科专家,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 张老对眼.耳.鼻.喉科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鼻窦炎属中医 ...

  • 张赞臣验方

    一.珠黄青吹口散 功能:清热解毒.涤痰.利咽. 适应证:烂喉痧.喉癣.喉蛾.喉痛.喉风.喉痹等病证. 方药组成:薄荷3g  石膏3g  水飞人中白3g  西瓜霜3g  老月石3g  天竺黄3g  川黄 ...

  • 张赞臣医案

    案一. 乳蛾 戒××,女,22岁. 初诊(1961年3月12日):素有咽痛.胃病史.近两日来恶寒发热(体温38.4摄氏度),双喉核红肿,右侧尤甚,且有白点,吞咽不利,头痛,骨楚.脉来细数.此系风热之邪 ...

  • 鼻窦炎——辛前甘桔汤(张赞臣方)辛前甘桔...

    鼻窦炎--辛前甘桔汤(张赞臣方) 辛前甘桔汤:辛夷花6.防风6,嫩前胡9.天花粉各9,薏苡仁12,桔梗4.5,生甘草3.功效:疏风清热,通窍排脓.主治:鼻窦炎,症见鼻中常流浊涕,久则流黄浊之物.尤其是 ...